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球范围内沙漠化及其治理方法的研究报告(完)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125641052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全球范围内沙漠化及其治理方法的研究报告(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全球范围内沙漠化及其治理方法的研究报告(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全球范围内沙漠化及其治理方法的研究报告(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全球范围内沙漠化及其治理方法的研究报告(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全球范围内沙漠化及其治理方法的研究报告(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全球范围内沙漠化及其治理方法的研究报告(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全球范围内沙漠化及其治理方法的研究报告(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关于全球范围内荒漠化及其治理方法的研究论文院系:语言文化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2班 姓名:王玥 学号:20141313023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类建设世界,拓宽生存领地的脚步愈加加快,随之而来的是日渐增多并且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人们掠夺地球,滥用资源,以此获得了不计其数的收益和财富,然而不加节制的攫取触及了地球所能承担的极限,地球母亲对于人类的报复已经显山露水。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人们靠在土地上耕种、收获食物及生产原料作物获得生存必需,并从此一步步脱离蛮荒,走上开辟文明的道路。然而近五十年来,由于自然气候的恶化和人类的破坏,土地荒漠化已成迅速蔓延

2、的趋势,不仅对生态造成恶劣破坏,对人类本身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和伤害。本文就全球范围内荒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现状的了解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其防治方法的研究。1、荒漠化的定义和主要成因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荒漠化,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狭义荒漠化即荒漠化。在极端干旱、干旱与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地表

3、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并逐步形成风蚀、风积地貌结构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定义的关键是“沙质地表条件”。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荒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广义荒漠化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狭义荒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产生荒漠化的原因有自然

4、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等。人为因素既包括来自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又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类的不当活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地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植被破坏,荒漠化现象开始出现和发展。荒漠化程度及其在空间扩展受干旱程度和人畜对土地压力强度的影响。荒漠化也存在着逆转和自我恢复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大小及荒漠化逆转时间进程的长短受不同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水分条件)、地表情况和人为活动强度的影响。以风力作用下的荒漠化过程为例,包括发生、发展和形成3个阶段。发生阶段。仅存在发

5、生荒漠化的条件,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等,即潜在荒漠化。发展阶段。地面植被已被破坏,出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风沙活动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包括发展中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20%以下)和强烈发展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2050%)。形成阶段。地表广泛分布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面积占土地面积50%以上,为严重荒漠化。荒漠化分为热带荒漠与温带荒漠。热带荒漠的成因: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温带荒漠成因: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以上皆为一般情况下的成因,也有例外的,如巴

6、塔哥尼亚高原的荒漠化,是由于其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而形成的。2、荒漠化现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以热带稀树草原和温带半干旱草原地区发展最为迅速,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荒漠和荒漠化土地在非洲占55%,北美和中美占19%,南美占1

7、0%,亚洲占34%,澳大利亚占75%,欧洲占2%。荒漠和荒漠化土地在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占土地面积的95%,在半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的28%。半个世纪以来,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荒漠化土地扩大了65万平方公里,萨赫勒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荒漠化地区。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以中国为例,中国北方在过去的近50年里,沙漠化土地以其广泛的分

8、布和迅速发展构成了区域主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遥感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到2000年沙漠化土地已达到38.57104km2,其中潜在和轻度沙漠化土地13.93104km2,中度沙漠化土地9.977104km2,重度沙漠化土地 7.909104km2,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6.756104 km2,它们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及其以北的草原牧业带、半干旱雨养农业带和绿洲灌溉农业与荒漠过度带.对上世纪50年代后期、1975年、1987年和 2000年沙漠化土地遥感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显示,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处于加速发展的态势,沙漠化土地年均发展速率20 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9、中期为1 560 km2,1976年到1988年提高到2 100 km2,1988年到2000年之间达到3 600 km2.整体恶化,局部治理是近50年来北方沙漠化土地的变化的基本趋势.沙漠化土地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且将严重影响中国整个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荒漠化的治理方法目前,荒漠化监测中使用的“3S”技术,干旱区植物生态恢复中的节水和节能技术已经成熟,为解决能源问题而发展的小型太阳能和风能技术已在部分地区投入使用;将来需要重点发展的技术抗旱、抗盐碱、抗风蚀植物品种培育,与播撒植物种子配合使用的无毒、无污染、透气透水化学固结材料,耐老化

10、,耐打磨、具有一定塑性的工程防沙材料。目前全球都可适用且有效可行的防治措施有以下七点:(一)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1.充分保护和改良现有植被,杜绝滥垦滥樵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比重3.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防风固沙体系(二)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1.以流域为单位,确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制度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比重3.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防风固沙体系(三)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减轻对草场的破坏1.以草定畜,控制牲畜数量2.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种群结构,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3.大力开展人工种草,提高草地生产力(四)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生态移民,建设小城镇1.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减轻土地

11、压力2.实行生态移民,遏止荒漠化蔓延3.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小城镇发展(五)调整产为结构,促进产业链形成,发展地方经济1.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和开发资源并举2.发挥地方优势,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道路3.促进地方和跨地区产业链形成,发展地方经济(六)优化土地利用格局,维护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优化土地利用格局,防治荒漠化2.发展、完善荒漠化地区的生态一一生产模式(七)改变能源结构,解决燃料不足的问题1.发挥资源优势,开发新能源2.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现有植被3.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后记2013年日至日,两年一度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简称公约)缔约方大会在纳米比亚

12、首都温得和克召开。大会对公约十年战略规划进行了中期评价,并规划了未来年世界防治荒漠化的行动。联合国有关数据显示,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全球荒漠化现象依然严重,国际社会在这一领域仍面临艰巨任务。荒漠化不仅是一项环境治理与保护问题,更是一项严肃的人伦道德问题,是无止尽的索取导致后代弹尽粮绝,还是与自然和谐互生坚持可持续发展,人类面临选择。防治荒漠化,不仅需要现状严重的国家努力,更需要全球各国的携手合作,提高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齐心协力,攻破难题。欢迎您的光临,wdrd文档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双击可以删除页眉页脚。谢谢! 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Word 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