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定性方法学评价PPT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25626897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尿蛋白定性方法学评价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尿蛋白定性方法学评价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尿蛋白定性方法学评价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尿蛋白定性方法学评价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尿蛋白定性方法学评价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尿蛋白定性方法学评价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尿蛋白定性方法学评价PPT课件.ppt(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尿蛋白定性方法学评价 1 2019 11 26 实验背景资料 新方法或修改的方法引 入到临床实验室 对于追求可靠性 实验室需对其方法进行严格的 系统的技术性或其他性能的评价 目前 常用的尿液蛋白定性的 试验主要有 加热乙酸法 磺 基水杨酸法 和 干化学试纸法 等方法 由于每种方法的检查原理 和操作程序各异 因此各种方法的 灵敏度 特异性 准确性以及操作 难易 试验成本也不一样 也有不 同临床适用范围 实验人员必须根 据不同的检验对象 选择不同的检 查方法 组长组长 组员组员 2 2019 11 26 一 实验原理 1 尿蛋白的形成 血浆流经肾小球时 仅有少量小分子量蛋白质 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中

2、大分子量的蛋白质不能滤过 原尿中的蛋白质绝大部分又被肾小管重吸收 因此尿 液中只含有及微量的蛋白质 由此可以看出当肾小球 或肾小管出现病变就会引起蛋白尿 健康成年人蛋白 质排出量约30 130mg 24h尿 常规化学定性阴性 尿蛋白2 3来自血浆蛋白 分子量在4 0万 7 0万 以 清蛋白为主 还有少量来自肾小管 尿路及生殖道的 分泌性蛋白 当尿蛋白排出量 150mg 24h 或尿中蛋 白浓度 100mg L时 常规化学定性检查呈阳性 即称 之为蛋白尿 3 2019 11 26 蛋白尿的分类 1 生理性蛋白尿 1 功能性蛋白尿 由于发热 剧烈运动 精 神紧张等应激性状态或摄入蛋白质过多均会 出

3、现暂时性蛋白尿 多见于青少年 2 体位性蛋白尿 又称直立性蛋白尿 卧 床时蛋白定性阴性 直立活动时出现蛋白 尿 多见于瘦长体型的青少年 4 2019 11 26 2 病理性蛋白尿 1 肾小球性蛋白尿 某些炎症 免疫和代谢等因素使肾小球滤过膜通 透性增加 静电屏障遭到破坏甚至失去选择性 较大分子量的血浆蛋白 出现在原尿中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 形成蛋白尿 多见于急性肾小 球肾炎 肾病综合症等 2 肾小管性蛋白尿 炎症或中毒引起肾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 收能力降低而导致的蛋白尿 见于肾盂肾炎 间质性肾炎和肾小管酸中 毒等 3 混合性蛋白尿 肾脏病变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产生的蛋白尿 常见 于慢性肾

4、炎 慢性肾盂肾炎 高血压 糖尿病 红斑狼疮性肾炎等 4 组织性蛋白尿 由于炎症或药物刺激肾组织破坏泌尿系统分泌蛋白 和酶以及病变细胞的内容物释放增多所致 常见于尿路感染 5 溢出性蛋白尿 循环血浆中某些低分子量蛋白质增多经肾小球滤出 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 6 偶然性蛋白尿 也称假性蛋白尿 当尿液中混有多量血 脓 黏液 等成分导致蛋白质定性检查室出现阳性 主要见于泌尿道的炎症 生殖 道炎症 5 2019 11 26 3 尿蛋白测定方法及原理 1 加热醋酸法 加热可使蛋白质变性凝固加酸使尿 液pH接近蛋白质等电点 pH4 7 而加速蛋白质沉 淀 并可消除因加热使磷酸盐或碳酸盐析出造成的 浑浊

5、2 磺基水杨酸法 磺基水杨酸是一种生物碱 在酸 性条件下磺基水杨酸的磺酸根离子与蛋白质氨基酸 阳离子结合 形成不溶性的蛋白盐沉淀 3 干化学试带法 利用指示剂的蛋白质误差原理 试 带模块中主要含有酸碱指示剂 溴甲酚蓝或四溴酚 蓝二酯枸橼酸缓冲和表面活性剂 在pH3 2时溴酚蓝 产生阴离子 与带阳离子的蛋白质结合后发生颜色 变化 6 2019 11 26 二 实验目的 1 尿液蛋白定性试验的方法学评价 2 掌握尿蛋白定性试验方法学评价试验实验 的设计原理和基本方法 3 增强优选意识提高正确选择 评价 和改 进试验方法的知识 7 2019 11 26 三 实验用品 标本 人工制备好的蛋白浓度分别为

6、 0 05 0 1 0 15 0 2 0 3 0 5g L的人工尿 1 磺基水杨酸法 器材 小试管 2ml刻度吸管 吸耳球 滴管 黑色衬纸及 pH广泛试纸 试剂 200g L磺基水杨酸溶液 取20 0g磺基水杨酸 用蒸 馏水溶解后加至100ml 2 加热醋酸法 器材 酒精灯 滴管 大试管 试管夹及广泛pH试纸 试剂 5 冰乙酸溶液 冰乙酸5ml 加蒸馏水至100ml密封保存 3 干化学试带法 尿蛋白定性试纸 一次性小滴管 8 2019 11 26 四 实验步骤 干化学试带法 1 加标本 将尿液用一次性滴管滴加至试纸 条上 2 结果判断 待反应一段时间有颜色变化后 与厂家标准比色版对照得出结果

