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产业发展理论--产业布局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5551255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2.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产业发展理论--产业布局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新编】产业发展理论--产业布局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新编】产业发展理论--产业布局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新编】产业发展理论--产业布局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新编】产业发展理论--产业布局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编】产业发展理论--产业布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产业发展理论--产业布局(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产业布局 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系 内容概要 产业布局理论综述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产业布局的实践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一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 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一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 各 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分布 是国民经济各 部门发展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 产业布局理论 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存空间的扩展 以 及生产活动的内容和生产空间拓展到一定程度 的必然产物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一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 1 杜能的 孤立国 19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

2、名的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 民经济的关系 在该书中 他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 圈层理论 认为 在农业布局上 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 么就种什么 农业经营方式也不是在任何地方越集中越好 在土地肥沃程度相等的条件下 由于农场距离都市远近不同 因而农业经营方式也不同 农业收益就有差别 从而论证 级差地租 第四章 产业布局 自由农业圈 城市 林业圈 轮作农业圈 谷草农业圈 三圃农业圈 自由农业圈 鲜菜 牛奶 林业圈 木材 轮作农 业圈 谷物 谷草农业圈 谷物 畜产品 三圃农 业圈 谷物 牧产品 第四章 产业布局 2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古典区域理论的杰出代表 是工业布 局理论的创始者

3、他在1909年撰写的 工业区位论 一 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认为 运费是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工业最 优区位通常应选择在运费最低点上 假定有n个原 燃料 地 则工厂的最优区位选择必须满足的条件为 F 单位产品总运费 f 运费率 mi 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 燃料重量 ri i原 燃料的运距 rk 产品运距 第四章 产业布局 韦伯认为 劳动费和运费一样 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 要因素 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或与运费相 比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 运费最低点不 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 韦伯还认为 聚集力也会对工业最优区位产生影响 聚 集力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所

4、带来的规模 经济效益和企业外部经济效益的增长 聚集经济效益 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 另一方 面取决于聚集的规模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 1 成本学派理论 成本学派是最早的产业布局学派 其理论的核心 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 该学派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龙哈特 主要代表人 物是韦伯 韦伯之后成本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 胡佛 赖利 艾萨德等 第四章 产业布局 美国学者胡佛于1931年和1948年分别完成了 区位理论与 皮革制鞋工业 和 经济活动的区位 两本书 提出运输 成本有两部分构成 一是线路运营费用 二是站场费用 对韦伯的理论进行了

5、修改 第一 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 一种产品 在一个市场出售 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 运输 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的起讫点最佳 即中点区位优于 中间区位的理论 第二 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法直达运输线 原料又是 地方失重原料 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 即转运点区位论 第四章 产业布局 2 市场学派理论 v 市场学派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主要观点是产业 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 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 最大的区位 在瓜分市场的激烈竞争中 还必须充分 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 v 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 论 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 帕兰德的市场竞 争区

6、位理论 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 以及吉的自 由进入理论等 v 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 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区位经济学 第四章 产业布局 3 成本 市场学派理论 v 成本 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一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 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 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 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 德 俄林 弗农等 v 艾萨德1956年出版了 区位和空间经济 一书 将杜能 韦伯和克里斯塔勒等人的模型整合为一般区位理论 把区 位问题重新表述为一个标准的替代问题 厂商可以被看作 是在权衡运输成本与生产成本 正如它们做出其它任何成 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的决策

7、一样 第四章 产业布局 v 俄林于1933年出版了 区域间贸易和国际贸易 一书 在 产业布局方面 建立了一般区位理论 认为运输方便的区 经济能够吸引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 可专门生产面向市场 规模经济优势明显和难于运输的产品 运输部方面的地 域则应专门生产易于运输 小规模生产可获利的产品 v 弗农提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 布局进行了探讨 第一 处于创新期的产业属于技术密集 型产业 一般布局于人才较多 配套设施齐全的发达城市 第二 处于成熟期的产业会从个别点向面上转移 出现 波浪扩展效应 第三 衰退期产业完全沦为劳动密集型产 业 从发达城市向落后地区转移 第四章 产业布局 除上

8、述三个学派外 区位理论发展到 世纪中期还 产生了行为学派与社会学派 行为学派认为传统区位论研 究多侧重于 外部区位因素 运费 劳动费 市场利益 建筑用地和工厂用地的可能性 地方税 工业气候等等 而忽视 内部区位因素 个人决策和爱好 事务所的合 并 兄弟企业扩张等 强调研究区位与个人行为的空间 问题 把人的主观态度及由其所决定的人的行为当作影响 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社会学派则着重研究各种社会因素 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第四章 产业布局 4 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 二战后 随着殖民地国家走上独立自主道路 落后 地区产业布局理论开始受到重视 西方一些学者以后起 国家为出发点提出了增长极理论

