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法之针灸PPT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25621278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18.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疗法之针灸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中医疗法之针灸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中医疗法之针灸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中医疗法之针灸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中医疗法之针灸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疗法之针灸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疗法之针灸PPT课件.ppt(1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疗法 之 1 针刺基础 v针灸的起源 v针的种类 v毫针的结构 规格 v体位的选择 v进针法 v进针角度 v行针手法 2 针刺基础 v得气的概念 v补泻手法 v留针与出针 v针刺意外的处理 v针刺注意事项 v练针的方法 v中医急救针法 3 针灸的起源 v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谓之醫 v 醫 为合体会意字由四个相互独立而又互相关 联的部分组成 分拆之后 各自表示不同的 意义 v 匚 fang 一声 表 按跷 按 指抑按皮肉 跷 谓捷举手足 是中国古代一种属于物理 性质的疗疾祛病的方法 4 针灸的起源 v 矢 表 砭石 是一种锐利的石块 说文解字 注 砭 以石刺病也 主要用来破开痈肿

2、排脓 放血 v 殳 shu 表 针灸 是中国古代治疗学的一大创 举 它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由针法和灸法共同 组成 v 酉 表 酒 其在医疗上的应用是医学史上的一项 重大发明 酒是最早的兴奋剂和麻醉剂 更能 通血 脉 行药势 还可用作溶剂 故 汉书 称之为 百药之长 5 针灸的起源 v关于针刺疗法起源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 的氏族公社时期 如古籍记载伏羲氏 尝味百草而治 九针 但真正产生时间应该是 砭石 应用以后一个漫 长的时期 大约是新石器时代 进去新石器时代以 后 出现了精致的石针 其后出现了骨针 竹针 金属针等 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 用火以后 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 逐渐

3、认识到了温 热的治疗作用 通过长期的实践 形成了灸法 6 针的种类 v 九针 7 临床常用针具 v毫针 v三棱针 v皮肤针 v皮内针 8 毫针的形状 v 毫针的形状 v1 环柄针 圈柄针 即针柄用镀银或经氧 化处理的金属丝缠绕成环形者 v2 花柄针 盘龙针 即针柄中间用两根金 属丝交叉缠绕呈盘龙形者 v3 平柄针 平头针 即针柄也用金属丝缠 绕 其尾部平针柄者 v4 管柄针 即针柄用金属薄片制成管状者 9 不同形状的针具 10 毫针的结构 针尖 针前端的锋锐部分 又称 针芒 针体 针尖与针柄之间的部分 又称 针 身 针根 针体与针柄的连接部分 针柄 针体之后 持针着力的部分 多用 金属丝缠绕

4、有花柄 圈柄 平柄 管柄 之分 针尾 针柄的末端 11 二 毫针的规格 v毫针的规格 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 v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 30号 0 32 0 38 毫米 和长短为1 3寸 25 75毫米 者最为 常用 v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 刺之用 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 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刺之用 12 二 毫针的规格 v毫针的长度规格表 v毫针的粗细规格表 寸0 511 522 533 544 5 毫米 13254050 657590100 115 号数 26272829303132 直径 0 450 420 38 0 34 0 32 0 30 0 28 13

5、 三 毫针的检查 v在使用前 要对毫针进行检查 以免影响进 针和治疗效果 v检查时要注意 针尖要端正不偏 无毛钩 光洁度高 尖中带圆 圆而不钝 形如 松针 针身要光滑挺直 圆正匀称 坚韧而富有 弹性 针根要牢固 无剥蚀 伤痕 针柄的 金属丝要缠绕均匀 牢固而不松脱或断丝 针柄的长短 粗细要适中 便于持针 14 四 毫针的保养 v保养针具是为防止针尖受损 针身弯曲或生 锈 污染等 因此对针具应当妥善保存 v藏针的器具有针盒 针管和针夹等 若用针 盒或针夹 可多垫几层消毒纱布 将消毒后 的针具 根据毫针的长短 分别置于或插在 消毒纱布上 再用消毒纱布敷盖 以免污染 v目前多用一次性针具 15 毫针

