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兴贤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5762358 上传时间:2020-03-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兴贤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兴贤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兴贤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兴贤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兴贤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兴贤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兴贤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0课兴贤1.通假字践五帝、三皇之涂同“途”,治世的境界。2.古今异义(1)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古义:俗人,世俗之人。今义: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2)魏、晋而下,至于李唐。古义:直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3.一词多义(1)迩(2)轶(3)践(4)以4.文言句式(1)有贤而用,国之福也:判断句。(2)不责人以细过:状语后置句。(3)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省略句。一、结构图解二、中心主旨本文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论证了中心论点国家的兴盛、衰亡,能否任用贤能之人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得贤才者得天下,非知之难,而行之难矣。结合文章,畅谈千古英雄怀才不遇的原因。答:_答案千

2、古英雄怀才不遇,原因诸多,结合本文,从统治者方面来看,有以下几点:统治者闭目塞听,甚至刚愎自用,不能广开言路,虚心接纳意见;统治者求全责备;统治者忠奸不分,亲小人,远贤臣;统治者墨守成规,挤压了人才发挥的空间。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徒:一类人B.博询众庶庶:平民,百姓C.不迩小人 迩:远离D.跨两汉、轶三代 轶:超过,超越答案C解析迩:亲近,偏信。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以任贤使能而兴以:介词,因为B.以母忧去职 以:介词,因为C.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介词,拿、用D.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介词,表时间的界限答案

3、C解析以:凭借,依靠。3.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有贤而用,国之福也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犹有贤能若是之众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A解析A项为判断句,B、C、D三项为倒装句。4.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是()魏、晋而下,至于李唐被创流血,至难也犹有贤能若是之众觉今是而昨非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C.不同,相同 D.不同,不同答案D解析至:到达。至:极。是:代词,代指前文提到的贤能之士。是:与“非”相对,正确的、对的。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

4、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犹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

5、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弃贤专己而衰 专己:自负专断B.古虽扰攘之际 扰攘:纷扰C.博询众庶 询:咨询D.则谠直之路开矣 直:正直答案D解析直:直言进谏。6.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B.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C.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D.在君上用之而已答案B解析B项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C、D三项均为代词。7.下列对“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一句中的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仲虺、伊尹、“三仁”都是

6、贤者B.仲虺、伊尹是贤者,“三仁”是奸人C.仲虺、伊尹是奸人,“三仁”是贤者D.仲虺、伊尹、“三仁”都是奸人答案A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译文:有人才却不能任用,就和没有一样,能够不慎重对待吗?(2)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译文:不求全责备,那么官吏就能放开手脚,大展宏图了。文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读江南录王安石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

7、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现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

8、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选自新选新注唐宋八大家书系(王安石卷),有删改注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讲商的恶,只讲存亡之理。晋国向

9、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不听,为晋回军时所灭。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氏录为得焉得:感恩B.然则忠臣国之与也 与:同盟C.数以杀忠臣之罪 数:列举D.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徒:仅仅答案A解析得:中意,适合。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B.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C.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

10、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D.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答案C解析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

11、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答案D解析“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表述有误,原文是“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译文:我确信潘佑是无罪而被杀的,这一定是徐铉隐瞒了事实的真相。(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译文:一般说来诋毁是由嫉妒产生的,嫉妒是由己不如人产生的,这是人之常情啊。参考译文已故的

12、散骑常侍徐铉奉(宋)太宗的命令撰写江南录,当写到李煜亡国的时候,他不谈君主的过错,只按历代存亡的旧例来谈论这件事。这虽然愧于实录,但在(遵守)春秋臣不言君过之大义上,徐氏的写法算是恰当的。但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时,(国君)一定有大的恶行,恶行没有比杀害忠臣更大的。国君即使无道,但如果不杀害忠臣,(那么)虽然不会得到大治,但也不至于亡国。商纣王做国君,残暴到了极点。周武王在孟津巡视军队时,诸侯都请他去讨伐纣王,武王说:“还不行。”等到听说纣王杀了王子比干,然后知道商纣王要灭亡了,所以一发兵就取得了胜利。季梁在随国当政的时候,随国虽然十分混乱,但楚国却不敢攻打它。虞侯因为没有采纳宫之奇的意见,晋国才

13、有了要得到璧玉而假装借路的计策。这样说来,忠臣和国家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忠臣在则国在,忠臣被杀则国家也跟着灭亡。我从小时起,就听说过南唐的臣子潘佑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杀,当时大宋趁机派兵前来征讨,历数南唐后主残杀忠臣的罪过。等得到潘佑上谏李后主的表章,拿来看,言辞和用意都十分正直坦率,这是忠臣的言论呀。我的诸位伯父叔父以前有很多做过南唐的官员,他们说到南朝的事情十分详细,我(从他们那儿)听到的关于潘佑的死因应该是可信的。既然这样,那么李煜的灭亡,就不是平白无故的。现在看徐铉的江南录中写潘佑的死,极像是胡编乱说,与我过去听说的很不相同。不止是对潘佑的死,其他被杀的人,(江南录认为)都是因为犯罪而被处

14、死,为什么呢?我感到很奇怪。如果用商纣王和随国国君的旧事来衡量这件事,那么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一定有滥杀忠臣之事,由此我确信潘佑是无罪而被杀的,这一定是徐铉隐瞒了事实的真相。凭什么知道它一定是这样的呢?我是根据人之常情推知的。一般说来诋毁是由嫉妒产生的,嫉妒是由己不如人产生的,这是人之常情啊。我听说,徐铉和潘佑都是李煜的臣子,并且都以有文采学问被称道,十余年间在朝廷争夺名位。在李氏王朝危机之时,潘佑直言相谏,徐铉却不上一句谏言。在潘佑被杀时,徐铉又不能极力劝谏,最终使自己的国君落了个杀忠臣的罪名,遭到灭国之祸,这都是徐铉的缘故啊。徐铉害怕这个过失被人知道,又为贤能比不上潘佑而羞耻,所以隐瞒了潘佑

15、的忠臣行为而用其他的罪名诬蔑他。从(对待)潘佑的事来看,其他被杀的人,也能够推知(其他原因)了。唉,如果真有这样的事的话,我认为徐铉不只是大大地诬蔑了忠臣,他对我们大宋君主的欺骗不也是很严重吗?(2016山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