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同步优化指导(区域地理)课件:第24讲 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5561461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同步优化指导(区域地理)课件:第24讲 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地理同步优化指导(区域地理)课件:第24讲 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地理同步优化指导(区域地理)课件:第24讲 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地理同步优化指导(区域地理)课件:第24讲 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地理同步优化指导(区域地理)课件:第24讲 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同步优化指导(区域地理)课件:第24讲 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同步优化指导(区域地理)课件:第24讲 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中国地理 第 24讲 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 考点导航学习目标 1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条件与 外向型的经济特点 2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 及带来的问题 3 西双版纳的特色旅游业 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原 因 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5 长江沿江地带纽带和辐射作 用 主要生态问题及治理 1 了解珠江三角洲 西双版纳等主要省内区 域的位置 范围及其地理环境特征 2 识记黄土高原 长江沿江地带等跨省区 域的范围及其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 理解掌握珠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及其经 济发展变化的特点 4 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危害 及治理措施 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特征 和经济发展状

2、况 1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珠江三角洲 1 对外开放的前沿 我国主要的省内区域 区位优势主要表现 位置优势广东省 毗邻 与 隔海相望 海陆交 通便利 被称为祖国的 南大门 政策优势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形成一个包括 沿海开 放城市 在内的多层次的开放体系 人文优势人口众多 经济发达 具有 的历史传统 是全国著名 的 利于吸引 和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东南部 港澳东南亚 经济特区 经济开放区 对外开放 侨乡 海外投资 2 外向型经济 工业发展 以 为主 重化工业比较发达 商业贸易 主要通过 贸易渠道 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 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3 城镇的发展 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主

3、要动力 轻工业 港澳 工业化 缅甸 老挝 热带 印度洋 热带季风 2 旅游业 发展优势 旅游资源丰富 a 自然 景观 有 热带动物王国 之称 b 人文 以 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 a周边州县纷纷建立旅游区 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b旅游景点分散 规模较小 c旅游接待能力较小 以 游客为主 d 压力较大 措施 a整合景点资源 提高景点的组合性 集群性 b加强 建设 提高接待能力 加强宣传力度 c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 走可持续发展道 路 热带雨林 傣族 国内 生态环境 基础设施 1 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 前店后厂 1 港澳地区扮演 店 的角色 港澳地区利用

4、海外贸易窗口优势 承接海外订单 从事制造和开发新产品 新工艺 供应原材料 元器件 控制产品质量 进行市 场推广和对外销售 扮演 店 的角色 2 珠江三角洲地区扮演 厂 的角色 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土地 自然资源和劳 动力优势 进行产品的加工 制造和装配 扮演 厂 的角色 3 港澳在前 珠江三角洲在后 彼此紧密合作 这种独特的经济模式充分利用 了两地的互补优势 实现了强强联手 促进了两个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2 珠江三角洲在发展中面临问题及采取措施 1 问题 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 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 导致产业升级困难 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占用耕地 排放大量废弃物导

5、致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 措施 治理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推动产业升级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加强区域合作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例 1 2015 全国卷 桑基 蔗基 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 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 快速发展 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 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 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 花基 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 1 3 题 1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 大气湿度增高 B 大气降水增多 C 近地面风速增大D 气温变率增大 2 农民用花基 菜基鱼塘取代桑基 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A 提高土壤质

6、量B 节省劳动力 C 促进生态循环D 提高经济收入 3 桑基 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 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A 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 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 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 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解析 第 1 题 基塘转化为建设用地后 湿地面积缩小 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减 少 大气湿度降低 降水减少 大气比热容减小 气温变率增大 地表摩擦力比原 来变大 所以风速减小 第 2 题 改革开放后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快 人们 对花卉 蔬菜的需求增加 传统的桑基 蔗基鱼塘转向收入更高的花基 菜基鱼塘 第 3 题 随着工业化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

7、逐渐由第 一产业转向第二 三产业 桑基 蔗基鱼塘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作为典型 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桑基 蔗基 果基模式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可以在水 热条件丰富的地区推广 答案 1 D 2 D 3 A 2017 河北石家庄第二次质量检测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 E 是指某一产业增长相对于整个产业经 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 可用来测定某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 当E 1时 表示 产业超前发展 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当E 1时 则表示产业相对滞后发展 所占 比重呈下降趋势 粤东 粤西地区和粤北山区是广东省除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其他地 区 习惯上被合称为 粤东西北 属于广东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 下表示意200

8、1 2013年 粤东西北 产业结构和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 据此完成1 2题 时间产业结构 超前系数 时间制造业行业结构 超前系数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劳动 密集型 资源 密集型 资金 技术 密集型 2001 2005年 2 350 870 52 2001 2013年 1 510 66 0 08 2006 2010年 1 102 131 35 2011 2013年 0 880 211 31 1 2001 2013年 粤东西北 A 第一产业滞后发展趋势减缓 B 第二产业超前发展趋势稳定 C 第三产业超前发展趋势波动 D 地区三大产业发展趋势相同 2 2001 2013年 粤东西北

9、 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A 技术密集型产业 B 资源密集型产业 C 资金密集型产业 D 劳动密集型产业 解析 第1题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发展特点 根据材料可知 粤东西北 2001 2013年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一直小于1 说明第一产业滞后发展 但系数逐 渐提高 说明第一产业滞后发展趋势减缓 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2006 2010 年出现明显超前 其他时间段明显滞后 发展不稳定 第三产业发展从滞后转为超 前 且趋势稳定 第2题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判读 根据表格中制 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可知 粤东西北 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明显大于1 其他制造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明显小于1

