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上传人:9786****8129 文档编号:125709866 上传时间:2020-03-1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0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北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淮北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淮北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淮北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淮北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淮北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北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淮北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6年)(简本)淮北市人民政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1 2 3 第一章建设背景与意义一、自然社会经济状况(一)自然状况。1. 地理位置。淮北市简称“淮”,古称相城,位于安徽省北部,东经1162311723,北纬33163414之间。地处苏鲁豫皖4省之交,北接萧县,南临蒙城,东与宿州毗邻,西连涡阳和河南永城。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50公里。全市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2. 地形与地貌。淮北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15至40米之间,坡降为万分之十一。山脉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中部偏东,系泰山余脉,海拔在60400米之间,其余为冲积平

2、原,其海拔高度23.532.4米,面积2354.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5%。以横贯平原中部的古隋堤(今宿永公路)为界,北部为黄泛冲积平原区,地面平整;南部为古老河湖沉积平原,地势较低。3. 气候。淮北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适中,光照充足。春温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寒干燥。年均气温15.2,极端最低气温为14.0,极端最高气温为40.9;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平均日照时数为4430.2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07天;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9月,多年来平均降水量为769.04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815.6毫米,年平均相对

3、湿度为70%。4. 水资源。淮北市位于淮河流域中游,市域境内水系发达,沟河纵横交错。有闸河、龙岱河、肖濉新河、王引河、沱河、浍河、澥河等自然和人工河流,主干河道总长378公里,支渠140多条;水资源总量8.341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量4.08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98立方米。淮北市由于多年采煤塌陷,地表沉陷积水,且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从而形成东湖、南湖、北湖、乾隆湖等多个湖泊湿地型水域。5. 动植物资源。淮北市由于采煤塌陷造成的坑塘和洼地分布广泛,形成了地形复杂、植被类型繁多的自然环境。境内现有植物资源66科,147属,300多个品种;中药材资源共213科,672种,其中植物药材

4、140科,571种,动物药材73科,84种,矿物类药材6种;农作物资源有粮、棉、油、果、菜、药、麻、丝等400多品种;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鸟类资源29科,50多种。6. 矿产资源。淮北矿产资源蕴藏量较为丰富,已发现矿产56种,矿产地488处。其中,煤炭资源最具优势,地下2000米以上远景储量350亿吨,累计探明储量50.3亿吨。工业储量80亿吨,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煤炭和精煤生产基地。境内主要已知矿产有煤、铁、铜、金、银、镍、水泥灰岩、耐火粘土、建筑石料、石膏、硫铁矿等10余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有煤、水泥灰岩、耐火黏土、建筑石料等。7. 旅游资源。淮北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4000多年历史,中国“上古五

5、帝”之一颛顼曾在淮北相山建城,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第一仗在淮北打响;另外,淮北是中国三大解放战争之一淮海战役发生地,同时,还拥有隋唐大运河柳孜码头遗址、淮北显通寺、濉溪石板街、临涣老茶街、刘开渠城市雕塑等浓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宗教文化、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景点有:相山风景区、黄里风景区、龙脊山风景区、乾隆湖风景区、榴园风景区、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淮北汉画像石馆、淮北国家矿山博物馆、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等。(二)社会状况。淮北市是安徽省省辖市,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濉溪市,1971年更名为淮北市。现辖

6、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及濉溪县,18个建制镇,17个街道办事处,17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76个村民委员会。2016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217.9万人,户籍人口216.5万人,非农业人口83.1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2.11%,人口密度为790人/平方公里。淮北市主要民族为汉族,另外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布依族、维吾尔族等34个少数民族。淮北市是国家煤炭基地,目前已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多项荣誉称号。(三)经济状况。淮北市地处陇海、京沪铁路的交汇

7、地带,是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经济辐射的接壤地带,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淮北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缘煤而建,因煤而兴,具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淮北市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粮、棉、油、水果、蔬菜、水产品生产基地;淮北工业主要为煤矿采掘和原煤发电,同时轻纺、酿酒、建材、机械、电子、化工、服装等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是中国重要的纺织品出口基地;电信、餐饮、商务、休闲娱乐、旅游业正在淮北蓬勃发展。2016年,淮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99.0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61.6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450.2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287.3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10年的8.

