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四上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5624153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两首四上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诗两首四上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诗两首四上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诗两首四上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诗两首四上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两首四上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两首四上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题:古诗两首课型:精读课单元主题:第二组 观察与发现 课时:两课时 设计者:李慧丽 新郑市黄水路小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能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3)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写字习惯。(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感情,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6)背诵优秀诗文50篇。2、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耐人寻味。 游山

2、西村 中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3、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把古诗读正确,背诵古诗对学生来说没任何难度,理解诗意,体会道理,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有难度,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学习目标:1、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通过课前充分的预习,课堂中通过指名读诗的方式落实,认识3个生字。通过课堂中分析认识字形、指导书写、默写等,正确读写“莫、腊、浑”等词语。2

3、、通过课堂中的师范读、指名朗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在品味诗句的基础上,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学习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评价任务:任务一:学生能正确地读准字音,正确默写生字词。任务二: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读出诗人的心境,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任务三: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从中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背诵古诗,引入课文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2、

4、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江西庐山),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 环节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自由读诗三遍,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到字正腔圆。(落实目标1)2、指名读诗、正音。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 (1)感知到庐山之美,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

5、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2)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重点评价朗读是否正确、通顺(评价目标一、二)重点评价诗意表达的是否完整、通顺,重点字词的理解是否准确。(评价目标三)环节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

6、题西林壁。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4、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落实目标2)5、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朗读做到字正腔圆、停顿得当。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道理(评价目标三)环节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1、教师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

7、灵。2、投影出示: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1080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1084年,48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3、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

8、,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那么,题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读古诗。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官场”。换词朗读:不识x x真面目,只缘身在x x中。再引导回归原句,反复品读。4、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领反复吟唱。(落实目标3)重点看学生换词是否恰当。(评价目标三)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复习导入介绍诗人1、上一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9、2、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环节二初读诗文,指导写字1、山西村在什么地方?山西村只是一个山村,作者去一个山村游玩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2、指名读。注意在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出示古诗(表明节奏)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3

10、、学习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你有什么需要给其他同学提醒的?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其他同学书空,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重点评价朗读是否正确、通顺生字书写要正确、美观(评价目标一)环节三学习前两句1为了更好地去读懂课文,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我们还是先来了解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诗人陆游,他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山西村做客。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自由读读一、二句诗,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说,同桌相互说。(不要

11、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2)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重点评价诗意表达的是否完整、通顺,重点字词的理解是否准确。(评价目标三)环节四学习后两句、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2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请根据提示写话。(1)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2)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

12、走,打算放弃时,。重点评价诗意表达的是否完整、通顺,重点字词的理解是否准确。(评价目标三)环节五朗读悟情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他背下来,个人集体。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集体。背诵不但要正确、还要熟练。(评价目标二)板书设计: 情意真、游山西村 风景秀、民风淳、再来游 教后反思:作业设计:1游山西村中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一句是:,。2.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代诗人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不同位置观看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3.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_4、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