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力学研究报告所简介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125646551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科院力学研究报告所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科院力学研究报告所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科院力学研究报告所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科院力学研究报告所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科院力学研究报告所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科院力学研究报告所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科院力学研究报告所简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该所创建于1956年,是我国唯一一个力学多分支学科的、以基础性研究为本的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在国际力学界具有相当影响。钱学森、钱伟长为力学研究所第一任正、副所长,已故副所长郭永怀曾长期主持工作,继任所长郑哲敏、薛明伦,现任所长樊菁。该所设有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温气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工程科学研究部和技术发展研究部。根据国家建设对力学提出的需求和力学学科发展前沿,力学所突出“微系统科技”、“气动科技”、“微重力科学”、“重大工程”4个方面的重点科技领域,布局8个主要研究方向。简介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1956年成立,是以工程科学(Eng

2、ineering Science)思想建所的综合性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钱学森、钱伟长为第一任正、副所长;郭永怀副所长曾长期主持工作;继任所长为郑哲敏、薛明伦、洪友士,现任所长樊菁。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力学所共有在职职工近400人,其中科技人员28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2,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近60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110余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力学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力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单位,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在学研究生344人,其中博士生139人、硕士生205人,在

3、站博士后21人。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力学所加强空天、海洋、环境、能源与交通等重要领域的科学创新和高新技术集成,以“微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高温气体动力学与跨大气层飞行,微重力科学与应用,海洋与环境、能源与交通中的重大力学问题,先进制造工艺力学,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等”为主攻方向,力争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力学所现设有6个实验室和1个中心作为基本单元实体。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主要从事纳米/微米尺度、纳/微系统、跨尺度关联和复杂流动的非线性力学理论和应用研究;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HD)以解决高超声速科学

4、技术中的关键基础研究为目标,在高温气体动力学领域开展相关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方面的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国家微重力实验室(NML)主要从事在微重力条件下流体物理、燃烧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力学与纳米生物技术等研究;2008年力学所组建了水动力学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LHO)、环境力学重点实验室(LEM)、先进制造工艺力学重点实验室(MAM)和等离子体与燃烧中心(CPCR)。根据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与学科交叉融合的需求,力学所部署了若干个跨学科跨部门的科技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超声速科技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材料与力学研究中心。为加强研究

5、所与产业部门的合作与发展,力学所还成立了研究发展的联合研究中心:冲击动力学工程研究中心、高速列车力学工程中心、国家经贸委中国科学院产学研激光毛化技术开发推广中心、发动机科学与工程联合实验室、院先进轨道交通力学研究中心等。力学所以自主创新为主,建设了微/跨尺度力学公共实验研究系统、高超声速高温气体动力学实验技术系统、微重力科技实验技术系统、海洋工程与环境力学综合实验技术系统以及计算力学平台等,构建了全所的技术支撑体系。5领导人物现任领导所长:樊菁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乔均录副所长:李和娣副所长:黄晨光6历任所长第一任所长钱学森第一任所长钱学森引第一任所长 钱学森 任期(1956.9-1984.2)第

6、二任所长 郑哲敏 任期(1984.2-1989.12)第三任所长 薛明伦 任期(1989.12-1998.6)第四任所长 洪友士 任期(1998.6-2006.6)73机构设置科研部门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微重力实验室水动力学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环境力学重点实验室先进制造工艺力学重点实验室等离子体与燃烧中心8学术委员会力学所第十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按姓名拼音顺序排列)名誉主任郑哲敏主任李家春副主任樊菁 梁乃刚 龙勉学术委员会领导小组李家春 郑哲敏 樊菁 梁乃刚 龙勉李和娣 黄晨光委员白以龙 陈光南 樊菁 何国威 洪友士 胡文瑞黄晨光 姜宗林 靳刚 康琦 李和娣

7、 李家春梁乃刚 刘青泉 龙勉 王发民 王育人 吴承康吴应湘 杨国伟 俞鸿儒 张珩 郑哲敏名誉委员李敏华 王自强秘书孙相人12学位委员会力学所第九届学位委员会主任洪友士副主任魏悦广 刘秋生 盛宏至委员陈启生 陈少华 戴兰宏 洪友士 林缅 刘秋生鲁晓兵 潘文霞 盛宏至 宋凡 魏炳忱 魏悦广武晓雷 夏原 虞钢 张新宇 赵建福 赵亚溥林贞彬 陈宏 赵伟13科研概况科研情况简介力学所现有科技人员3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研究员50余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110余人。有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温气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微重力实验室、

8、工程科学部、技术发展部等五个研究室(部);有国家经贸委中科院产学研激光毛化技术开发推广中心、中科院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并联合交叉组建了力学所海洋工程中心、环境力学中心、等离子体力学中心、材料力学中心、生物力学中心等五个研究中心。科技工作覆盖了以非线性力学、高温气体动力学、微重力流体物理、环境流体力学、材料工艺力学、岩土力学、爆炸力学、物理力学、等离子体动力学、生物力学为代表的31个力学分支学科。共有近40个研究课题组,承担着国家973、863、基金项目及国防科工委、总装、中科院、企业与地方委托等项目。14总体目标力学所科研工作始终坚持钱学森的工程科学思想,特别是在创新三期工作中,进一步将

