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案+说课稿)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5711711 上传时间:2020-03-1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进酒(教案+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将进酒(教案+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将进酒(教案+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将进酒(教案+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将进酒(教案+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将进酒(教案+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进酒(教案+说课稿)(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题名称:人教版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三单元将进酒(第一课时)课程模块及章节:人教版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三单元备课时间:2014.11. 24 学科:语文 备课组:高二语文组主备教师:蔡成建 备课组长:蔡成建 组员:张朝晖、王陵、刘桂菱、符颖、陈显帅 石琼蕾教学背景分析(一) 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2、背诵全诗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中作者激愤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2、提

2、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1、 诵读法;2、小组合作、讨论;3知人论世课时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为主的活动学生为主的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因为“愁”而喝,怀才不遇,喝!仕途失意,喝!功业未成,喝!离愁别绪,也喝!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穿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狂言,因酒而成传世佳作。唐代天才诗人李白在这个方面尤为突出,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

3、甫的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一个嗜酒如命,狂放不羁的李白跃然笔下,不过李白不仅能喝,而且也善劝酒。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的一首劝酒歌将进酒,感受他与酒的不解之缘。【板书课题】将进酒二、背景介绍、解题1、解题“将进酒”中的“将”读“qing”,为“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为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2、背景介绍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个朋友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等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

4、情怀。三、吟咏诗文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和断句。2、听录音或老师范读,读出感情。 3、学生配乐齐读。四、诗文翻译 略,见课件。可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先自行翻译诗歌大意,最后由老师明确。五、问题探讨1、请同学们依据诗歌内容作一个大胆推测,宴饮后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明确】形象:大醉,酣睡不起依据:“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饮酒多)“将进酒,杯莫停。”(饮酒快)2、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几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明确)【明确】酒逢知己千杯少朋友聚会“

5、与尔同销万古愁”借酒消愁3、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应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明确】(引出李白被排挤的史实)李白于公元744年,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本诗写于公元752年,已据流放当时八年之久,本来梦想未灭,只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还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但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垂暮之年的李白,发现昔日的梦想离自己愈来愈远了,却无可奈何,怎么不愁思满怀呢?4、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那么,在这篇诗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明确:悲欢狂放愤懑、激越。5、【引言】本诗抓住一个“愁”字,由

6、“愁”生饮,由“愁”引发感慨,不过,全文的情感并未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愁”到底,而是围绕着“愁”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作者在诗中的情感是如何围绕着“愁”转变的,又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分析如下(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提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解析】黄河的水好像是从天上奔涌而下,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很有挟天风海雨的气势,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气势雄壮的画面,有种势不可挡的感觉。【提问】作者描绘这样一幅景象要表达怎样的感慨?【解析】看似是作者借黄河之恢宏气势抒发豪迈之情,其实作者“另有所图”:我们知道,自从论语提出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我们中国人只要看到流水一去不复返很自然就会想到时光的流逝,诗人借“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发“时光易逝”的感慨。这种“先咏他物,而引出所咏之物”的手法在诗歌中叫“比兴”。【提问】“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诗人为何而悲?悲什么?【解析】看似作者借此“悲”头发白了,青春不再,其实,从更深一层讲,作者是由“青春易逝,人生短暂”引发“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感慨。【小结】诗的开头运用比兴的手法,引发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情,作者因“愁”而“悲”,感人肺腑。(2)“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提问】这几句中,哪两个字明确表达了作者的

8、感情?【解析】“欢”“乐”。作者认为人生既然有太多的不得志,不如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恰逢知己聚会,这种及时行乐的心情,即化为豪迈的酒量“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提问】作者真的既“欢”且“乐”吗?这不是与“愁”不符吗?【解析】作者这种“欢”与“乐”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正如李白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一样,李白却并不“得意”,可见这种“欢”并不发自内心,而是对心中“愁”的发泄而已,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提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话体现了李白怎样的心态?【解析】这两句话自古以来成为历史上不得志之人的自我安慰的妙偶佳句,它给人以自信的力量,展现了李

9、白自信乐观的一面。【小结】人生是短暂的,何不趁此时光及时行乐,开怀畅饮,李白于此要展现其豪迈、洒脱的一面,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却在“乐”的言辞中贯穿这“愁”情,渴望受重用之情溢于言表。六、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们通过阅读和翻译,大致了解了诗歌内容。并且还探讨了诗歌说抒发的作者情感,基本理清了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李白在诗中复杂的情感。七、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导入倾听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板书设计将进酒情感变化线索:悲欢狂放愤懑、激越教学反思课题名称:将进酒(第二课时)课程模块及章节:人教版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三单元备课时间:2014.11. 24 学科:语文 备课组:

10、高二语文组主备教师:蔡成建 备课组长:蔡成建 组员:张朝晖、王陵、刘桂菱、符颖、陈显帅 石琼蕾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2、背诵全诗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中作者激愤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2、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1、 诵读法;2、小组合作、讨论;3知人论世课时目标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为主的活动学生为主的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 目标导入:同学们通过

11、上堂课的学习,我们整理清楚了作者在诗中情感变化轨迹:悲欢狂放愤懑、激越,本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并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二、问题探究1、生齐读课文2、(1)“岑夫子,丹丘生,斗酒十千恣欢谑。”【提问】“岑夫子,杯莫停”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解析】这几句话在文中起点题的作用,交代了“劝酒”的主题,朗读时,要符合劝酒场景,节奏明快一些。【提问】“钟鼓馔玉不足贵”体现了李白怎样的性格?【解析】“钟鼓馔玉”采用借代手法,代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一个“不足贵”将李白对权贵蔑视之性格淋漓尽显。【提问】“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作者的羡慕之词,还是另有所指呢?【解析】自古以来,古代的圣贤们如孔子,孟

12、子,贾谊等,都得不到重用,可谓怀才不遇,李白言之“皆寂寞”,作者认为“善饮者”才留下了美名,看似是羡慕,其实李白是另有所指,“圣贤”本重用不用,李白无形中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向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表达自己对这种不公平的愤怒的批判。【提问】“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作者为何列举曹植呢?【解析】作者用典列举曹植,是基于两者的共同点而来的:有才,好饮,怀才不遇。作者其实要借曹植自比,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小结】作者由悲转乐,但仍然掩盖不了内心之“愁”,无论怎么安慰自己也是无济于事,于是,随着酒的量饮,借着酒劲,李白爆发了,将自己对社会,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宣泄出来。(2)“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提问】这几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解析】本来,李白是客人,但这后几句中,他喧宾夺主,看不出他客人的身份,甚至喝到最后,他无所顾及,尽然要求主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把李白的狂放的性格展现出来。“与尔同销万古愁”点出了全文的主旨。【小结】诗人由愤懑,加上酒精的作用,最终走向狂放,这正是李白豪迈的一面,李白越狂放,心中的“愁”越是让人感受更深,那种“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就像一坛陈年老酒之味更浓!三、课堂总结全诗内容紧扣一个“酒”字,情感又基于一个“愁”字,跌宕起伏,不落俗套:悲 欢 狂 愤,作者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