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7年8月 )

上传人:9786****8129 文档编号:125709753 上传时间:2020-03-19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157.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滁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7年8月 )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滁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7年8月 )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滁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7年8月 )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滁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7年8月 )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滁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7年8月 )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滁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7年8月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滁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7年8月 )(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滁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7年8月 )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助推“滁州制造”迈向“滁州创造”,实现“冲刺总量全省第三、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根据中共滁州市委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滁发201642号)和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滁政201635号)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总体思路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部署,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

2、是产业规模稳定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由2011年的273.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21.6亿元,年均增长15.6%,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为42%,拉动工业增长5%,总量和增速均位于全省第五位。分行业看,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增速强劲,2015年同比增长分别达到56.4%、19.4%、18.6%,分别实现产值128.9亿、88.5亿、253.6亿;生物产业的产值达到26.4亿元;分区域看,2015年天长市实现产值156.2亿、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产值223.3亿,规模效应凸显。 二是产业集聚加速形成。“十二五”以来,以全市14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为平台载

3、体,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引导和支持开发园区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初步形成一批配套完善、成长性好的产业基地,部分产业成长为全市发展的支柱产业。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入选全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2015年实现产值354亿元;天长智能仪器仪表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2015年实现产值260亿元。凤阳硅基新材料、定远盐化工等新材料产业发展集群初步形成;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构建了以高速铁路客车、城际轨道零部件研发与制造为主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健康营养产业、新型显示产业,全椒经济开发区的现

4、代工程和农业机械等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三是省级智能家电产业基地引领作用凸显。2015年,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家电产业基地获批省战新基地以来,企业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加速,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基地拥有博西华、康佳等主机生产企业10家,长电科技、立讯精密、鲲鹏装备等配套企业200多家,电冰箱、空调、彩电的本地配套能力分别达到80%、70%、80%。初步形成以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等大家电为主导,以吸尘器、热水器等小家电为补充的从装备制造到生产、研发、设计、检测的全产业链体系。2015年,基地实现规模工业产值356.4亿元,增长15.4%;实现税收13亿元,增长33.4%;实现固

5、定资产投资46.3亿元,增长30%。 四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战新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建设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引进了国家电子元器件质检中心、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检验检测基地等一批“国”字号公共研发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苏滁智能装备研究院、先进机器人技术研究院、省玻璃容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滁州家电技术及装备研究院、轨道交通检验检测中心等创新平台,为战新企业的技术突破提供科技研发和创新支撑。推动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认真落实省科技创新“1+6+2”政策,加大市县两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6、。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达到146家,组建战新产业技术联盟2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26%;2015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9家,总数达175家,居全省第五。优化完善创业创新环境。201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全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实施意见(滁发20156号),提出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创新创业环境,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等十大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调转促”行动,优化产业机构、激发创新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二)面临形势。 一是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黄金发展期,是产业

7、上规模、升水平、产业链完善的重要机遇期。安徽省成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省,苏滁现代产业园获批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智能家电被列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长江经济带、合肥IC之都、南京江北新区建设的区域辐射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是面临挑战。从国际形势上看,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制造业正面临“双向挤压”效应。从国内发展情况看,各省市纷纷集中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竞争依然激烈。从自身来看,我市龙头企业偏少偏小,大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力与推动力不足;核心产业链不完善,关键配套环节缺失;高层次人才不足,制约了自主创新

8、能力的提升。 (三)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调转促”行动计划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创新平台打造三大工程,统筹推进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基金链和政策链等五链建设,努力将滁州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动力强劲、创新优势突出、发展环

9、境优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高地。 (四)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通过市场“无形之手”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改善投融资环境、培育骨干企业、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催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促使有限的资源、要素向重点领域集中,加快形成特色和竞争优势。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围绕产业转移趋势和国家、省重点发展领域需求,立足滁州基础和特色,选择优势领域作为突破口,坚持有序发展、错位竞争、集中资源、重点推进,实现产业整体发展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自主发展与合作共赢相结

10、合。集中精力练好内功,着力推进原始创新,依托重点项目,打造自身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趋势,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整合资源、寻找合作共赢的空间。 龙头带动与创新驱动相结合。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更多中小企业发展;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优结构,促转型,抓升级,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高效增长的动力源泉。 质量优先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

11、常态,着力推动产业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以“好”字当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化、循环化发展。 (五)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力争突破1600亿元,战新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30%。将智能家电产业群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世界级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健康营养、非金属矿精深加工等新兴产业基地。 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一批规划科学、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原创能力强、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的龙头企业,新兴产业中小

12、企业持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普遍增强。 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高效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标准。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研发机构)达到2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0%。 二、战略重点 “十三五”期间,立足市场前景、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健康五大产业。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面向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趋势,聚焦重点产业,加强创新能力,突破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产业瓶颈,打造上中下游密切衔接、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分层次发展。依托

1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做大做强智能家电核心产业,设立高水平智能家电研发中心,打造世界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继续强化新型元器件和光纤光缆两个集聚效应显著的优势产业,重点打造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两个具有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力争达到650亿元。 1. 智能家电。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家电产业基地。突出“智能化、网络化、高端化”发展方向,内培外引行业龙头企业,推进整机产品上水平扩规模、配套零部件增品种上档次,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拓展构建特色彰显、扁平高效、集聚效应突出的新型智能家电产业链体系,主攻新型显示、模糊控制、智能终端、集成

14、电路等高成长性新兴产业,建成博西家电园、康佳工业园等智能家电园。加强与合肥市、芜湖市等家电优势产业地区合作,充分发挥各方的比较优势和特色,推动家电产业一体化进程,实现互利共赢。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依托博西华、康佳、东菱、韩上等整机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省级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承载,紧抓家电巨头向中部集聚的机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重点发展节能智能型和网络化的家用、商用电器,提升彩电、高端冰箱、智能空调、洗衣机、小家电、新型电子消费品等产品线的规模和效益。 提升核心部件和关键装备配套能力。以长电科技、嘉泰科技、盛诺电子、同德实业、立讯电子、立光电子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大伺服控

15、制技术、网络技术、液压比例技术等研发,不断提高光、电、机、液的系统集成度,围绕整机大力发展变频控制器、压缩机、电机、精密注塑等零部件,重点创新升级多用途无氟发泡设备、基于网络控制技术的多工位真空成型机设备、滚筒洗衣机内筒外壳柔性生产线设备等,通过市场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等方式,带动配套零部件生产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升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水平。 设立高水平智能家电研发平台。依托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检验检测基地,联合合工大、滁州学院建设滁州家电技术及装备研究院,建设国内一流的集智能家电创新设计、物联网应用开发、云端运维服务、人才培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家电科技

16、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在关键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推动家电产品与互联网融合、向智能化升级、走物联网道路,积极抢占客厅经济,全面迎合“互联网+”战略。 专栏1:智能家电产业重点项目 l 立讯FPC和通讯电子项目;博西家电工业园项目;厦门伯亨源纳米光电-量子点项目;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彩电自动化生产线技术升级改造项目;茂鑫源智能电视项目;博路智能电气设备制造项目;滁州新江玻璃有限公司年产300万平方米国内首条全自动家电玻璃生产线。 2. 集成电路。 发展特色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引导芯片设计与应用结合,加大对智能家电、显示控制与驱动、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专用集成电路的开发力度,有重点地突破关键集成电路设计,打造特色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建设IC先进封装与测试基地。呼应安徽建设“中国IC之都(合肥)”,支持长电科技、瑞智电子科技等实施封装工艺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充,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