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案5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752433 上传时间:2020-03-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案5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案5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案5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案5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案5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案5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案5 Word版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二语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背诵经典文段。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加强诵读。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二、学习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三、学习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

2、在当世的现实意义。4、 学习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 (检查预习通晓文意具体研习深入探究吟咏背诵课堂小结)2、 检查预习1、记字音恶乎长 不慊于心 馁也 揠苗 畎亩 傅说 胶鬲 法家拂士2、识通假不慊于心(惬) 而勿正(证) 无若宋人然(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 戒之曰(诫)往之女家(汝) 曾益其所不能(增)衡于虑(横) 法家拂士(弼)3、思异义今日病矣(疲累,倦困) 丈夫之冠也(男子)

3、无违夫子(丈夫)4、辨活用以其外之也(名作动,把看成心外之物)丈夫之冠也(名作动,加冠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使乱,使改变,使屈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动,使困苦,使受累,使挨饿,使受穷,使混乱,使惊动,)人恒过(名作动,犯过错)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作名,内,外)5、析句式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者矣(定语后置)助之长者,揠苗也(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判断句)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状语后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

4、于安乐也(状语后置)三、通晓文意1、课前学生对照注释通读自译,标注出疑难点。2、学生分组提出通译中遇到的疑难点,由老师或同学帮助解决。3、重点语句翻译。 指名学生翻译。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四、具体研习孟子公孙

5、丑上1、齐读本章最后一段,思考:何谓“浩然之气”?(用原文回答)学生用原文回答后教师解析,补充朱熹四书集注并加以解说。“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盖天地之正气,而人得以生者,其体段本如是也。惟其自反而缩,则得其所养,而又无所作为以言之,则其本体不亏而充塞无间矣。” 周振甫先生:孟子“所说的养气就是培养一种正义感”。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谈了两个特点:第一,“至大至刚”,“塞于天地”。即最伟大、最刚强,可以充满于天地之间。这是从“浩然之气”的形态上说的。第二,“配义与道”。即要用义和道去配合它。

6、这是从“浩然之气”的性质上说的。所谓“义”,即正义。所谓道,既事物的规律和符合规律的方法。孟子虽未直接解释什么是“道”,但从其谈到“道”的一些言论可以看出,道就是事物的规律和方法。2、提升:为什么以“浩然”来喻“气(人格或美德)”? 教师提示:浩,字典义:水大,引申为大和多;气,天地之正气,即孟子所云“义与道”。3、“浩然之气”的定义对我们人格的修养有什么启发?点拨: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为“害”。“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这是明代文人杨继盛遭奸相严嵩杀害前

7、留下的一副联,后被李大钊改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赠与朋友。但我还是更喜欢前者,“辣”代表着勇敢和坚决,代表着一种凛然正气。4、告子与孟子的养气有什么不同?明确:孟子强调的是要真诚不欺以养良心,养浩然之气;对事不欺骗别人,对内不欺骗自己的良心,浩然之气是从良心道义不断的培养茁壮而随之壮大的。而告子认为道义是别人对我所作外在的评价,道义是别人给的虚名,只有气的强弱与情绪的感受对我而言才是真实的东西,不管内在良心如何呼唤,只要我的心态能够不受影响,过得愉快就好。而孟子认为道义内在于心,人不能欺骗良心,自我欺骗良心的谴责,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不是像告子一样把心一横,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就可以混过

8、了事。所以说告子以义为外,而孟子是以义为内在。5、宋人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养气应注意什么?明确:养气不能急于求成,否则“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小结并板书: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养无害,配义与道,助长害之。 第二课时孟子滕文公下1、指名朗读本章。2、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明确:大丈夫;何谓大丈夫。3、讨论: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学生回答后点拨:有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本章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张仪,他们称得上“大丈夫”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提示:“女子从人,以顺为正道也。盖言二子阿谀苟容,窃

9、取权势,乃妾妇顺从之道耳,非丈夫之事也。”(朱熹四书集注)5、小结并板书:妾妇之道: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公孙衍、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乃丈夫中之大者)启发:君子养大丈夫之气,非濡染妾妇之气。孟子告子下1、诵读,学生听读思考。2、思考:孟子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明确:都来自社会底层,都经过艰苦磨练,成就一番大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3、讨论:忧患则生,安乐则死,孟子在本章中大写特写成就大业的贤人经历的诸多磨难,有何用意?明确:强调欲成就大业必先经历磨难的洗礼4、孟子的这个观点

10、对我们这些正在为学的学子有何启发?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解说: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治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胸存大志孜孜以求功到事成)“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作家 路遥)教师解说: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出自北宋晏殊的鹊踏枝(又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

11、何处。)原为念远怀人之作,王国维却将其化为人生之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意为:一夜秋风,吹尽了树叶,独自登上高楼,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此处是指:一个人治学,首先要高瞻远瞩,立志高远。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出自北宋风流词人柳三变的凤栖梧(又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原也是怀人之作,意指深情专注于意中人,为了她,骨瘦形销,衣带渐宽

12、,绝不反悔。而我们呢,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学消得人憔悴”。即要覃思苦虑,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热切地、不惜一切地追求着所思。这种执着的追求精神,对于痴情者固然需要,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更是不可缺少。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百千人群中只寻找一那个,却总是踪影皆无。正在没有什么希望之时。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还

13、未归去,正在那里等待!这里是指,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一朝顿悟,发前人未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犹如在灯如海、人如潮的灯节之夜,千追百寻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样。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汗水赢来的掌声,是有心血浇灌出来的鲜花。概括起来,用通俗的话讲,这三种境界就是:立下大志,不懈努力,终获成功。而关键在于第二境界,这不纯粹是意志的磨练,还是一种人生的考验。引用路瑶的一句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5、小结并板书:有浩然之气者如何面对磨难: 担大任成大业必先经历大磨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深入探究1、徐州师范大学教授、校长徐放鸣先生:人格塑造六境

14、界“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这段话专门讨论人格修养的不同境界:第一层是“善”的境界:“可欲之谓善”是说人在行动中只追求“可欲”的,也就是可以满足人的合理欲望,这就达到善的境界了,但是这仅仅是人格修养的初级阶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第二层是“信”的境界:“有诸己之谓信”,意思是说人在行动中处处都以自己本性中所固有的仁义等原则做指导,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而决不背离它,这就达到了信的境界。第三层境界是“美”的境界:“充实之谓美”,意思是说人能够把仁义礼智的道德原则扩充到自己的容貌和行为上去,能够把内心的善在言行

15、中表现出来,这就是美的境界了。值得注意的是,美并不是人格之美的最高境界,在它之上还有大、圣、神三层更高的境界。第四层是“大”的境界:“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意思是人的道德人格不仅表现于言行,而且能光照四方,感召他人,因此他超越了美,达到了“大”的境界。第五层是“圣”的境界:“大而化之之谓圣”,是说人能够以道德人格的光辉化育天下,感召万物,这就达到了圣的境界。第六层是“神”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反而是神秘莫测的境界,所以是“圣而不可知之”的,一般人难以把握的境界。 透过这六层境界,可以明白,对于人格之美来说,美的境界远不是最高的,还有更高的追求目标。也因此可以了解,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中,“美”并不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概念,“大”就是内涵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在孟子看来,人格之美的修养过程就是人的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人自我要求,自我塑造的过程,没有人强迫你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