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四) 解析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25633735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8.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四) 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四) 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四) 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四) 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四) 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四) 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四) 解析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 文 (四)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 阅读题一、(2020年全国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五岳独尊”的泰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山、神圣之山,经过悠久历史积淀形成的泰山文化,寄托了“国泰民安”的民族意愿,承载了“和合共生”的民族精神。泰山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无论是帝王巡狩,还是封禅、祭祀,都把泰山与社稷苍生联系在一起,希冀和祈求的都是江山永固、国泰民安。“泰”之本义,即有强大、安定之意。只有国家强大安定,才有人民的安居乐业。同时,“和合共生”有其特定的文化融合、国家治理等内涵,也与“国泰民安”相关联。在诗经鲁颂中,既有耳熟能详的“泰山岩岩,鲁邦所詹”,也有“保彼东方,鲁邦是常。不亏不崩,不震不腾。三寿作朋,如冈如陵”的诗句

3、。后人解释“如冈如陵”时称:“如冈如陵,即国家安于磐石泰山而四维之意。”也就是说,早在诗经形成的年代,已经把国运长久、国家强盛、国泰民安,比喻为“安于磐石泰山而四维”。屡见于历代史籍的“居累卵之危,而图泰山之安”“天下之安,犹若泰山而四维”“天下巩固,屹若泰山之四维”等等,均言简意赅地点明了泰山与“国泰民安”的内在联系和文化内涵。泰山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国泰民安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多元色彩,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泰民安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与国泰民安一起,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共生”的基本精神,强调“贵和尚中”,即礼记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

4、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泰山文化中的“和合共生”,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和谐包容。以“功成受命”“易姓告代”为标识的泰山封禅是天人合一的体现,泰山文化表现出的天人合一还在于泰山的祈雨活动。泰山神“灵显昭著,佑庇万民”,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肤寸成云,霖雨天下”。泰山的祈雨活动,在天人合一方面是“天心感召”,在官员方面是“遵旨度祈”。泰山文化中的和谐包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这种“和合”,既包括了“君臣父子亲戚朋友之合”,也包括了齐鲁文化之合,以及泰山儒释道文化之合。泰山本来就是儒家思想的渊源之区,儒学一向兴盛;同时,泰山是道教的孕育之地,泰

5、山的佛教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普照寺、竹林寺、灵岩寺等佛教寺庙同样得到发展,香火繁盛。泰山文化中和谐包容的起源,也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的名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有关。“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本意在于虚怀若谷,广纳天下之才,容事容人这种包容精神后来被上升到了治理国家的高度,“泰山不争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此言治国之道”。泰山文化丰富多彩,但从根本上说,泰山文化不仅是一种山岳文化和区域文化,而且是具有泰山特质的中华民族共有文化。在这个基点上,作为泰山文化精髓和主体的“国泰民安”“和合共生”,体现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摘编自陈锋泰山文化的形成与精髓)1下

6、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泰山在“五岳”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使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岳文化和区域文化。B泰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帝王巡狩、封禅、祭祀决定了其内涵。C根据相关记载可知,泰山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被人们赋予“国泰民安”的文化内涵。D泰山文化处于不断发展中,其天人合一、和谐包容的理念后来被上升为治国之道。【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A项,“泰山在五岳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使其形成了独具

7、特色的山岳文化和区域文化”错误,条件关系不成立,泰山独具特色的文化的形成和其在“五岳”中的地位无关,和泰山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B项,“帝王巡狩、封禅、祭祀决定了其内涵”错,如泰山文化中的和谐包容就和帝王的这些活动没有关系,只能说泰山文化的形成过程主要与帝王巡狩、封禅、祭祀相关;D项,“天人合一、和谐包容的理念后来被上升为治国之道”错,上升为治国之道的是“和谐包容”。故选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指明泰山文化包含两个方面,然后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层次清楚。B文章引用典籍记载,既阐释了泰山文化的内涵、起源,又使文章富有浓郁的文化色彩。C文章第

8、四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国泰民安”的内容,引起下文“和合共生”的内容。D文章分析泰山“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时,指出了其有两个起源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D项,“并进行了对比分析”错,文章没有对两个起源进行对比分析。故选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泰山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有借鉴意义。B泰山封禅、泰山祈雨都是泰山的重要活动,这些活动体

9、现了泰山天人合一的文化特点。C儒学兴盛、道教起源、佛教香火繁盛:泰山三教并存共处,彰显了泰山的和谐包容。D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体现的思想价值和本文所阐释的泰山文化一致。【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D项,“所体现的思想价值和本文所阐释的泰山文化一致”错误,不一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的是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而本文所阐释的泰山文化是国泰民安、和合共生。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

10、一:在农耕文明时代,城镇主要作为行政管理中心、军事要塞、市场交易中心而存在,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口能够生活在城镇工业大革命之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对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不断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带动城镇规模迅速扩大,此后,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相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城镇化也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当前,我国已经顺利完成了世界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用了短短40多年时间

11、完成了西方国家200年才完成的城镇化进程,创造了世界城镇化的奇迹,但是,城镇化在快速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对人这一城镇化主体关注不够,很多长期在城镇工作、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难以享受到同本地市民相同的权益,家人难以随迁进城,造成大量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一些地方围绕项目建设推进城镇化,存在“一切服从项目”的误区,空气、土壤、河流、湖泊等受到污染,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传统街区和文物保护不力。(摘编自把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人民日报2019年4月16日)材料二:说明:表中“一”号代表中国城镇化水平低于世界城镇化水平的绝对值,“+”号代表中国城镇化水

12、平高于世界城镇化水平的绝对值(数据来源于百度文库)材料三:产业是城镇发展的经济前提,城镇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扩大了,产业发展要跟上。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抓好产业发展是实现居民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城镇化应坚持产城融合,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人民幸福、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区,促进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加速产业空间集聚,最终形成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局面。当前,促进产业和小城镇融合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向。小城镇往往是乡村地区的经济中心,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以产业和小城镇融合为着力点,有利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

13、,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提高就近城镇化水平,降低人口跨省、跨市迁移带来的成本,促进户籍人口城镇化同时,也有利于城镇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摘编自张学良城镇化不是“摊大饼”)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推进了城镇化的进程,而城镇化的推进又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B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从201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首次超越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开始,连续五年超越幅度都在一个百分点之上。C198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比世界城镇化水平低20.1个百分点,此后和世界的差距逐渐缩小,

14、并最终超过世界城镇化水平。D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人民幸福、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区是我国城镇化的愿景,人们应该为此而不懈努力。【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本题,B项,“连续五年超越幅度都在一个百分点之上”错,2014年超越幅度只有0.3,没有达到一个百分点。所以只能是2015年起连续四年超越幅度都在一个百分点之上。故选B。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耕文明时代,城镇人口很少,这

15、可能是受制于当时城镇的功能;而大工业时代,城镇人日陡增,这是因为城镇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B如今,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完成,它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了我国“三农”问题,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C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堪称世界城镇化历史上的奇迹,这在材料二的相关数据中一也有所体现。D农村人口跨省、跨市迁移所带来的成本要高于向邻近城镇迁移,因此应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迁移。【答案】B【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整合和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结合文中的对应句子对读选项,找到细微的差别,重点注意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本题,B项,“解决了我国三农问题”错,把未然当已然,原文是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故选B。6当前,应如何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请根据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参考答案】做到以人为中心,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避免“一切服从项目”的误区,重视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保护。抓好城镇产业发展,促进产业与城镇化相融合。【解析】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