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十三五”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上传人:9786****8129 文档编号:125709431 上传时间:2020-03-19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367.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十三五”生态环境建设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合肥市“十三五”生态环境建设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合肥市“十三五”生态环境建设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合肥市“十三五”生态环境建设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合肥市“十三五”生态环境建设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市“十三五”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十三五”生态环境建设规划(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合肥市“十三五”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二一七年五月 50 目 录一、“十二五”工作回顾及面临的挑战(一)工作回顾1(二)面临的挑战7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规划指标(一)指导思想9(二)基本原则10(三)规划目标10(四)规划指标11三、主要任务(一)加强水污染防治,改善水环境质量14(二)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提升空气环境质量16(三)加强噪声污染控制,减少噪声扰民问题18(四)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确保安全处置19(五)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加大土壤保护力度20(六)加强辐射监管能力,保障辐射环境安全21(七)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优化生态品质21(八)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管水平22(

2、九)加快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提升环境监测能力24(十)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提升环境应急能力25四、重点工程(一)水环境保护重点工程26(二)大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26(三)噪声治理工程26(四)固废处置工程26(五)土壤修复工程27(六)辐射安全工程27(七)生态保护工程27(八)环境监察能力建设27(九)环境监测能力建设27(十)环境应急能力建设27五、保障措施(一)加强法制保障,创新工作机制28(二)加快产业调整,淘汰落后产能28(三)完善资金保障,创新融资模式28(四)加大技术保障,强化人才培育29(五)加大环保宣传,鼓励公众参与29(六)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组织机构30附件:重点工程(

3、一)水环境保护重点工程31(二)大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39(三)噪声治理工程41(四)固废处置工程42(五)土壤修复工程43(六)辐射安全工程44(七)生态保护工程45(八)环境监察能力建设47(九)环境监测能力建设48(十)环境应急能力建设50附图:附图1 合肥市主体功能区区划图附图2 合肥市生态安全格局图附图3 合肥市生态保护区分布图附图4 合肥市水环境现状图附图5 合肥市水环境规划目标图附图6 合肥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图附图7 合肥市噪声功能区划图“十三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关键时期。为切实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工

4、作的要求,合肥市“十三五”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积极推动城市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和良性发展为主线,力求客观、准确地反映合肥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果、经验,为“十三五”环境保护工作做好谋划。一、“十二五”工作回顾及面临的挑战(一)工作回顾。1.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深入推进。(1)完善制度建设。积极推动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的修订工作,制定了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合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合肥市水功能区划、合肥市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水质达标方案、合肥市“河长制”考核办法等多个水污染防治及水资源保护的文件。(2)创新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河长制”,纳入“

5、河长制”考核河流(湖库)达36条,建立南淝河、十五里河生态补水机制;会同六安市建立丰乐河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成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水质自动站及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19座。(3)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启动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重点实施了环巢湖地区生态修复工程,对南淝河、派河、十五里河、兆河等13条入湖河流开展了截污、清淤、排涝、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工作。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0万m3/d。至“十二五”期末,共建成60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污水主干管网2635公里,基本完成干管网格化,并试行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准IV类标准。此外,在巢湖周边以及保护区内实施退耕造林、还湖还湿地工程,先后建成了孙村湿地、

6、烔炀河口湿地等;建成塘西河、派河两座藻水分离港。加快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建成现代牧业等多个现代化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4)圆满完成各项考核任务。全面完成了“十二五”总量减排及国(省)控断面目标考核任务,全市COD排放量削减13.01%,NH3-N排放量削减25.07%。巢湖及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有所好转。2.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加大。(1)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合肥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合肥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等规章制度,印发了合肥市空气质量达标阶段性工作方案、合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关于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通告、合肥市加快推进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工作实施方案、合肥市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

7、治工作方案、合肥市加快储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油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合肥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环境整治工作方案等多个文件,并完成合肥地区灰霾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等课题。(2)创新管理机制。出台合肥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办法,建立日通报、月调度、年考核制度。积极落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临时管控方案。与淮南、滁州、六安、桐城和定远等地签订了合肥都市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议,与武汉、长沙、南昌签订中四角环保合作协议书(2014-2015年),积极构建区域联防联控新机制。(3)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635万吨,落后造纸产能49.13万吨,全面关停马钢(合肥)公司生产线,对安徽锦邦化工、丰乐农化实施搬迁