9、 点轴理论 地理性二 元经济理论等 大大丰富了产业布局理论的内容 v 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 其核心内容 是 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 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 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 从而形成一种 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 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 经济发展机制 第四章 产业布局 v 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 间过程看 产业 特别是工业先集中于少数点 即增 长极 随着经济的发展 工业点的增多 点与点之间 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 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通 信线路使之相联系 这一线路即为轴 点轴理论就是 根据区域经济由点及轴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 合理选 择增长

10、极和各种交通轴线 并使产业有效地向增长极 及轴线两侧集中分布 从而由点带轴 由轴带面 最 终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 产业布局 v 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 经 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一书中提出的 他认为 在后 起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 发达地区由于要素报酬率较 高 投资风险较低 因此吸引大量的劳动力 资金 技术等生产要素和重要的物质资源等由不发达地区流 向发达地区 使二者差距逐渐拉大 另一方面 产业 集中超过一定限度后 往往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现象 发达地区会通过资金 技术乃至人力资源向其他地区 逐步扩散 以寻求不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机会 第四章 产业布局 5 其他相关理论 随着

1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区域联合理论越来越成为 研究产业布局理论时所必须关注的主要理论 主要包括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和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v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认为 生产力的扩展有助于世界范围 内将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 提高其利用率 并把 各国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都密切地联系起来 而商品 经济的发展 交通信息手段的现代化 技术的空间推移 和协作 以及资本的国际化流动等都能使相互依赖的程 度不断加深 第四章 产业布局 v 地域加工与贸易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为适应自由贸易的需要而产生的学说 v 斯密的绝对成本说认为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 一原则也适用于地域分工与国际分工 v 李嘉

12、图的比较成本说认为 两国产品的交换 取决于生 产两种产品的比较成本 而不是由生产这两种产品耗费 的绝对成本所决定 v 赫克歇尔 俄林定理把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 差异联系起来 提出 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理论 的概念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三 马克思主义产业布局理论 1 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前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提出了 地域生产综合体 的概念 地域生产综合体以开发特定地域丰富的自然 资源为基础 其内部各部门企业是建立在对各种资源 的合理综合利用 以及对于服务于生产 生活的各种 基础设施的统一安排基础上的 第四章 产业布局 2 指导我国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由于对我国国情的认识不足 缺乏经验 在

13、产业布局 上存在着严重的教训 第一 轻沿海 重内地 人为 地抑制了东部地区的发展 第二 片面强调建立 地 方工业体系 不注意发挥地区优势 第三 缺乏统 一规划 过于分散 形不成生产能力 从强调 平衡格局 转而注重整体发展速度和宏观经 济效益 充分发挥和利用各地区优势 按东 中 西 三大地带序列分阶段 有重点 有效益地展开布局 总体上实施了 非均衡布局战略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二 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布局的条件 特点 层次 机制和区域产业结构等内容 一 产业布局条件 产业布局条件是指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 它包 括多种因素 既包括物质化的硬环境 也包括非物质 化的软环境

14、第四章 产业布局 二 产业布局特点 产业布局特点主要指以下几个内容 v 第一 各个产业由于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不同 而在 布局上呈现出不同特征 v 第二 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 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 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种产业的地 域组合 三 产业布局层次 产业布局层次是指不同层次地域的产业布局具有不同 的规模和规律 第四章 产业布局 四 产业布局机制 产业布局机制是指各种影响和决定产业空间分布和组合的 因素的相互制约和作用的内在机理 产业布局机制可分为 两大类型 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 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 五 区域产业结构 影响产业布局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 要求有与之 相适应的一定

15、的部门经济结构 从区域的角度考察 一个 区域如果取得经济增长 必须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适时地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 第四章 产业布局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 地理位置因素 二 自然因素 三 人口因素 四 社会经济因素 五 科学技术因素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一 地理位置因素 地理位置是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经常有影 响的因素 它能加速或延缓地区经济的发展 因 为地理位置不仅关系到自然条件 而且还关系到 交通 信息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一 地理位置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 第一产业 主要是农业 由于受到光 热 水 土等条件的严格限制 因此 在地球上 处于 什么样的地理

16、位置 就决定了该地区第一产业的 发展方向 同时 农业生产也受当地运输条件以 及相应的市场供求制约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二 地理位置对第二 第三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产业并非都分布在能源基地 矿产和其他原料地 而是分布在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 方便的地方 如综合运输枢纽 海港 铁路沿线等 多为不同规模的加工中心 并汇集众多的第三产业部 门 地理位置还可以直接影响到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 顺序 那些交通方便 距离经济发展中心较近的地区 资源 因其经济价值较大 总是首先得到开发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二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 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包括未经人 类改造 利用的原始自然环境 还包括经过人类改 造利用后的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条件中被 人利用的部分 自然因素是产业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 条件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一 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 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对象直接来自大自然 各种 自然资源的分布 也就是相应的第一产业分布的地区 同时 各种农作物 不同种类的树木 禾草等的生 存环境不同 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也各有不同 所以自 然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