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步优化指导(人民必修2)课件:主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564376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同步优化指导(人民必修2)课件:主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历史同步优化指导(人民必修2)课件:主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历史同步优化指导(人民必修2)课件:主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历史同步优化指导(人民必修2)课件:主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历史同步优化指导(人民必修2)课件:主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同步优化指导(人民必修2)课件:主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同步优化指导(人民必修2)课件:主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块块复习课习课 主题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经济 的基本结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农业经济 1 耕作方式的演变变 1 过程 经历了从 的过程 后者从 时期开始 长期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 汉代 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 逐渐普及 全国 唐代江东 长江中下游 出现 核心速记记 刀耕火种 到 以牛田 春秋战国 铁制工具 和牛耕技术牛耕 曲辕犁 2 土地制度的发发展 商周时期 实行 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 此后 土地私有 制成为传统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制度 是中国 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3 水利技术术的发发展 战国时期 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汉代

2、关中农民创造了 井渠 还成功治理黄河 隋唐五代 北方 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 长江流域发明了 宋代发明了水转翻车 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 井田制 废除井田制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土地高度集中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高转筒车 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4 农业经济农业经济 的基本特点 以 的农 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业经济 1 经营经营 方式 春秋战国以后 形成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 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田庄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 局 官营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长期占据 着古代手工业的统治地位 私营手工业 由民间私人经营 主 要生产供民

3、间消费的产品 家庭手工业 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 纳赋税 很少进入市场 紧密结合的自然 经济 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根本特征 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小农业和小手工业 2 手工业业技术术 1 纺织业 在新石器时代 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纺织原料 最初用的是 并出现了丝 秦汉以后 中国丝织生产 进入兴盛时期 并远销到 中国 因此被称为 丝国 宋代 已经推广到 闽粤等地区 明代在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 2 冶金业 冶铜技术 时期是我国青铜器铸造业高度发展的 时期 被称为 青铜时代 麻和葛 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 自由劳动力市场 商周 炼钢技术 出现人工冶炼铁器 战国中期炼 钢和淬火工艺

4、已经有所发展 汉代推行 制度 开始 使用煤炭做燃料 东汉初 发明了水力鼓风工具 3 陶瓷业 从 是陶发展到瓷的过 渡阶段 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 中国古代相 继烧制出青瓷 等各色品种 春秋晚期 铁业官营 水排 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独立的生产部门 白瓷 粉彩瓷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业经济 1 商人与商运 汉代商运活跃 唐代商旅往来频繁 宋 元时期 发展迅速 中国商品远销到 等地区 明代 在京城 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这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其中 的势力最为强大 2 市 的发发展 汉代的市有 时期出现了 草市 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 商业中心 还出现了 海外商运 东亚 南亚 西亚以及东欧和

5、北非 晋商和徽商 专门的管理机构 南北朝 夜市 宋代的 市 不再有 商业活动不再 草市 夜市更加繁荣 草市内还有完备 的饮食服务设施 3 商业业都会的崛起 战国时期 有的城市已经出现商业 区 汉代以繁荣的 市 为重要标志的 已经形 成 唐朝除长安 洛阳最为繁盛外 也曾经 雄富冠天 下 宋代都市商业繁盛 夜市三更结束 晓市五更又开 此 外还有定时一聚的 清代繁华的都市有苏州 等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全国性商业中心 扬州 庙会集市 汉口镇 佛山镇 景德镇 朱仙镇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 政策 1 重农农抑商政策 1 提出 商鞅变法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2 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 限制

6、的发展 3 目的 根本目的是 4 评价 是中国历代王朝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 它使社会 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 长期得不到正 常的发育 商业和手工业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 2 海禁政策 指为了防范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 明清王 朝长期推行 的政策 它扼杀了中国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 3 资资本主义义萌芽 明清时期 伴随 和雇佣劳 动的发展 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 但 非常突出 明清王朝 的政策 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 发展的主要原因 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 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地区性和不平衡性 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 一 重农农抑商 政策与闭闭

7、关锁锁国政策的比较较 1 不同点 2 相同点 1 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采取的政策 2 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3 原因都是出于统治需要 4 内容方面都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5 影响方面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对对点训练训练 1 美国史学家杰里 本特利认为 明清时期的中国 想 要组建像英国东印度公司那样的大型贸易公司 是不可能的 他这样认为的依据主要是 A 中国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 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C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十分缓慢 D 地域性商人群体地区性垄断的阻碍 解析 东印度公司是英国王室和政府为加强海外殖民掠夺 而设立的殖民公司 是重商主义的产物

8、中国封建政府奉行重 农抑商政策 不可能组建这种有政府背景的大企业 故答案为 A项 答案 A 2 马克思说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 不顾时势 安于现状 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 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 中被打垮 下列选项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时势 指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B 隔绝于世 表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安于现状 说明了农耕经济的繁荣 D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解析 由 安于现状 人为地隔绝于世 以天朝尽善尽美 的幻想自欺 等信息可以看出 马克思抨击的是明清时期的闭 关锁国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时势 指西方工业文

9、明的兴起 与发展 隔绝于世 即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此时中国 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安于现状 恰好说明农耕经济的 停滞不前 故本题选C项 答案 C 二 古代中国经济经济 的基本特点 1 农业农业 生产产模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以小农 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 实行精耕细作 2 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 小农土地所有制 封建 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 3 经济经济 重心 经历了从西向东 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 中国社会经济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4 经济结经济结 构 主要包括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 农 业是主体 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 中国古代经济是一种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 5 资资本主义义萌

10、芽出现现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6 经济经济 政策 大多采用重农抑商政策 在明清时期还采 取闭关锁国政策 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对对点训练训练 3 2015 高考广东东卷 史载 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 麻 缕机织之事 则男子素习焉 妇人或不如也 但乡村妇女 凡 耕耘 刈获 桔槔之事 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 时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资本主义的萌芽 C 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 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解析 古文意思是 用织机织布这些事 男子很早就学会 了 有些妇女织布甚至不如男子 但农妇做耕田 收割 取水 灌溉等事 是与男人一起劳动的 古文描述了农

11、业与家庭手 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 织 故A项正确 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 系两个条件 材料未涉及 故B项错误 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 织布 未体现男尊女卑 故C项错误 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 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 故D项错误 答案 A 4 乾隆时 居民百倍于昔 绸绫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 贾辇 ni n 载 金至者无虚日 盖其繁阜喧盛 实为邑中诸 镇之第一 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商品经济促进古代的城镇化 B 明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D 纺 与 织 耕 与 织 的分离 解析 材料讲述了吴江县 荒村 明清之际 以绫绸为 业 终发展为一个重镇 盛泽镇 故A项正确 重农抑商 始终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只是在不同的 朝代 宽严程度有所不同 故B项错误 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形式 雇佣劳动关系 材料中没有 体现 故C项错误 耕织分离 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一个标 志 发生在近代以后 故D项错误 答案 A 主题题强化训练训练 一 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