8、改造。(4)圆满完成污染物减排任务。2011年至2015末,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SO2排放量削减了13.86%,NOx排放量削减了24.77%,SO2和NOx减排工作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3.声环境质量达标状况逐年好转。修订了合肥市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增加了区域和交通噪声监测布点;加强了中、高考期间的环境噪声监管;不定期开展建筑施工噪声、三产服务业噪声夜间专项突击检查;加大环境监察力度,处理、回应工业、社会、交通环境噪声投诉2万余起。区域总体声环境质量良好。合肥市区区域环境噪声监测覆盖面积为92.25平方公里,区域环境噪声总网格测点数为369个。区域环境噪声全年平均等效声级为54.4-55.8分

9、贝,声环境质量处于良好水平,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噪声功能区达标情况逐年好转,3类区、4类区达标率已达到100%,交通噪声达标率逐年上升。4.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水平不断提升。(1)危废处置能力加大。对危废国控、省控、市控企业,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医疗机构以及危废处置企业,进行每年不少于一次的专项检查;严格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开展了危险废物在线申报登记,免费发放了统一的危险废物标识、标签;推进了吴山危废处置中心能力建设,新增了3家具有经营许可证的危废处置单位,全市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增至14家,年核发经营规模27.9万吨(含医疗废物6650吨)。(2)生活垃

10、圾处置能力增加。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县(市)、区、镇、行政村新建了一批垃圾中转站;实施了龙泉山生活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合肥北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合肥市餐厨垃圾处理厂、合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全市共有7家生活垃圾填埋场,总填埋库容约为2500万m3;1家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能力2000吨;1家餐厨垃圾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00吨。(3)进一步规范城市污泥的管理和处置。完成了合肥天源热电、合肥东方热电污泥处置等一批综合利用项目。合肥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年产生量约23.6万吨,现有的8家污泥综合利用企业处理能力为27万吨,城市污泥全部得到有效的处置。5.土壤环境污染评估、修复开始启动

11、。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管理的通知,初步开展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全市共布设84个土壤监测点位,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6.辐射环境安全保障工作不断加强。(1)电离辐射环境未见异常。环境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合肥市共布设3个环境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累积监测点,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含宇宙射线贡献值)监测值范围为53.286.7纳戈瑞/小时,均值范围为62.8-82.8纳戈瑞/小时,辐射累积剂量按小时平均测量范围是78.2-120.4纳戈瑞/小时,平均值范围为84.2-112.3 纳戈瑞/小时,属正常本底水平。地表水放射性水平:合肥市设2个地表水监测点,总放射性水平范围

12、在0.010.07贝克/升,总放射性水平范围在0.08-0.35贝克/升,属正常本底范围。土壤放射性水平:合肥市设土壤监测点1个,放射性水平监测项目为:238U、232Th、226Ra、40K、137Cs、90Sr,放射性核素含量未见异常。(2)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市府广场布设1个监测点位,电磁辐射环境水平为1.49-1.73伏/米,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要求,电磁环境质量状况良好。蜀山烈士陵园和梦园小区西侧门周围环境电磁辐射平均水平分别是:0.77-0.94伏/米、0.57-0.94伏/米,符合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要求。7.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13、持续加大。(1)政策法规应运而生。制定并出台了合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合肥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合肥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意见、关于加强和规范森林合肥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有关饮用水源地、森林、城市绿化、湿地生态保护及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2)生态红线规划工作启动。开展合肥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该规划拟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生态红线区域内的管控措施。 (3)绿色创建更进一步。合肥市森林覆盖率由23.61%提高到26.6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43.41%提高到45.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9m2。建有紫蓬山、冶父山、大蜀山、滨湖4个国家森林公园,东庵、庐州2个省级森林公园,湿地保有量为118200公顷。新增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县1个、省级生态乡镇29个;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1个;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8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3个;创建绿色学校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