10、说明当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远超过 其他产业 是这一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答案 1 A 2 D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西双版纳凭借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大力 发展旅游业 使旅游业迅速成为该地区重要支柱产业 据此完成3 4题 3 西双版纳因多样性的民族风情著称于世 下列哪个民族的民族风情最具代 表性 A 壮族 B 傣族 C 土家族 D 高山族 4 下列有关该区旅游业发展的措施中 不可行的是 A 对现有旅游景点进行整合改造 B 明确景点发展方向 避免重复建设 C 规范旅游商业秩序 D 在自然保护区内大规模建设旅游景点 解析 第3题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丰富 其中以傣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独有

11、的民族 风情深深吸引着游客 第4题 在自然保护区内不应大规模建设旅游景点 而应控 制旅游规模 合理建设旅游景点 防止对自然保护区的破坏 答案 3 B 4 D 1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 1 概况 范围 西起C 东至 A 北起长城 南至B 河流 图中的D E 城市 图中的F G太原 H I银川 J 我国主要的跨省区域 乌鞘岭 太行山 秦岭 汾河 渭河 兰州 西安 西宁 2 严重的水土流失 原因 分述主要表现 产生 原因 自然 原因 黄土 多孔隙 易受流水侵蚀 夏季降水集中且 流水侵蚀力强 人为 原因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严重 土质疏松 多暴雨 危害 3 生态建设 一方面可采取 等

12、生物措施和修建梯田 修挡土坝等 措施相结合 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分述主要表现 影响 农业 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 养分流失 下降 农作物 产量下降 加剧 洪涝 大量泥沙汇入 使其含沙量剧增 泥沙淤积下游河床 威胁黄河防洪安全 影响 生态 生态环境恶化 诱发和加剧 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影响 经济 制约当地 和其他行业的发展 并给生产 生活带来众多 的不便 土壤肥力 黄河 泥石流 交通 植树种草 工程 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岸地带 1 范围 东起A 西至四川省B 东西长约3000 km 南北宽 100 200 km 上海 攀枝花 2 自然条件 项 目 地形气候水文资源 概 况 以平原和

13、 为主 气候 河湖众 多 煤 铁 丰富低山丘陵 亚热带季风 水能 有色金属矿 重庆 武汉 上海 中下游 上游 南京 4 生态环境问题 上游地区 毁林开荒 陡坡垦殖 严重 中下游地区 围湖造田 加剧了 灾害 沿岸 环境污染目前严重 大气污染导致 危害突出 水污染导致部 分城市出现 水土流失 洪涝 酸雨 水质型缺水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采用合理利用土地与综合治理相结合 工程措施 生物 措施 农业技术相结合 实行 保塬 护坡 固沟 方针 进行综合治理 取得了显 著的成效 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2 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 分析长江流域工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 自然条件

14、有利 大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水热充足 长江中下游地区 和成都平原土壤肥沃 农业发达 流域内 地形复杂 便于多样化经营 水能资源 丰富 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动力 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 为工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料 不利 地形复杂 平原狭小 煤 石油等能源缺乏 季风气候 多洪涝等自然 灾害 2 社会经济条件 有利 长江沿岸港口众多 水陆交通便利 农业开发历史悠久 劳动力资源丰 富 流域内经济发达 城市化水平高 社会协作条件好 不利 资源分布与经济分布不协调 上游经济落后 水能和矿产资源丰富 下 游经济发达 资源相对缺乏 例 2 2016 浙江卷 根据下列材料 完成 1 3 题 材料一 图 为

15、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略图 图 为2014年重庆工业结构图 图 图 材料二 成都和重庆是成渝城市群两大核心城市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达 重庆 工业基础雄厚 汽车为两城市支柱产业 成都以客车 商用车 轿车生产为主 重 庆以重型汽车和轿车生产为主 在十三五规划中 两城市都把中高档轿车 新能源 汽车和智能汽车作为发展重点 1 说明甲所在区域水能资源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2 某汽车制造企业拟在重庆建设生产基地 说出其有利条件 3 分析成都与重庆之间汽车产业分工协作的发展思路 并说明其意义 解析 第 1 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 甲地位于西南山区 地形起伏大 降水丰富 水能蕴藏量大 该地人口稀少 水利工程移民难度较小

16、 这是水能资源开发的有利 条件 但该地地形崎岖 交通不便 生态环境脆弱 对水能资源的开发是不利的 第 2 题 分析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从工业基础 交通条件 市场状况 技术水 平等方面入手 第 3 题 分析不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因地制宜 发挥区域优势 加强经济技术合作 做到优势互补 增强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 避免重复建设和 恶性竞争 答案 1 有利条件 地形起伏大 河流落差大 降水丰富 径流量大 人口密度 低 水利工程移民搬迁量小 不利条件 地处偏远 地形崎岖 交通不便 生态环境脆弱 地质灾害多发 主要位于长江上游 对流域中下游影响大 2 工业基础好 配套完善 交通便利 人才丰富 接近市场 政策支持 3 思路 发挥各自优势 实施汽车产业链分工 侧重于生产不同类型或不同档 次的汽车 实施产品分工 生产汽车不同零部件 实施生产协作 意义 避免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增强集聚效应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 也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 流失的主要原因 2017 吉林省吉林市高二期中联考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 每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