8、8:64.6:26.6调整为7.7:56.3:36.0。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36427元,财政收入93.3亿元。(四)生态环境状况。1. 空气环境。淮北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良好,空气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2016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39天,优良率为65.5%,空气质量级别为轻微污染的天数占26.0%,轻度污染的天数占4.7%,重度污染天数占3.9%。全市20092016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239357天之间,空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呈波浪形变化,在2013和2015年有所上升,但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二氧化氮平均浓度20092016年间呈逐年提

9、高的趋势,但也均在一级标准以内;可吸入颗粒物浓度20092016年呈波浪形变化,在2011和2014年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到2016年下降为最低值。2. 水环境。淮北市20092016年地下水水质总体良好,均符合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类标准,达标率为100%,符合饮用水源地饮用水水质标准,水质较好。淮北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属中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等。20092016年对濉河、沱河、浍河、澥河等河流断面监测,并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标准进行评价:2016年在4个国、省控监测断面中,水质为类占75.0%,水质为类占25

10、.0%;约14.3%的地表水能满足生活饮用水源标准;约75%的地表水能满足工农业及非人体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一般景观用水;15.7%的地表水为污染水,不能为人类所使用。3. 声环境。淮北市噪声污染主要来源有城市交通干线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等,其中声源构成比例较大的是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20092016年,淮北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变化范围在51.454.3 dB(A)之间(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二类区),满足维护住宅安静的环境质量要求,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在65.768.1 dB(A) (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四

11、类区),符合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要求。4. 矿山生态环境。淮北市是一座因矿而建的城市,矿山生态环境存在大面积地面塌陷,部分山体支离破碎等问题,一些临近交通干线、民房的采石场斜坡存在安全隐患。截止2015年末,露天采石场破坏面积约1667公顷,历史遗留和采矿权灭失的采石宕口群有112处。目前,先后编制淮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淮北市矿山地质资源保护与治理规划,将全市矿产资源分为鼓励开采区、限制开采区和禁止开采区,并按照“强强联合、以大并小、以优并劣”的原则,对采石矿山进行整合。5. 农村生态环境。淮北市农村生态环境在开展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淮北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

12、程”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之前,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秸秆随意焚烧、畜禽养殖废水随便排放、塑料地膜使用量不断增加、随便排放污染水体等问题。近几年对农村环境的建设,经过农村生态环境工作改善已取得新进展,全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剩余固体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置;有毒有害废弃物全部妥善处置;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尚未达到100。已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6个,省级生态村31个。第二章基础分析与对策城市热岛是城市化气候效应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指的是城市气温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气温的现象,主要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人工热源以及城市中大气污染的影响。目前,热岛效应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和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其相关研究也

13、成为城市气候和区域气候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植被与水体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抑制城市热岛效应的地表覆盖类型。我们分别利用2004年9月17日和2016年9月6日TM和Landsat 8卫星影像数据,通过相关的热场(绝对亮温、相对亮温)和植被信息(植被指数、植被盖度)的定量遥感反演,探究淮北市域热场与植被的空间变化特点与过程,掌握目前的生态现状,明确今后生态建设中的区域重点。第三章达标情况与建设潜力分析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LY/T20042012),结合淮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基础和现状,比较分析淮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达标情况。同时,分析了淮北森林城市建设的潜力。一、达标情况分析(一)城市森林网络。

14、1. 市域森林覆盖率。指标要求: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地区的城市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且分布均匀,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区、县森林覆盖率应达到30%以上。自然湿地面积占市域面积5以上的城市,在计算其市域森林覆盖率时,扣除超过5%的自然湿地面积计算森林覆盖率。现状:淮北市共有三个区、一个县,目前三个城区的森林覆盖率均超过30%,只有濉溪县低于指标要求,但是总体上市域森林覆盖率为25.43%。评价:未达标。2. 新造林面积。指标要求:自创建以来,平均每年完成新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的0.5%以上。评价:待建指标,淮北市域面积为2741.38平方公里,创建期间全市每年需完成新造林面积至少1370.

15、69公顷。3. 城区绿化覆盖率。指标要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现状:根据园林部门提供最新城区绿化资料,淮北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8%。评价:达标。4.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要求: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现状:淮北市主城区内公园绿地面积为1147.72公顷,占主城区面积的14.5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3平方米;濉溪县公园绿地面积158.5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平方米。评价:达标。5. 城区乔木种植比例。指标要求:城区绿地建设应该注重提高乔木种植比例,其栽植面积应占到绿地面积的60%以上。现状:淮北市城区平均乔木种植比例为71%。评价:达标。6. 城区街道绿化。指标要求:城区街道的树冠覆盖率达到25%以上。现状:淮北市中心城区街道树冠覆盖率平均值为29%。评价:达标。7. 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指标要求:自创建以来,城区新建地面停车场的乔木树冠覆盖率达30以上。评价:待建指标。8. 城市重要水源地绿化。指标要求: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水质净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