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皖西白鹅产业十三五规划

上传人:9786****8129 文档编号:125709778 上传时间:2020-03-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安市皖西白鹅产业十三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六安市皖西白鹅产业十三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六安市皖西白鹅产业十三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六安市皖西白鹅产业十三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六安市皖西白鹅产业十三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安市皖西白鹅产业十三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安市皖西白鹅产业十三五规划(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安市皖西白鹅产业十三五规划一、皖西白鹅产业发展现状1、皖西白鹅产业发展背景。皖西白鹅是我市传统家禽品种之一,它具有适应性强、觅食力强、耐寒耐热、抗病力强、耐粗饲、耗料少,且合群性强;早期生长快、肉质细嫩鲜美、羽绒品质优良、鹅皮可鞣制裘皮,柔软蓬松,保暖性好等优点。1981年首批列入全国家禽品种志,2000年被国家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并获得国家产地证明商标。2、皖西白鹅品种及分布。皖西白鹅包括皖西白鹅原种、朗德鹅、白罗曼、霍尔多巴吉鹅、川白鹅等品种。皖西白鹅原种形成历史较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即有文字记载,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八十年代就列入全国家禽品种志中,属体形较大的羽肉兼用型鹅种,其

2、外形体态高昂,颈长呈弓型,胸深广,背宽平,全身羽毛纯白,头顶有桔黄色肉瘤,虹彩灰兰色,喙桔黄色,趾蹼桔红色,爪肉白色;特点是早期生长发育快,耐粗饲、耗料少、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肉质鲜美,羽绒品质极佳,母鹅抱性强,是草食型的优良品种。尤其突出的是其羽绒朵大纯白,品质优良,享有世界羽绒之最,受世界瞩目。白罗曼是从台湾引进的羽肉兼用型鹅种;霍尔多巴吉鹅是从匈牙利引进的羽肉兼用型鹅种,此外还有川白鹅、扬州鹅等国内知名品种。皖西白鹅主要分布在金安区、裕安区、霍邱县、寿县四个县区,在周边地区的金寨县、舒城县、叶集区、霍山县、肥西县、长丰县以及河南固始等县区也有部分乡镇饲养。3、皖西白鹅产业发展优势。一是皖

3、西白鹅饲养量位居全省之首。近年来,皖西白鹅的饲养量一直维持在1200万只左右(其中皖西白鹅原种800万只,白罗曼、郎德鹅、霍尔多巴吉、川白鹅等400万只),占全省白鹅饲养量的四分之一、全国饲养量的二十分之一,相当于欧洲一个养鹅王国全国的饲养量。以金安区、裕安区、霍邱县三县区为重点的皖西白鹅生产格局已经形成,以金安区东桥镇、翁墩乡,裕安区固镇镇、罗集乡,霍邱县孟集乡、城西湖乡,等20多个乡镇为重点的养鹅基地初具规模,全市规模化养鹅的比重已达到50%以上。二是皖西白鹅基础研究成效显著。依托优良的皖西白鹅品种资源,开展白鹅的基础性研究工作。通过对皖西白鹅品种的提纯复壮、杂交选育、人工孵化、鹅肉及羽毛

4、(绒)制品的开发等鹅业基础研究,已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各项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全市先后推广了商品鹅饲养管理综合配套、雏鹅集中共育、种草养鹅、鹅病综合防治、鹅肥肝生产等先进适用技术,随着反季节鹅饲养、鹅病综合防治等技术推广力度的加大,养鹅综合技术水平普遍提高。三是鹅类深加工不断推进,产品多样。随着皖西白鹅饲养规模的扩大,鹅产品市场前景的看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引导资本介入皖西白鹅深加工项目,并生产出丰富多样的系列产品。目前,全市鹅肥肝生产厂家已发展到11家,由于拥有成熟的技术、可靠的质量,产品迅速打开了国内外市场。2015年鹅肥肝产量已达160吨,占国内市场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鹅肉熟制品加

5、工开始起步,白鹅系列熟制品深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另外,皖西白鹅腌制品是我市的一大特色,已有10多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效益倍增。四是羽绒产量大,加工贸易快速成长。2015年,全市家禽饲养量1.05亿只,禽肉产量12.89万吨,其中鸭饲养量1620万只,产羽毛(绒)1300吨,皖西白鹅饲养量1221万只,产羽毛(绒)8000吨(其中羽毛5800吨,羽绒2200吨)。而且羽绒交易活跃,市场繁荣稳定,羽绒制品生产销售势头旺盛。目前,全市已拥有24个羽毛(绒)交易市场、142个羽毛(绒)收购站和数以万计的羽毛(绒)商贩。闻名全国的裕安区固镇镇、舒城县城关镇和霍山县一隆等羽毛(绒)专业市场,吸引了