6、的选择和消毒 v 一 毫针的选择 v 在选择毫针时 应根据病人的性别 年龄 形体的肥瘦 体质的强弱 病情的虚实 病 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 选择 长短 粗细适宜的毫针 v临床上选择毫针应长于腧穴应至之深度 针 身应有部分露在皮肤外 如应刺入0 5寸 可选用1寸的毫针 应刺人1寸时 可选用1 5 2寸的毫针 16 毫针的选择和消毒 v 二 消毒 v 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 切实做好 消毒工作 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 针具 器 械 医者的双手 病人的施术部位 治疗 室内等 17 针具器械消毒 v针具 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 以高压蒸气灭菌法为佳 v 1 高压蒸气灭菌法 将毫 针等针具用布

7、包好 放在密 闭的高压蒸气锅内灭菌 一 般在 98 147kPa的压强 115 123 的高温下 保 持30分钟以上 可达到消毒 灭菌的要求 v 2 药液浸泡消毒法 v 3 煮沸消毒法 18 医者手指消毒 v在针刺前 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 待干再用75 酒精棉球擦拭后 方可持针 操作 19 针刺部位消毒 v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 肤上用75 酒精棉球擦拭 消毒 或先用2 碘酊涂擦 稍干后 再用75 酒精 棉球擦拭脱碘 擦拭时应 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 绕圈消毒 当穴位皮肤消 毒后 切忌接触污物 保 持洁净 防止重新污染 20 治疗室内的消毒 v针灸治疗室内的消毒 包括治疗台上的床垫 枕

8、巾 毛毯 垫席等物品 要按时换洗晾 晒 如采用一人一用的消毒垫布 垫纸 枕 巾则更好 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净化 应保 持空气流通 环境卫生洁净 21 体位的选择 v选择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 又便 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患者 不致疲劳为原则 22 常用体位 v1 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 面 胸 腹部腧穴 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3 常用体位 v2 侧卧位 适宜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 下肢部分腧穴 24 常用体位 v3 俯卧位 适宜于头 项 脊背 腰骶部腧 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25 常用体位 v4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 颜面和颈前等 部位的腧穴 26 常用体位 v5 俯伏坐位

9、 适宜于取后头和项 背部的腧 穴 27 常用体位 v6 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 面颊及 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28 进针 v针刺操作 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 刺手 按压 穴位局部的手称为 押手 临床施术时 一般 是右手持针 左手按 压 故称 右手为刺 手 左手为押 压 手 29 刺手 v刺手的作用 掌握毫 针 v刺手持针的姿势 以 拇 食 中指三指夹持 针柄 以无名指抵住针 身 进针时运用指力 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 再行捻转 刺向深层 30 押手 v 押手的作用 v 主要是固定穴 位皮肤 使针能准 确地刺中腧穴 另 外可夹持针身 以 助刺手进针 使长 针针身有所依靠 不致摇晃和弯曲 31 进针法

10、v 指切进针法 v 夹持进针法 v 舒张进针法 v 提捏进针法 v 快速进针法 32 进针法 v指切进针法 v左手的拇指或食指的指 甲掐切固定在穴位上 右手持针 将针尖紧靠 在指甲缘速刺入 33 进针法 v夹持进针法 v以两手持针或持 针身法刺入 多 用于3寸以上的长 针的进针 34 进针法 v舒张进针法 v左手五指平伸 食指 中指分张置于穴位 两旁 固定皮肤 右 手持针从左手食 中 指之间刺入 对于 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 部位 35 进针法 v提捏进针法 v左手拇指食指按着所 要刺输穴两旁皮肤 将皮肤轻轻捏起 右 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 端刺入 多用于皮肤 浅薄的部位 如面部 输穴的进针 36 进

