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及教案.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5627224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及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及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及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及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及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及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及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一:沁园春。长沙 说课稿1、沁园春 长沙的教学设计地位与作用:老教材中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教学安排:1 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2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使用依

2、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3 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4 课时安排:一课时5 教学流程:(一) 教学目标: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 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确立依据

3、: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五)教学过程:(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四)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师讲:著名诗人 臧克家说过:“毛泽

4、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3 (1) 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另外一首沁园春 长沙 导入设计依据:沁是以古典诗词格律写成的一首现代诗歌,所以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词的背景知识,而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毛泽东的另一首沁园春 雪,由背诵沁园春 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 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 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 长沙。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反复朗读

5、,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1) 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 (注意节奏的把握)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老师最后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

6、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

7、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5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红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

8、)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6 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 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

9、图画,让学生欣赏。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7 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学生齐背江雪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学生齐背山行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

10、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3)老师提问: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 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8

11、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眼漫江碧透,(江中)中看百舸争流。 色彩绚烂的秋景 景鹰击长空,(空中) (画 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心 怅寥廓,中怅 问苍茫大地, 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情 谁主沉浮?下阕 结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峥嵘 书生意气, 同学青春年少 忆 挥斥方遒。 风华正茂 岁月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 到中流击水, 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 浪遏飞舟? 奋然前行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9古诗词鉴赏指导反复朗读、感知语言(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

12、辨析风格(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设计依据:贯彻执行“目标教学“的理念,总结教学流程,给学生一个有关鉴赏诗歌的完整的方法的指导10,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 游泳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沁园春长沙 优秀教案设计指导思想沁园春长沙处在的“向青春举杯”专题“吟诵青春”这一板块,根据教材安排,在这一板块的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围绕“理解”与“朗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准确把握诗歌内容,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为实现专题教学的目标,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

13、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学习生活经历,了解毛泽东所处时代的中国进步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诵。沁园春长沙格调昂扬豪迈,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把握作品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通过揣摩语音、语调的高低、停连、快慢、轻重,找到恰当的声音表现形式,把作品读得声韵饱满、大气磅礴。“看”、“怅”、“问”、“忆”领起的句子,要读出不同的语气。此外,在本课的朗诵活动中,还要让学生尝试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感受本词的节奏、韵律,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背诵这首词。教学目标1学习这首词,让学生能够感受并理解诗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理想抱负及精神境界。2学习这首词,能够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把握形象,把握作品感情基调,把这首词读得声韵饱满、大气磅礴。3背诵这首词。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够把握朗读的特点和方法,具体、深入地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这首词中所传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词的理解感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秋声赋:“噫嘻悲哉!此秋声也”。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