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所有制治理结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他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5725716 上传时间:2020-03-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9.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司治理)所有制治理结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他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公司治理)所有制治理结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他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公司治理)所有制治理结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他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公司治理)所有制治理结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他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公司治理)所有制治理结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他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司治理)所有制治理结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司治理)所有制治理结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他(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博士发表在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上的美国二十九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以下简称崔文),涉及到有关企业理论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本文是为了澄清崔文可能引起的理论混乱而作的。本文也将讨论到周其仁(1996)的一些观点。第1节解释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的概念,讨论现代企业理论的要点;第2节讨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征对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影响;第3节分析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法中的基本逻辑;第4节分析团队生产与委托人的功能;第5节就崔文涉及的方法论问题谈点看法。1、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崔之

2、元博士在启发一文中,把“股东是所有者,经理必须、并且仅仅为股东的利润最大化服务”理解为“私有制逻辑”,并由此推论,80年代以来美国二十九州对公司法的修改,“突破了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私有制逻辑”,因为新的公司法要求公司经理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服务,而不仅仅为股东(stock-holders)服务。这种论点不仅缺乏逻辑推理,而且也反映了作者未能吸收企业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由科斯开创的企业理论被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the contractual theory of the firm) (Coase 1937),这一理论的要义可以用如下三句话来概括: 关于这一理论的文

3、献综述,参阅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第1章,汪丁丁(1994)和杨小凯(1994)。(1) 企业的契约性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2) 契约的不完备性(或不完全性)(the incompleteness of the contracts);(3) 以及由此导致的所有权的重要性 (relevance of ownership)。在解释上述三个要点之前,让我们先来作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区分: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在经济学文献中,“所有权”(ownership)既指对某种财产(asset)的所有权,也指对企业 (the firm)的所有权,但把财产

4、所有权 (ownership of the asset)与企业所有权 (ownership of the firm)区别开来对理解企业制度安排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从现代企业理论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一文中已谈到这个问题。尽管很少有经济学家在其文章中明确地提到这种区分,但绝大多少研究企业理论的学者是明白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的不同的。财产所有权与“产权”(property rights)是等价概念,指的是对给定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而企业所有权指的是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 (residual claimancy) 和剩余控制权 (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l)(企

5、业本身作为“法人”又可以作为财产的所有者)。剩余索取权是相对于合同收益权而言的,指的是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如原材料成本、固定工资、利息等)的余额(“利润”)的要求权。企业的剩余索取者也即企业的风险承担者,因为剩余是不确定的、没有保证的,在固定合同索取被支付之前,剩余索取者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剩余控制权指的是在契约中没有特别规定的活动的决策权(详细讨论见下文)。在企业理论的早期文献中,经济学家是以剩余索取权定义企业所有权的,但格罗斯曼和哈特在其已成为经典的论文中(Grossman和Hart 1986),将企业所有权定义为“剩余控制权”。 格罗斯曼和哈特没有区别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

6、。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在经济学、组织与管理(1992)一书中,用剩余控制权统一定义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所有权。哈特在其1995年著作中认为剩余索取权是一个没有很好定义的概念,而剩余控制权的定义更为明确。不过,这样的分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至少从奈特(Knight 1921)开始,经济学家就认识到,效率最大化要求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和控制权的安排应该对应(matching) (Milgorm 和Roberts 1994第191-3页). 可以说,这种对应是理解全部企业制度(包括治理结构)的一把钥匙。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两节中说明。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的区别可以用现实中的企业制度来说明。同样的私有财产所有权

7、制度可以形成不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比如说,企业工人是自己人力资本(一种特殊的财产)的所有者,但不一定是企业的所有者;私有产权制度上的企业所有权可以是“合伙制”所有企业成员共同分享剩余收益权和控制权,也可以是资本所有者享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资本雇佣劳动”私有制,甚至可以是劳动者索取剩余和享有控制权的“劳动雇佣资本”私有制。当然,企业所有权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严格地讲,对企业的所有权实际上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state-contingent ownership):什么状态下谁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我们将在第3节讨论这一点。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讨论现代企业理论的三个要点。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

8、基本命题是,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合同)的组合(nexus of contracts),是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将企业解释为契约至少有两个重要含义。第一,作为签约人的企业参与者必须对自己投入企业的要素拥有明确的产权(财产所有权)。没有产权的人是无权签约的。 比如说,奴隶对自己的劳动力没有所有权,当然也就不可能与他人签约成立“企业”(故奴隶主庄园不是企业,至少不是现代概念上的企业)。当然,如果奴隶是自己决定卖身为奴的,他在出卖自己时也是在签约。但卖身为奴本身意味着在签约时是有产权的。失去对自己的所有权是交易的结果而不是交易的前途。这一点意味着,明确的产权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没有个人对财产(包括物

9、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第二,企业是由不同财产所有者组成的,企业所有权显然不等于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是交易的前提,企业所有权是交易的方式和结果。严格地讲,企业作为一种契约,其本身是没有“所有者”的。 周其仁(1996)也谈到这一点。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在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一书中,使用了“委托权”(principalship)代替“所有权”(ownership)一词。但给定“企业所有权”的说法在经济学界如此根深蒂固,要彻底取消这个概念可能是徒劳的。尊重科学的传统,我们只能将企业所有权区别于财产所有权,将其理解为“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一个简化说法。至于哪

