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课堂上的“搭茬儿”.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5608854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话说课堂上的“搭茬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话说课堂上的“搭茬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话说课堂上的“搭茬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话说课堂上的“搭茬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话说课堂上的“搭茬儿”.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乱 搭 茬 儿 张 淳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应的教学情景,允许学生课上“搭茬”,即自由发表意见,是现如今教改极力提倡的体现师生互动精神的教学方法。然而,十几岁的学生上课答茬,其性质自有其特殊性。学生“答茬”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无意“搭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旦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便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作为对教学的一种呼应,这叫主动“答茬”。这又分两种情形。一种情形,学生“答茬”答得恰如其分,适逢“答茬”时机,切合教学情景,紧扣教学内容,也闪烁着幽默之光,于是师生一同左摇右摆地捧腹大笑乃至于大呼小叫也实不为过。思想的火花就在这轻松气氛中被激活。学生适时“答茬”,正是“师生互动”教学精神之体现,

2、自是无可厚非。另一种情形,有时学生并非恰到好处甚至颇为“怪”而“偏”的但不乏自创性教师对此可大加引申为一个很不错的足足可讲上一堂课二堂课的话题的“乱答茬”引起哄堂大笑,扰乱了课堂气氛,打乱了老师的思维,做老师的有时会灵机一动顺势以幽默化之,迅速扭转课堂气氛;有时则因了精神状态不佳而变得呆笨愚蠢,对此不免怒气冲天要向学生冲去,大喝一声,看谁还敢乱说乱动,气恨恨作势妆出一副严厉唬人的面孔,更因了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特殊身份的地位的缘故,借此威吓学生,吓得学生课堂上大气不敢喘,小气不敢出。欲打嗝放屁也不得不暂存体内留待课后释放,一不留神儿,嗝屁齐鸣,则立马被目为捣乱分子,严加惩处。结果课堂气氛安静得死去

3、。教师不免又会产生一种没有知音似的呼应的寂寥,学生也似乎被吓为木讷般的呆瓜,没有了敢说敢为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和胆量。创新意识也如襁褓中的婴儿被弃置于荒郊野外无人养育而夭折。然而,君不知“严师出高徒”呀!暂且不论“高徒”在其一生之中,是否会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徒”,但最起码在中考、高考中可以表现为出色的“高徒”,可以为学校增添荣耀。第二种情况,有意“答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诸种问题,让学生回答。老实说,教师向学生所提的问题,其答案的内容所包含的价值取向、道德判断等问题大多已被教师的富有导向性的提问所预设。“只有这个问题的答案才能够提供的东西不是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被设为

4、前提了吗?”(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学生的回答免不了“传声筒”模拟般的呼应。无形中遮蔽了自己的话语,遮蔽了自己的独有的对世界的理解。这样的提问不如不要。而且,我们的提问根本就缺乏启智的因素。这种提问基本上可以说是一块遮羞布。布下横陈的是学生思想的贫困,是教师的无奈或无力引导学生诞生“自我”的现实。实际情况是,学生课上能“乱答茬”的现实可能性微乎其微,可以说,它只能在理论层面上徘徊张望顾影自怜,而不具备实际上的可操作性。游离于教师经验及预设范围的“乱答茬”不过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招摇,根不深,叶不茂,最终也难逃“红颜”薄命昙花一现的命运。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为了应付中考、高

5、考,教师不得不给予“红颜”们以“薄命”的命运,而仍努力营造“万马齐喑”的局面。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偶一为之地令各路“红颜”英雄们“乱搭”一气。大部分时间,仍然令其敛声屏气做听话乖孩儿。因之,思维受局限,表现欲受压抑。“红颜”们一旦脱颖而出步入注重追求“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大学校门,一旦遭遇这一思想的启蒙,就难免不会将中学语文老师拎上独裁专制封闭落伍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审判席。(这是某一大学新生座谈会上发生的真实情况。)中学语文老师真是受足了夹板气。课堂上,教师令学生噤若寒蝉听将令,遭学生日后诟病;而在课堂上给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令其天马行空,神游四方,又将冒成绩不理想,冒失职之险。中学阶段

6、是建立对世界秩序认知的阶段,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学语文老师只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便允许学生“乱搭茬”。另外,从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及教学时间而言,客观上也没有时间允许学生“乱搭茬”。有谁聪明的,能否告诉我们,现阶段中国的中学语文老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又将怎样走法才能走进大学、并且走进重点大学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由于中考、高考这把“德摩克利斯剑”悬在中学老师的头上,决定了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任务无法不定位于知识的传授上、定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及对学生学习的管理监督上。因之,培养的学生也大多是知识型的、考试型的、遵守纪律型的。个性、生命力、创造力,也就难免成为一种“边缘性”存在,倍遭冷遇不受青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