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637863 上传时间:2020-03-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题.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后强化作业十九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陈师道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注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注:可人:知己。(1)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是指哪两件事,并分析诗人选取这两件事来写的原因。答:_ _ (2)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答:_ _ 【答案】(1)“此”指:读起来饶有兴味的书容易读完,谈起来十分投机的好友却偏偏不来。原因:读书交友历来是文人日常生活中最平常而最有意义的事情。(2)人生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解析】本诗通篇以议论为主,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具体感触。首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人逢喜事精神爽,快意时,阅读效率倍增,往往很快就把

2、书读完了,因而不免觉得未尽兴。第二句“客有可人期不来”,“可人”,即可心合意之人,亦即良友,“期不来”,欲晤良友而不得。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希望能同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第三句,诗人以好书易尽,可人不来这两件事,推出“世事相违每如此”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用以说明世事多舛,人生难得事事如愿。这一句貌似达观,其实诗人内心充满了忧愤。第四句紧接以“好怀百岁几回开”,言人生百年,真正高兴之时能有几次?带有洞穿世事人生的禅理,可视为对人的劝导,也可视为诗人对自己的安慰。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灞上秋居马 戴灞原

3、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 _ (2)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答:_ _ 【答案】(1)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之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表达了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2)衬托(反衬)的手法。第五句以动衬静,以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更加细致地写出了作者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的情状;第六句以有衬无,以一个绝迹尘世的僧人邻居衬托自己的孤单无依,更加突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

4、的孤独。【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出颔联中描写的意象“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其次要分析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画面“凄凉冷清”的特点。解答第二问,关键是要认真分析颔联中的关键词语,如“落叶”、“他乡”、“寒”、“独”等。从而概括出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判定此诗五、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衬托;二要认真分析诗句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即第五句以动衬静,第六句以有衬无;三要分析诗句运用衬托的作用,即第五句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作者的思潮起伏,长夜

5、无眠,第六句衬托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南园十三首(其一)李 贺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注:南园十三首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昌谷家中所作。嫣香:指娇艳的花朵。(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_ _ (2)“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 _ 【答案】(1)既是惜花、惜春,又是自伤、自悼,抒写青春易逝、怀才不遇之情。(2)该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花落香飘比作一个到了婚期的少女,不经媒妁的撮合,便径自嫁给了“春风”,随它飘去。诗人不说花落,而说嫁给春风,想象奇特,词新而意深

6、;该句以花寄情,感慨花残“人老”,不复当年容貌,抚今追昔,感到十分惆怅。【解析】这首七言绝句,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手法,清新委婉,别具风格。前两句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小白长红”写花的颜色,意思是红的多,白的少。“越女腮”是由此产生的联想,把娇艳的鲜花比作越地美女的面颊,赋物以人的特质,显得格外生动形象。后两句写花落。“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无限惋惜的深情。是惜花、惜春,也是诗人自伤、自悼。李贺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却不为当局所重用,犹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想到红颜难久,韶华易谢,不免悲从中来。末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落时身不由己的状态。这句的“嫁”字与第二句中的

7、“越女腮”相映照,越发显得悲苦辛酸。当时盛开,颜色鲜丽,宛如西施故乡的美女。而今“出嫁”,已是花残“人老”,不复当时容颜,抚今忆昔,感到十分怅惘。结句委婉深沉,营造出沉郁的悲剧气氛。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浪淘沙夜雨粱 寅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1)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彩霞”、“红日”、“啼莺”这些意象表现出他怎样的心境?答:_ _ (2)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答:_ _ 【答案】(1)为“花发恐飘零”而愁。表现出他的豁达、愉悦的心境。(2)通过描写雨骤天寒

8、,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将“愁”比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显了“愁”之浓烈。【解析】上片写雨。从屋檐流下的雨水泻如山泉,寒气从门窗的缝隙处侵入屋里,一股愁绪恰似百草在雨中萌生。谁会相信,在家居住却一点也没有家的感觉,反倒像羁客客居旅馆一般,睡不安稳,在勉强进入梦乡时,突然间又被惊醒,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下片写情。“花发恐飘零”,词人担心花儿会被大雨摧毁,零落成泥。其实,经历了一夜狂风暴雨的花儿,经不起风雨的摧毁,早已凋谢了。先前词人曾约故人一起观花赏月,而花儿却被昨夜的风雨摧毁了,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然而,花开花谢,月圆月缺,都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娇艳的花儿虽然没了,锦

9、绣河山经历了一夜风雨的清洗,在明媚的阳光下,山更清水更秀,莺歌燕舞,山河美景仍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不正是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吗?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谢 池 春陆 游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1)从词中看,作者“伤怀”的原因是什么?答:_ _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答:_ _ 【答案】(1)早年的理想破灭,年华虚度,功业无成。大好河山没有收复。(2)对比。在上片,作者回忆了早年的军旅生涯,慷慨激昂;在下片,作者

10、写了现在泛舟吴楚的生活,闲淡无奈。上片和下片构成了对比,突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苦及强烈的爱国之情。【解析】这首词是陆游老年居家,回忆南郑幕府生活而作。词的上片回忆早年的军旅生活,写得极为豪壮,令人振奋。但接下来的一句“笑儒冠自来多误”,突然转为对这种生活消失的感慨。作者被迫隐居家乡,泛舟吴楚以自我解闷消遣,失落感跃然纸上。“漫悲歌、伤怀吊古”,以自我宽解作转笔。但自我宽解反而更愁,只因为河山无法收复,自己年华虚度。这首词上片念旧,以慷慨之情起;下片写当下,以沉痛之情结,思想上始终贯穿着报效国家的红线,笔调上则尽力化慷慨沉痛为闲淡无奈。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青 门 引张 先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答:_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