6、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羽毛(绒)商客,六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羽绒集散地之一。统计资料表明,六安的羽毛球已占全国40%的训练球市场。“冬悦”、“天歌”牌羽绒服、羽绒被、鹅毛扇等各种羽绒、羽毛制品花样繁多,远销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五是反季节鹅生产技术取得突破。皖西白鹅虽然是六安特有的优势品种,但要保持优势、发挥优势,必须依靠科技支撑,注重示范推广,不断提升养殖水平。2008年,六安市政府邀请台湾反季节鹅生产专家李鸿忠教授来我市就皖西白鹅繁殖率低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2010年以来,通过建立环控鹅舍、采用反季节鹅生产技术等方式,皖西白鹅繁殖率低、不能常年均衡供应鹅苗的瓶颈问题已经攻破。市政府目前正

7、以反季节鹅生产为抓手,大力发展白鹅生产。目前,反季节鹅生产示范基地已经建成,并投入生产,这将为全市发展反季节鹅生产起着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4、皖西白鹅产业发展现状。2015年,全市皖西白鹅产业直接从事养鹅人数为3.1万人,带动农民5.2万人,农民人均年增收7500元。2014年皖西白鹅饲养量1175万只,2015年皖西白鹅饲养量1221万只,处于稳步增长态势。以金安区东桥镇、翁墩乡,裕安区固镇镇、罗集乡,霍邱县孟集镇、城西湖乡等20多个乡镇为重点的养鹅基地初具规模,饲养量占全市80%左右。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示范创建中,目前我市已有3家皖西白鹅企业获得省级示范场验收,11家通过了市级示范场验收。

8、5、皖西白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品种选育程度低。种质提纯复壮及本品种选育、配套系组建及杂交优势利用进展缓慢,同一个品种内的个体,在遗传结构、核心群数量、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受传统饲养方式影响,大多数养殖户仍然采取自然孵化、自然放牧的方式,饲养管理粗放,管理方式落后,加之皖西白鹅自身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存在缺陷,良种选育和繁育体系建设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皖西白鹅年产蛋量一般在2025枚,最高只能达到3132枚,导致皖西白鹅供种能力不足,皖西白鹅出栏量难以大规模提升。二是鹅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缺乏连接基地和大户的龙头企业,产品加工和流通滞后于生产的发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9、不少地方的产销还处于分散的自发阶段,缺乏有序的产销体系,从而制约了鹅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皖西白鹅食品加工仍停留在初加工阶段,鹅胴体加工品种单一,缺乏引领型龙头企业,深加工产品的系列开发严重缺位,皖西白鹅产业效益难以充分发挥,皖西白鹅经常出现“有价无市”现象。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全市各级财政对养殖业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多,但是针对皖西白鹅这一特色产业发展的扶持资金却相对较少,皖西白鹅产业发展特别是白鹅养殖缺乏有力的项目支撑。加之银行支持农村的贷款额度小、期限短、门槛高,养鹅户很难得到较大金额的贷款支持,资金投入明显不足。资金问题已制约了大多数规模养殖户的快速发展。四是缺少政策扶持。近年来,国家和安徽

10、省鹅业发展缺乏宏观的调控和统一的规划,远不如生猪、牛羊、鸡鸭等主导产业受重视,导致产业发展出现问题时一些从业者利益无从保障。我市也没有针对皖西白鹅出台专门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各县区都没有专项扶持政策,现代农业发展政策中涉及到皖西白鹅的也很少。皖西白鹅还不能像生猪、牛羊、鸡鸭那样享受优惠政策待遇。五是品牌发展滞后。目前,我市对皖西白鹅的品牌建设不够,没有整体思路,没有宣传策划。虽然举办了中国国际羽绒节,但仅限于皖西白鹅的羽绒产品,在缺少企业有效宣传带动下,对我市这一特色产业,政府宣传力度不大,没有发挥宣传主导作用,皖西白鹅在全国消费市场和消费者中的知名度没有打开,品牌推动难以实施。特别是皖西白鹅熟