10、一个或哪一类财产所有者应该作为企业所有者,是一个需要解释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经济学家近年来已有不少富有成效的探索。说企业是“契约”只是揭示了企业与市场的共性,但并没有给出企业的特性。那么,企业的特性是什么,或者说,企业与市场的区别何在?张五常(1983)说“企业是要素交易的契约,市场是产品交易的契约”(这里引用的并非张五常的原话),因而“企业替代市场实际上是要素市场替代产品市场”,强调的是契约的内容。就契约本身而言,企业与市场的区别主要在于契约的完备性程度 (completeness)不同。尽管绝对完备的企业几乎没有,但相对而言,市场可以说是一种完备的契约,而企业则是一种不完备的契约(an

11、incomplete contract)。 尽管“企业是不完备契约”的思想已体现在科斯1937年的论文中,但明确将企业定义为不完备契约的是Grossman和Hart (1986),他们的论文开创了不完备契约理论的先河。在他们之前,经济学家更强调的是企业作为一种契约的长期性(long-run contract),相对而言,市场被理解为一种短期契约(spot market),参见Williamson(1975)。一个完备的契约指的是这样一种契约,这种契约准确地描述了与交易有关的所有未来可能出现的状态(the states of the world),以及每种状况下契约各方的权力和责任。比如说,煤矿

12、企业与发电厂之间的长期供货合同要规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供货,煤炭的质量标准,价格,当生产成本变化时价格如何调整,货款支付方式,以及不能履约时的赔偿办法 (Joskow 1985)。对比之下,如果一个契约不能准确地描述与交易有关的所有未来可能出现的状态以及每种状态下契约各方的权力和责任,这个契约就是不完备契约。简单地说,不完备契约就是一个留有“漏洞”的契约。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现实中,完备契约与不完备契约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严格意义上的完备契约几乎不存在。由于有“漏洞”,不完备契约常常不具法律上的可执行性 (enforceability). 现代婚姻可以理解为男女双方之间的一个不完备契约

13、,结婚时,双方并没有说清楚那一天谁做饭,什么事后生孩子,生孩子时谁伺候,如果出现离婚的话,孩子归谁,等等。“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原因就在于婚姻契约是不完备的。不完备契约的存在可以用不定性及由此导致的交易成本来解释。在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要在签约时预测到所有可能出现的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预测到,要准确地描述每种状态也是很困难的(甚至可能找不到描述某种状态的语言);即使描述了,由于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当实际状态出现时,当事人也可能为什么是实际状态争论不休;即使当事人之间是信息对称的,法庭也可能不能证实;即使法庭能证实,执行起来也可能成本太高。企业是一个不完备契约意味着,当不同类型的财产所有者作为

14、参与人组成企业时,每个参与人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得到什么,并没有完全明确说明。比如说,劳动合同规定了工人上下班的时间,每月的工资,但并没有说明工人每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具体的工作;劳动法规定工人加班时企业应该支付加班工资,但并没有规定什么时候可以加班,什么时候不能加班;如此等等。为什么劳动合同不能完备?因为企业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企业要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就得随机应变,一个完备的合同无异于否定企业的存在。因为进入企业的契约是不完备的,未来世界是不确定的,要使所有企业成员都得到固定的合同收入是不可能的(个常数之和不可能等于一个变数)。这就是剩余索取权(residual claim)的由来。契

15、约可以规定所有企业成员都是剩余索取者(即剩余分享制),但不可能规定所有企业成员都是固定收入索取者。因为进入企业的契约是不完备的,未来世界是不确定的,当实际状态出现时,必须有人决定如何填补契约中存在的“漏洞”(包括解除对某些参与人的合同)。这就是剩余控制权 (residual control right,简称控制权)的由来(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 剩余控制权在科斯(1937中被称为“权威”(authority).契约可以规定所有企业成员都有控制权(即控制权分享制),但不可能规定没有人有控制权。 理论上讲,控制权的分享制包括“独立规则”、“多数规则”和“一致性规则”。合伙制可以说是“独立规则”

16、和“一致性规则”的结合:在有些问题上,每一个合伙人都有独立决策权,在另一些问题上,必须所有合伙人一致同意。经济学家将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称为企业所有权安排。问题是:什么样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分配是最优的?应该指出的是,如果契约是完备的,就不存在所谓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从而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企业所有权”问题。这是因为,一个完备的契约意味着所有的“收益权”和“控制权”都合同化了,没有“剩余”存在。比如说,假定只有种可能的状态出现,一个完备的合同将规定每种状态下每个参与人选择的行动,得到的什么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人对企业拥有所有权,因为每个人的行动和收入都是合同规定好的。正因为企业的契约是不完备的,才出现了“企业所有权”问题。进一步,契约的不完备性不仅意味着“所有权”问题的存在,而且意味着谁拥有所有权是重要的(参阅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阿根亚和博尔滕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