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7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5636389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幕遮7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幕遮7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幕遮7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苏幕遮7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苏幕遮7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幕遮7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幕遮7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幕遮教学设计案例名称苏幕遮科目语文教学对象高二提供者岳云峰课时1一、教材内容分析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 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

2、程中作简要补充教学重点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2、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学习难点如何通过形象写乡愁。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2、过程与方法鉴赏本词擅长铺叙、用语自然的艺术特色。3、情感与价值观感悟周词中那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美及含蓄深沉的乡愁。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诗歌鉴赏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鉴赏的方法。所以应深入理解诗词,从意蕴方面入手。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

3、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录音机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 导入荷花,君子之花。李白曾经“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陆龟蒙说“此花瑞合在瑶池”。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品格。自周敦颐颂莲之后,历代文人咏荷之作迭出,在那田田荷叶之上抒发情怀,托物言志。 依旧是在宋代,这个文人自由而自觉,尽情挥洒自己才情的年代,北宋周邦彦以“水面清圆

4、,一一风荷举”,“得荷之神理。”我们今天且来看,在他笔下的荷花是何等的风姿绰约! 让我们以一颗滚烫的心,去慢慢泡开周邦彦的苏幕遮,去品味其无穷的荷韵吧。 学生思考教师讲解学生思考双边互动二、 了解作者(打出幻灯) 周邦彦(10561121),钱塘人,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他是“婉约派”之集大成者,曾创作不少新词调。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王国维评之为“词中老杜”。著有词集片玉词。 学生思考记录积累知识三、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大声的吟诵之中去感悟、体味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吧。 1

5、、学生大声诵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刚才大家读得十分热烈,也很投入。我们要读出这首词的韵味和情感,首先还得熟悉词的内容,那么请一位同学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2、学生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小结:词人客居他乡,远离故土,身沉宦海,俗物缠身,深切地感受到漂泊之苦,于是羁旅愁思成为词人挥之不去的情结。何事吟余忽惆怅,夏日荷塘似吾乡。 3、个性吟诵,同时点明这样诵读的理由。 轻重、缓急、高低 4、学生指出词中上下阕的感情变化。(打出“情感变化”幻灯片)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让我们循着词人的情感变化,吟咏出诗歌的神韵和气势吧。 请大家自由诵读。 之后,对照“吟

6、诵指导”,再次齐声诵读。 教师范读。听录音。 6、再次诵读。 4、指导背诵。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结: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在自觉的遵循两条原则:一,诗歌固有的平仄,韵律规律,如“一字读”“二字读”;二,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同学们刚才已经感知了这首词的情感变化,那么,这种变化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四、 讨论 在苏幕遮一词中景和情之间关系密切,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上下两阙之间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 见景生情,风荷 写景清远明快,抒情含蓄柔婉。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风荷”是词人思乡之情的纽带,而思乡的情感中又有

7、“芙蓉浦”的梦境和“风荷”的意象相照应,构思精巧,自然天成。 五、 探究 一个潮湿的夏天,绵绵的雨,打湿了季节,也打湿了心情。词人捧着一颗潮湿的心,无处安放。谁能烘干这颗潮湿的心呢?不是鸟语,不是初阳,就是这风荷! 1、怪不得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强焕曰:“美成词,抚写物态,曲尽其妙。”你能说说它妙在何处吗? 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深得王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 第二,这两句词练字功夫了得。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

8、。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 风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 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 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夏日风荷图: 同学们,闭上我们的眼睛,闪现在我们的面前的是一片一望无垠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

9、亭的舞女的裙。融融初阳,蒸干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润下,荷叶更显清新圆润,泛着盈盈可爱的光泽,在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他们修长的茎杆挺立着,一株,两株,支撑起它们高贵的头颅,也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大家看到荷了吗?闻到荷香了吗?感到荷的高贵的气质了吗? 我们从荷不但看到了高贵,更看到了高洁。因此有人说,荷花这一意象既隐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又饱含着现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现代性。请结合你所知道诗歌和文化现象谈谈你对这一话的理解。 2、荷花这一意象既隐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又饱含着现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现代性。谈谈你对这一话的理解。

10、1、以荷花喻高洁的品格。 2、以荷花喻女子姣好的容貌或纯洁无瑕的爱情。 3、以荷花喻美好的人生理想。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找到一份宁静和美好; “一品清莲”喻身居要职而清正廉洁,表达对清官的赞美; 荷花节,以花会友,传承文化; 在喧嚣之中,困惑之时,得到身心的愉悦; 对荷的喜爱,对高洁情操的追求和向往。 小结:是的,荷是高贵的,也是高洁的。荷这一意象,经过千百年来风雨洗涤,荡尽了世俗的尘埃,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感情的象征,沉淀在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质之中。 同学们,斯人已去,荷韵犹存。 总结:思乡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也是每个人都无法解开的情结。家园既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也是痛苦灵魂的归

11、憩之所。当现实有太多的无奈之时,许多诗人不约而同地转入梦境。 美成梦入芙蓉浦,昔日渔郎安在?找到了他梦魂牵绕的风荷吗?身心交病的周邦彦在北宋王朝“斜阳冉冉”的残照中,没能回到杭州故里。但,就是这种令词人挥之不去的情怀,成就了美成词,也使风荷跌宕在中国诗歌史上,熠熠生辉。 四、作业:背诵苏幕遮苏幕遮周邦彦:词家之冠上片景:盛夏晨景 清水出芙蓉下片情:思乡之情 朴素见神韵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苏幕遮 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诗词分析透彻,理解深入,课堂气氛活跃。2失误之处学生对诗词意蕴的把握过于肤浅,以后多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