7、9 2019 11 26 磺基水杨酸法 1 加标本 取小试管两只 分别标记为试验 管和对照管 各加入清晰 尿液1ml 2 加试剂 试管内滴加磺基水杨酸溶液2滴 轻轻混匀 对照管不加试剂作 为空白对照 3 结果判断 1min内观察结果 黑色背景下按下表标准进行判定 10 2019 11 26 反应现象 报告方式 清晰透明 黑色背景下可见轻度浑浊 反应现象 报告方式 清晰透明 黑色背景下可见轻度浑浊 极微量 不需黑色背景即可见轻度浑浊不需黑色背景即可见轻度浑浊 白色混浊但无颗粒出现 白色混浊但无颗粒出现 1 稀薄乳样浑浊 且有颗粒出现 稀薄乳样浑浊 且有颗粒出 现 2 明显絮状浑浊 明显絮状浑浊

8、3 大量絮状沉淀 且有大凝块 大量絮状沉淀 且有大凝块 4 11 2019 11 26 加热醋酸法 1 加标本 取大试管一支 加尿液至试管高 度2 3处 2 加热 用试管夹斜持试管下端 于酒精 灯上加热尿液上 1 3段至沸腾 3 观察 轻轻直立试管 在黑色衬纸背景 下观察煮沸部分有无浑浊 4 加酸 滴加5 乙酸溶液2 4滴 5 加热 继续加热至煮沸 立即观察结果 6 判断结果 按下表标准进行判断 12 2019 11 26 反应现象 反应现象 报告方式 清晰透明清晰透明 黑色背景下可见轻 度浑浊 黑色背景下可见轻 度浑浊 极微量或 白色混浊 但无颗 粒或絮状沉淀 白色混浊 但无颗 粒或絮状沉淀

9、 1 白色混浊 有颗 粒 白色混浊 有颗粒 2 大量絮状沉淀大量絮状沉淀 3 立即出现凝块和大 量絮状沉淀 立即出现凝块和大 量絮状沉淀 4 13 2019 11 26 五 注意事项 干化学试带法 1 试纸条应保持干燥清洁避免被污染 2 结果对照应于该试纸带厂家的标准比色板对照不 可与另厂家比色板对照 磺基水杨酸法 1 标本混有生殖系统分泌物时可能会出现假阳性 因此要注意标本不要被污染 2 本法在尿液偏酸或偏碱时可出现假阴性 因此实 验前需将尿液pH调至5 6 3 反应时间超过一分钟阳性程度增加 故应准时观 察结果 14 2019 11 26 加热醋酸法 1 标本要新鲜 陈旧尿液因细菌生长可引

10、起假阳 性 2 如尿液明显浑浊 应先离心或过滤 3 尿液偏酸或偏碱均会导致加热乙酸法呈假阴性 因此实验前需将尿液pH调至5 6 4 为避免因盐类析出所致假性浑浊 操作时请务 必按照加热 加酸 再加热的程序进行 以保证检 出微量蛋白质 5 加入乙酸量要适当约为尿量1 10 过多或过少均 影响结果准确性 6 加热尿液上段以便与下段尿液形成对照 7 加热后应立即直立试管观察结果 15 2019 11 26 六 结果判断及方法学评价 分别用已制备好的蛋白浓度分别为0 05 0 1 0 15 0 2 0 3 0 5g L的人工尿 用以上三种方法检测得出结果如下表 16 2019 11 26 由以上结果得

11、出三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和敏感度如下 17 2019 11 26 加热醋酸法敏感度为0 15g L 磺基水杨酸法敏感度为0 05 0 1g L 干化学试带法敏感度为0 1 0 15g L 18 2019 11 26 七 方法的的选择 根据这三种方法的操作难易度以及成本和结果准确性可以做以下选择 尿蛋白定性试验 通常采用蛋白试纸法 磺基柳酸法 加热醋酸法3 种方法 但在尿酸盐含量高时 尿呈酸性反应 蛋白试纸法结果较实 际情况低 磺基柳酸法易呈假阳性 大量使用青霉素时 磺基柳酸法 易呈假阳性反应 使用磺时 磺基柳酸法 加热醋酸法均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当尿呈强 碱性时 假性结果更多 或出现蛋白试纸法假阴性

12、反应 或出现磺基 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的假阴性反应 当尿蛋白仅为一些特殊时 蛋白 试纸法和磺基柳酸法均不敏感 因此 在进行尿蛋白定性时 应综合 各种因素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选择适宜的方法 对于现场快速检验或初次就诊的门诊患者 采用干化学试带法或磺基 水杨酸法 基本可满足健康体检和疾病筛查的需要 但在疾病确诊之 后需要进行疗效观察或预后判断时 则需配合加热醋酸法 必要时需 进行尿中总蛋白定量和特殊蛋白质分析 19 2019 11 26 参考文献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检验基础 第三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指导 感谢检验系全体 老师一直以来对 我们的 关心 帮助与支持 20 2019 11 26 谢谢 21 2019 11 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