11、针法 v快速进针法 v又称 飞针法 其特点 为快速 微痛或无痛 37 进针角度 v进针角度是指进 针时针身与皮肤 表面所成的夹角 一般分为三种 角度 38 进针角度 v 1 直刺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 直刺入 此法适应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v 2 斜刺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 右夹角倾斜刺入 此法适应于肌肉浅薄处或 内有重要脏器 v 3 平刺 平刺即横刺 沿皮刺 是针身与 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或更小的角度刺入 此 法适应于皮薄肉少的腧穴 如头部腧穴 39 针刺深度 v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的深浅度 针刺 深浅要从患者体质 年龄 病情 部位等方 面考虑 v年龄 老 小 中青年 v

12、体质 瘦弱 盛强 v病情 阳证 新病 阴证 久病 v部位 头面部 胸腹部 四肢部 40 针刺深度 v春夏瘦而刺浅 秋冬肥而刺深 标幽 赋 41 行针手法 v毫针刺人穴位后 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 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 以及使针感向 某一方向扩散 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称 为 行针 亦称 运针 v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42 一 基本手法 v 1 提插法 lifting and thrusting method v是将针刺人腧穴一定深度后 施以上提下插 的操作手法 使针由浅层向下刺人深层的操 作谓之插 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 之提 如此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 提插法 4

13、3 一 基本手法 v 2 捻转法 twirling method v即将针刺人腧穴一定深度后 施向前向后捻 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 针手法 44 二 辅助手法 v 1 循法 massage along the related meridian v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 的循行径路 在腧穴的 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方 法 针刺不得气时 可 以用循法催气 v此法能推动气血 激发 经气 促使针后易于得 气 45 二 辅助手法 v 2 弹法 handle flicking method v 针刺后在留针过程 中 以手指轻弹针 尾或针柄 使针体 微微振动的方法称 为弹法 v以加强针感 助气 运

14、行 有催气 行 气的作用 46 二 辅助手法 v 3 刮法 handle scraping method v毫针刺人一定深度后 经气未至 以拇指或 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 用拇指 食指或中指 指甲 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 方法称为刮法 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 可激发经气 如已得气者 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 和扩散 47 二 辅助手法 v4 摇法 handle shaking method 毫针刺人一定深度后 手持针柄 将针轻轻 摇动的方法称摇法 其 法有二 一是直立针身 而摇 以加强得气的感 应 二是卧倒针身而摇 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 导 48 二 辅助手法 v5 飞法 nying met

15、hod v 针后不得气者 用右手拇 食指执持针柄 细细捻搓数次 然后张开两指 一搓一放 反复数次 状如飞鸟展翅 故称飞法 v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 行气 并使针刺感应 增强 49 二 辅助手法 v6 震颤法 handle vibratingmethod v 针刺人一定深度后 右手持针柄 用小幅度 快频率的提插 捻转手法 使针身轻微震 颤的方法称震颤法 v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 增强针刺感应 50 得气的概念 v 得气 needle sensation v古称 气至 近又称 针感 是指毫针刺人腧 穴一定深度后 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51 得气的表现 v患者对针刺的感觉 反应和

16、医者刺手指下的 感觉 v当针刺腧穴得气时 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 麻重等自觉反应 有时还出现热 凉 痒 痛 抽搐 蚁行等感觉 v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 医者的刺手亦能 体会到针下沉紧 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52 得气的临床意义 v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 不仅关系到针刺 的治疗效果 而且可以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 v 灵枢 九针十二原 说 刺之要 气至而有 效 v 金针赋 也说 气速效速 气迟效迟 53 不得气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v在临床上若刺之而不得气时 就要分析经气 不至的原因 或因取穴定位不准确 或为针 刺角度有误 深浅失度 对此就应重新调整 腧穴的针刺部位 角度 深度 另外应运用 催气 候气方法 54 补泻手法 v补法 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 使低下的功能 恢复旺盛的方法 v泻法 泛指能疏泄病邪仅几进的功能恢复正 常的方法 v引刺补泻 通过针刺腧穴 采用适当的手法 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脏腑经络功能 促使阴 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55 补泻手法 决定补泻效果的三个因素 v1 功能状态 v2 腧穴特性 v3 针刺手法 56 补泻手法 v功能状态 人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 针刺可产生不向的作用 如机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