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552160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西藏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西藏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西藏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西藏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藏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藏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综历史1.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Meieran认为:突破性创新的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的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下列制度属于“突破性创新”的是A. 秦朝的郡县制B. 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 明朝的科举制D.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设问要求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属于“突破性创新”的体现,A项正确。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是指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同时恢复了分封制,不属于“突破性创新”的体现,排除B。明朝的科举制沿袭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不属于“突破性创新”的体现,排除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在吸收魏晋三省

2、制的基础上的渐进性创新,与设问不符,排除D。【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解“突破性创新”的内涵,二是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各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2.央视大型节目国家宝藏中展示了一件“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等,其中法律条文达到六百条,如此详细的法律规定最主要是为了A. 疆域拓展的需要B. 经济发展的需要C.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 奖励功臣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制定法律规范社会行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秦朝制定法律主要是为了加强统治,与疆域拓展的关系不大,排除A。秦朝制定法

3、律主要是为了加强统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大,排除B。秦朝制定法律主要是为了加强统治,与奖励功臣的关系不大,排除D。3.某篇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秦朝蜀郡郡守林天祥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对郡守之位展开了争夺,最后二儿子取得胜利,承袭了郡守之位。请你根据所了解的秦朝知识来判断这一描述A. 有可能,历史上有不少权力之争B. 不可能,制度规定由嫡长子继承C. 不可能,这是小说,不是历史著作D. 不可能,秦朝的郡守是由皇帝任命的【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郡县主要长官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故材料中的现象不可能,故选D;小说不能脱离基本的历史,排除C;秦朝郡县长官实行任官制而非世袭制,故排除B;历

4、史上存在权力之争,但往往是在规则范围内的争夺,排除A。4.“春秋末到战国时代,人文思潮达到了全面兴盛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各自的要求与愿望”。这种“人文思潮”的兴盛是指A. 三教合一B. 百家争鸣C. 春秋大一统D. 学在民间【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霸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各学派思想应运而生,由此产生百家争鸣,故项正确;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释教、道教三个教派的融合出现于魏晋时期,错误;春秋大一统是西汉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结束,错误;学在民间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之一,故D错

5、误。5. 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A. 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B. 强本节用,人给家足C. 不辨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D. 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所学,法家是战国时期主张中央集权,依靠法治,用严刑峻法维护统治,故选择C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6.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以下措施中能充分说明梭伦对旧贵族“严厉”的是颁布“解负令”实行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设立公民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A. B. C. D

6、.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对旧贵族的“严厉”指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限制旧贵族的措施,如颁布解负令,废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禁止把欠债的平民变为奴隶,故正确;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故正确;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故正确;设立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任何公民都有权上诉,故正确;主要是为了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与材料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排除BCD,所以选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悉梭伦改革的内容,逐一分析选

7、项即可知道答案。7.梭伦改革使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的措施是“解负令”的颁布财产等级制的确立“四百人会议”的建立恢复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A. B. C. D. 【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解负令”解放了债务奴隶,和提高工商业奴隶主的地位无关,故错误;财产等级制度、“四百人会议”、恢复公民大会等都大大提高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地位,促使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故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错误的项目,然后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即可。8.梭伦在改革中曾颁布法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这一措施必然遭到贵族的反对得到了平民的大力拥护有

8、利于限制贵族任意兼并土地最终实现了雅典土地的平均分配A. B. C. D. 【答案】D【解析】“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的政策打击了贵族的既得利益,必然遭到贵族的反对,故正确;平民要求获得土地,梭伦改革的政策顺应了平民的要求,得到了平民的大力拥护,故正确;“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任意兼并土地,故正确;但该政策没有废除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最终实现雅典土地的平均分配,故错误。故组合正确,故选D。9.克利斯提尼时期,开始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实际上这些新部落就是城邦的选举区,仅袭用部落之名而已。由于雅典政坛上早有平原、山地、海岸三派之分,这个办法巧妙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分三个“三

9、一区”的传统,只是旧“三一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这一做法A. 兼顾了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利益B. 为工商业奴隶主开始掌权准备了条件C. 基本铲除了旧的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D. 有利于减轻平民疾苦、缓和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这个办法巧妙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分三个“三一区”的传统,只是旧“三一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材料反映了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区部落取代血缘部落作为选区,基本铲除了旧的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故C项正确。材料目的是打破血缘关系,不是兼顾了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利益,A

10、错误;材料没有针对工商业者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显然不利于减轻平民疾苦、缓和社会矛盾,故的项错误。10.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A. 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 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对象C. 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 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答案】B【解析】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在诸侯纷争、割据混战的状态下,各诸侯国变法主要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避免被兼并的命运,法家思想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故B项正确。AD两项是变法带来的作用,C项与题意无关,故ACD三项排除。点睛:本题注意区分历史要素,关键词“初衷”考查的是变法的直接目的,

11、而AD两项是变法的作用。11.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X处应填A. 铁器牛耕的使用B. “相地而衰征”的实行C. 各诸侯国的变法D. 宗法分封制解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也随之出现。故选A。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点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的开垦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

12、水平的地租剥削。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12.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古希腊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两者体现的共同趋势是A. 国家走向统一B. 贵族政治走向瓦解C. 权力趋向集中D.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答案】B【解析】材料中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克里斯提尼改革以地域为基础划分十个行政选区,二者都打破了传统的血缘关系,削弱了贵族的势力,使贵族政治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ACD项符合商鞅变法,排除。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梭伦诗句: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13、。材料二:下图是改革前夕,雅典贵族开展激烈辩论的情景。请回答:(1)梭伦所说的“两个阶级”各指什么?其中一个阶级是怎样不公平地占着优势的?(2)材料二中参与辩论的可能有哪些派别?他们各自提出的主张是什么?(3)你认为辩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答案】(1)贵族阶级、平民阶级。贵族在政治上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要职,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经济上,掌握了大部分的财富。(2)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以巩固自身的既得利益;山地派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海岸派关注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他们一方面要求打破平

14、原派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利;另一方面也不赞成山地派的激进要求,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3)是否保留贵族政治成为辩论的核心。实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内战一触即发,改革势在必行。【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所说的“两个阶级”各指贵族阶级、平民阶级。“这样占据优势”,依据所学知识从贵族在政治上把持了权力机关,在经济上掌握了大部分的财富等两个方面回答。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参与辩论的有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等。“各自主张”,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以巩固自身的既得利益;山地派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海岸派关注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外邦

15、奴隶与财产。他们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利;另一方面也不赞成山地派的激进要求,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第(3)问,“核心问题”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是否保留贵族政治成为辩论的核心。“实质”。依据所学知识得出: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内战一触即发,改革势在必行。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认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者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入三十县。摘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三: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