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与原子的说课.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5630226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子与原子的说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分子与原子的说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分子与原子的说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分子与原子的说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分子与原子的说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子与原子的说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与原子的说课.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两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另外课本上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紧接着通过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

2、)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三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2如何理解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由于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佯容易理解,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2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休验科学过程。3多提供一些日常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力求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具准备1教师用具:投影仪、分子模型及挂

4、图、品红溶液、水、烧杯。2学生用具:三个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量筒、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水。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第二课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1。为什么当人漫步在花园里,能陶醉在沁人肺腑的花香之中呢?2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教师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

5、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板书课题2 分子和原子过渡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行在及其特点。板书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实验向盛行水的小烧杯小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注意品红的量一定要少。品红的扩散现象极易观察,但从放入水中到扩散均匀需时间较长。可以留一两份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观察。用温水做这个实验,时间可缩短。可观察到的现象品红在水中迅速扩散,但较长时间后才扩散均匀。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回答)如果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

6、子向水小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讲解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巳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投影展示图3-6及图3-7说明图3-6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图像鲜明地显示了苯分子的六元环结构。图3-7是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常温下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手段,通过用探针拔出硅晶体表面的硅原子的方法,在硅晶体表面形成的图形。总结这两幅图说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设想。【学生朗读】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

7、的质量约是3 x 10 -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 x 1021个。 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 以上说结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总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过渡你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分子的知识吗?那么,就请大家按以下建议进行实验。活动与探究已知酚酞和氨气都足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1取一烧杯,注入约40 mL蒸馏水,然后加入56滴酚酞试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8、、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引图所示。观察12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实验1的结论溶液为无色。说明:酚酞本身是一种无色溶液,把酚酞加入蒸馏水中,只是对酚酞进行了稀释,所以溶液仍为无色。实验2的结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不变色,遇碱显红色,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实验3的结论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回答分子的运动。C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的酚酞分子

9、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而烧杯B位于大烧杯外,没有氨分子进入,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总结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分子的同一个特点处于永恒运动之中。这也是物理上讲过的“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提问我们知道,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讨论、交流)过渡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请学生分别取20 mL水与20 mL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40 mL?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总结、思考、讨论请学生代表陈述结论把20 mL水和20 mL酒精混合后,所得溶液

10、体积不等于40 mL,而是小于40 mL。追问原因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当把20 mL水和20 mL酒精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所得溶液的总体积会小于40 mL。总结可见分子还具有一个特点,即分子之间有间隔。板书(3)分子之间有间隔。观看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思考:1、物质三态的体积为何不一样?为什么气体容易压缩,液体、固体不容易压缩?2、物体为何都有热胀冷缩现象?3湿衣服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晾干? 补充夏天自行车的气不应打得太足,铁路上的铁轨之间应稍留些空隙都是这个原因。【分析推理】:固态酒精、液态酒精、气态酒精都能

11、燃烧,而水不能燃烧,这一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用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先进的科学仪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具有三个特点:体积很小、质量很小;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梳理整合】1.“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现象说明了 A分子很大 B分子分裂成原子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之间有间隔2、下列情况能够导致分子间间隔缩小的是()A、晾晒湿衣服 B、装有酒精的容器敞口放置 C、向车胎内充气D、将氧气常温密封

12、保存在贮气瓶中3、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固体变为该物质的液态或气态,主要是由于()、分子形状发生变化 、分子质量发生变化、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4. 将有关分子特征的编号,填写在下列叙述后的横线上:A分子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1)将大量氧气压缩在钢瓶中 (2)糖放到水中,水变甜了 (3)进饭店闻到饭菜的香味 (4)湿衣服能晒干 5.试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25L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L的钢瓶中。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闭保存?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板书设计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2分子的特点(1)质量很小、体积很小。(2) 分子总在不断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