9、科技目标集中在建设1个工程科学基地;部署2个重点领域:空天科技、海洋与环境工程;发展4个科研平台:微重力科技平台、高焓流动实验模拟平台、微/跨尺度力学实验研究平台、海洋与环境综合实验平台;深入推进6个研究方向:微重力科学与应用技术、生物力学与空间生物技术、高温气体动力学与跨大气层飞行、微尺度力学与微系统设计、工艺力学与先进制造、海洋与环境工程。力争将力学所建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国际工程科学基地和一流的力学研究中心。15研究方向以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交叉学科以及相关的高新技术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为本,围绕研究所重点推进的6个主要研究方向,开展固体的变形、损伤、破坏的演化规律(包括微尺

10、度固体力学、跨尺度统计的非线性理论)、先进材料的力学性能、冲击动力学、现代结构力学、岩土力学、计算固体力学、实验固体力学、湍流与流动稳定性、燃烧与化学流体力学(超声速燃烧、微重力燃烧、高效洁净燃烧)、多相流、空气动力学(高超声速气体动力学、气动弹性与流动控制)、气体动力学(分子气体动力学、高温气体动力学)、环境流体力学、微重力流体物理、计算流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微流体力学、物理力学、生物力学、爆炸力学、等离子体力学、微重力材料科学、材料工艺力学、流固耦合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微重力总体技术、激光表面先进制造技术、机动车检测与网络技术、微细粉体制备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生物光学工程技术等31个力

11、学分支学科和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以及在空天、国防、海洋、环境、能源、材料、生物、制造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和综合技术集成。16科研队伍院士姓名头衔学科谈镐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流体力学李敏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力学郑哲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非线性力学,爆炸力学俞鸿儒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温气体动力学吴承康中国科学院院士燃烧,等离子体技术白以龙中国科学院院士非线性力学,材料力学性能胡文瑞中国科学院院士微重力科学,流体力学李家春中国科学院院士流体力学王自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力学17杰出青年姓名百人计划入选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入选年度留学国家刘秋生1998法国潘文霞1998日本洪友士1

12、9991995加拿大、英国魏悦广19991999美国姜宗林1999日本张新宇19992005日本龙勉20002002美国何国威20002003法国、美国樊菁20002004美国陈启生2002美国杨国伟2003日本赵亚溥20042002肖锋2007日本李凯2007美国、日本孙泉华2007美国戴兰宏20082007刘青泉20102008刘谋斌2009新加坡魏宇杰2010美国18研究员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白以龙 陈少华 戴兰宏 何国威 洪友士 胡国庆 梁乃刚 李战华宋?凡 魏悦广 武晓雷 武作兵 张泰华 赵亚溥 魏宇杰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俞鸿儒 樊?菁 范学军 姜宗林 李新亮 孙泉华 肖

13、锋 杨国伟 王发民 张新宇 赵伟国家微重力实验室胡文瑞 段俐 陈启生 靳刚 康琦 李凯 刘秋生 龙勉魏炳忱 王育人 解京昌 赵建福水动力学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郑哲敏 丁桦 高福平 黄晨光 刘谋斌 吴应湘环境力学重点实验室李家春 李世海 林缅 刘青泉 周济福先进制造工艺力学重点实验室虞钢 陈光南 刘云卿 杨明江 夏原 张珩等离子体与燃烧中心吴承康 潘文霞 盛宏至 魏小林19副研究员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汤奇恒汪海英张?吟许向红方?新张?星郇?勇晋国栋谢季佳 梁立红李晖凌邓雅莉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宏陈立红单希壮仲峰泉谷笳华郭大华陈春刚雷麦芳李?岐 林建民王春彭世镏舒勇华王?苏杨乾锁刘

14、宏姚文秀于?欣 岳连捷赵桂林顾洪斌申义庆崔凯孟令瑾余西龙刘云峰孙英英国家微重力实验室霍?波吕守芹戴国亮徐升华于?泳尹兆华阿?燕孙树津万士昕 韦明罡张?璞王双峰高宇欣胡?良陈?娟水动力学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曾晓辉鲁晓兵刘玉标徐永君李东晖钟兴福张均锋郭?军王淑云 唐?驰宋宏伟陈?力环境力学重点实验室刘晓宇陈伟民黄国君范?平刘曰武吴梦喜马?维先进制造工艺力学重点实验室吴臣武张?坤李?光何秀丽韩延良胡金铭王红才邢建华罗耕星 朱军锋许?滨宁伟健王亚立等离子体与燃烧中心余立新张?宇黄河激吴?彬徐永香张?勇206学术出版物中国力学文摘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力学进展力学与实践摘自百度文献(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