11、制品加工企业还很少,皖西白鹅基本是初级产品,品种单一,以腌制鹅为主,鹅肉熟制品深加工没有充分挖掘,产品开发滞后,多属粗加工,技术落后,包装简单,档次较低,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一批著名品牌。二、皖西白鹅产业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优良品种(品系)的繁育和推广力度;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适度规模饲养为主体,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加快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形成以皖西白鹅为主导,白罗曼、朗德、霍尔多巴吉鹅等多鹅并举的鹅业发展新格局,使白鹅产业成为我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雄厚竞争力的一大特色产业。三、皖西白鹅产业发

12、展目标到2020年,在全市建成6000万只鹅苗供应基地,建2000万只的白鹅集中饲养区,使皖西白鹅批量出栏量由现在的100万只提高到800万只;新建、改扩建年饲养2000只以上的种鹅繁育场20个,使皖西白鹅的繁殖率提高20%,产蛋数达到30枚/只;引进或培育白鹅产品加工企业5家,建立产、加、销体系,拉长产业链;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开展标准化管理和绿色产品认证,促进白鹅产业全面提升,实现产值30亿元。四、皖西白鹅产业发展区域布局金安区安徽省皖西白鹅原种场有限公司为国家级保种场,霍邱县、裕安区、金安区地理环境优势明显,且具有传统养殖白鹅优势。选择霍邱县、金安区、裕安区及金寨县部分乡镇作为我市白鹅优势

13、发展区域。五、皖西白鹅产业发展主要措施1、加快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提高鹅场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水平,扩大商品鹅生产规模,为产品加工与消费提供优质、安全、充足的商品鹅源。完善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建设储备和市省部“三级联创”制度。加强已挂牌示范场的后续监管,增强示范功能。总结宣传示范创建的成效,扩大影响力。切实发挥示范场的带动作用,组织养殖场(户)到示范场观摩培训,做到创建一个示范场,带动一片养殖场(户)开展标准化改造,提高综合生产能力。2、巩固完善良繁体系。皖西白鹅已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地方品种。1987年至1996年开展皖西白鹅群体选育

14、,重点是品种特性;1997年至2003年,深入研究皖西白鹅的生长发育,探明了各种营养素及配比对皖西白鹅生长性能和繁殖性能的影响,开展人工孵化技术研究;2004年皖西白鹅原种场和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合作组建皖西白鹅专家大院,运用现代育种和分子生物技术,对皖西白鹅进行提纯选育;2006年开展皖西白鹅开发利用和配套品系研究,建立了皖西白鹅家系繁育群58个、计1000只、高产配套选育群800只、核心群种鹅群3000只。2014年安徽皖西白鹅原种场开展家系选育,目前共建立15个家系,并邀请安农大教授现场指导,对提纯选育及配套系开发利用作出明确目标。加快本地原种保护与扩繁步伐,扩大皖西白鹅种鹅、反季节

15、繁殖种鹅群体,为皖西白鹅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种源。3、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鹅病综合防治中心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开展鹅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鹅病发生发展规律、制定鹅病综合防治规划,实施培训和统防统治,降低皖西白鹅发病率和死亡率。落实工作责任制,强化防疫经费保障,全力推进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的实施,深入开展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围绕防疫核心指标,强化免疫、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消毒、检疫等各项综合防控措施落实。4、延伸皖西白鹅产业链条。开展皖西白鹅分割加工,研制开展鹅肉熟食制品。一是继续围绕皖西白鹅特色资源,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和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

16、高、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参与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做大做强皖西白鹅产业协会,支持协会、畜禽专业合作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密切养殖场与龙头企业、销售市场的联系,促进产销一体化经营,逐步建立符合现代畜产品流通要求的物流体系。5、推进产品开发,增强市场化竞争能力。在总结我国传统食品加工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际食品加工先进工艺,加快鹅产品深加工开发。积极开展白鹅分割加工,进一步研制鹅肉熟食制品,逐步形成鹅食品系列产品,加快创建“皖西白鹅”食品品牌,延伸白鹅产业链条,提高鹅产品附加值。加快皖西白鹅羽绒和相关制品开发,利用羽绒精分及抗菌绒、纳米绒等羽绒加工新技术,提高羽绒制品加工效率和质量,推进优质、安全、绿色产品加工,发展不同规格水洗、未水洗羽绒加工,以及羽绒家纺、羽绒服装、羽毛球、羽毛工艺品等的生产,努力把皖西白鹅羽绒制造业打造成集养殖、羽绒加工、羽绒服装、市场交易的全国一流羽绒产业基地。6、唱响皖西白鹅品牌。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全方位、多角度地对皖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