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七月详细教案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125709733 上传时间:2020-03-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七月详细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诗经七月详细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诗经七月详细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诗经七月详细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诗经七月详细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七月详细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七月详细教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诗经七月教案附课后练习答案和翻译一、教学要求了解诗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及相关常识;了解诗经的大致内容、分类和主要思想;细读七月,了解其内容与背景;体会七月的内涵,感受其中蕴藏的乡土气息。二、学习要点细读七月,了解我国上古时期季节、物象、农事的变化,并从中体会先民创业的艰难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三、有关诗经诗经的来源1. 采诗说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班固汉书食货志)“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

2、于国,国以闻于天子。”(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 2.献诗说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国语召公谏弭谤)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 3.删诗说“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东汉王充论衡正说)删诗说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理由有四:(1)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

3、当时孔子仅8岁。(2)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3)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4)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主张“放郑声”。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 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陈振寰:关于诗经(节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辑选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三百多篇。大约在春秋中期以后(公元前550年左右),跟我们现在所见诗经近似的本子就已经在社会上流行了,当时

4、,人们只管它叫诗,也叫“诗三百”。孔子教书,诗是最重要的教材。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亲;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可见诗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到战国时期,诗成了儒家的经典,庄子已经有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儒家“六经”的说法。(天运)荀子劝学也说:“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但当时还没有把“诗”跟“经”两个词直接地合在一起。诗被正式地尊为经书,是汉武帝时候的事。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汉书武帝经赞),专门设立了博士官传授诗、礼等儒家经典。文景之世

5、,有鲁申培、齐辕固、燕韩婴三家传今文(汉隶)诗学,影响很大。汉书艺文志著录诗类著述,首列“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从此“诗”跟“经”就紧紧地连在一起并印入了人们的脑海里。跟三家时期同时,还有据说是秦汉之间的毛亨、毛苌传授的毛诗。毛诗是用战国篆文书写的,河间献王很推崇它,但终西汉之世,毛诗也没能立于学官。到了东汉,由于毛诗的讲解,诗义符合儒家学说,注释又接近尔雅,深受当时经学大师们的推重,郑重、贾逵、马融、郑玄等大师都提倡毛诗,尤其是郑玄毛诗传笺问世以后,毛诗渐成独霸的势头。魏晋以后鲁、齐、韩三家诗以次散佚,至今只有清人从古籍中辑录的佚文,使我们能了解三家的大略。虽然宋代以后,很多人在批

6、评毛、郑说解的错误,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诗经本子,都还是毛诗的传本;其中影响最大的、最为普及的是南宋朱熹在毛传、郑笺基础上间采三家诗说,并吸纳其他几家成果写成的诗集传。现存本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目无文的笙诗。其中风分15部分,分属于15个地区(有的是地区,如周南、召南;有的确是诸侯国,如郑、卫、齐、秦;有的是京畿地带,如王),通常称为“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小雅、大雅两大部分,都是周京和京畿地区的歌诗,共105篇;其中小雅74篇(另有6篇笙诗,总目80),大雅31篇。颂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三部分,共40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的重

7、要源头,它的内容、思想、意象、语言、创作方法对后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在整个封建时代,作为六经之首,诗经对人们思想意识的深刻影响无处不在。两汉以降,直到清末,有谁不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谁不知道“娶妻如何,匪媒不得”?有谁不知道“生男弄璋,生女弄瓦”、“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只是明显的几个例子,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再者,诗经所创造的典型意象,例如“杨柳依依”表惜别之情,“彼黍离离”寓亡国之痛,“松柏丸丸”像栋梁材质,“华如桃李”肖娇艳女子,后世诗文随处可见。古人总结诗有所谓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说的是诗的体制,后三

8、者说的是艺术手法。诗经所用的艺术手法,当然不只是赋(直陈)、(比喻)、兴(关照)三者,但光这三者,已经影响了中国诗文创作两三千年。至于诗的语言,早已成为了汉民族语言宝库中最精华的部分,这只要举一些常用的成语就可以了:痛心疾首、无声无臭、投桃报李、宜室宜家、高山仰止、小心翼翼都是诗中成句。四、有关七月七月是豳风中的杰作。豳在今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是周的祖先公刘率领族人由邰(今陕西武功西南)迁居至此而开发的。豳风就是这一带地方的诗,共七篇,都产生于西周,是国风中最早的诗。周是重视农业的民族,豳诗大多有务农的地方色彩。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

9、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似不可凭信。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l),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七月。但这首诗历来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它体现了豳诗的特点,而在于它以连续性的画面,具体全面描绘了三千年前我国农奴的生活和劳动,真实反映了商周之际农业社会的方方面面。七月是一幅形象的历史图景,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五、课文讲解1课文朗读见PPT2课文分析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

10、管蔡之变而作”,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似不可凭信。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l),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据此,本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正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鸟语虫鸣,革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

11、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臻此境界”(引同上)。这一评价,基本上符合诗中实际。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必须注意的是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皮锡

12、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这些说法,都是我们理解此诗时序的重要依据。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

13、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色调逐渐鲜明。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公子”,

14、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这里似乎让我们看到汉乐府秋胡行和陌上桑的影子,虽然那是千年以后的事,但生活中的规律往往也会出现某些相似的地方。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担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们的灵巧和智慧,也使她们担心劳动果实为他人所占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她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这又使我们想起了宋人张俞的蚕妇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四、五两章虽从“衣之始”一条线发展而来,但亦有发展变化。“秀葽”、“鸣蜩”,带有起兴之意,下文重点写狩猎。他们打下的狐狸,要为公子裘;他们打下的大猪,要贡

15、献给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这里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阶级关系。五章着重写昆虫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由蟋蟀依人写到寒之将至,笔墨工细,绘影绘声,饶有诗意。诗集传云:“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咏物之作,如此细腻,令人惊叹。“穹窒熏鼠”以下四句,写农家打扫室内,准备过冬,在结构上“亦以终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条线而来,好像一组连续的电影镜头,表现了农家朴素而安详的生活:六、七月里他们“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可是粮食刚刚进仓,又得给老爷们营造公房,与上面所写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烂简陋适成鲜明对比。“筑场圃”、“纳禾稼”,写一年农事的最后完成。正如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