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中历史必修三:1.1A百家争鸣 练习 Word版缺答案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5551287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中历史必修三:1.1A百家争鸣 练习 Word版缺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河北省高中历史必修三:1.1A百家争鸣 练习 Word版缺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河北省高中历史必修三:1.1A百家争鸣 练习 Word版缺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高中历史必修三:1.1A百家争鸣 练习 Word版缺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中历史必修三:1.1A百家争鸣 练习 Word版缺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A百家争鸣1.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文化史家借用这一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A. 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B. 社会转型全面完成C. 文化走向基本成型 D. 儒学兴起成为大宗2春秋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写史本应直笔“纪事”,孔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惧”故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这是因为孔子著春秋A. 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 B. 偏离了儒家的礼乐传统C. 重在表达个人政治观念 D

2、. 违背了统治阶级的意愿3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4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5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主张与所属学派,其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儒家B.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道

3、家C.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法家D. “制天命而用之”道家6“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该材料反映了哪一派别的思想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7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下列人物的思想与其对立的是A.墨子 B. 庄子 C. 孟子 D. 韩非8春秋战国时期,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的学派是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9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道德五千言者,实是(西周)藏室中之故书”,正因为老子做了柱下史(“副丞相”掌管图书并协助丞相处理政务的官职),因此能了解周之体制,因此道家之学而

4、为“诸家之纲领”,所以道家为体,诸家为用。据此可知A. 道家思想起到历史传承作用 B. 道家思想形成于西周C. 老子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D. 诸子百家的思想来源于道家思想10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 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B. 通过教育选拔治国贤良C. 宏扬优秀民族文化 D. 协调社会人际关系11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A强调法治B人性本善C重视教育D强调德性修养12山东曲阜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故乡,曲阜的三孔:孔府、孔林、孔庙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孔子的重要思想为我们后人提供了众多的借鉴经验,下列孔子的

5、主张中,体现了孔子以爱人之心协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A. 克已复礼、贵贱有序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存天理,灭人欲D. 兼爱、非攻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年表(部分)年份年龄大事记鲁襄公二十五年二岁齐(大夫)崔杼弑其君,立景公鲁昭公二十五年三十五岁鲁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奔于齐,季氏执鲁政鲁定公四年四十八岁吴兵破郢(楚国都),楚昭王奔随鲁哀公四年六十一岁孔子自陈迁蔡,楚侵蔡材料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路宿于石门。晨门(守城门的人)曰:“奚自(从哪里来)?”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生活时代的政治现象。2据材料二,概括孔子针对以上政治现象而提出的主张。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孔子的上述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