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通史B课件:第八单元 第25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548930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7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B课件:第八单元 第25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B课件:第八单元 第25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B课件:第八单元 第25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B课件:第八单元 第25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B课件:第八单元 第25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B课件:第八单元 第25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通史B课件:第八单元 第25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5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 考纲考情分析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主干知识整合 考点即时演练 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 备考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 夯实基础 抓主干 一 太平天国运动 1 原因 1 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后 中国面临的 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 直接原因 连年发生自然灾害 2 过程 1 金田起义 1851年 洪秀全金田起义 建号 2 永安建制 初步建立政权 3 定都天京 1853年攻克南京 改名 定为国都 民族矛盾 太平天国 天京 4 军事全盛 北伐 由于孤军深入 最终失败 但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 为西征军创造了有 利条件 西征 西征军不断打败湘军 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5 天京

2、变乱 年发生 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6 后期斗争 重建领导核心 重建纲领 组织军事防御战 7 运动失败 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56 天京陷落 3 纲领 国库 农民 反封建 绝对平均主义 以法治国 资本主义 4 评价 1 作用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2 教训 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 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二 1 条件 1 经济 和 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 阶级 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3 思想 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天赋人权 学说 4 组织 兴中会 1894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中国同盟会 年

3、成立 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新政 自由平等 1905 2 酝酿 1 起义推动 一系列武装起义 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 广泛宣传 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 做宣传组织工作 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3 有利时机 四川发生 新军入川镇压 湖北防务空虚 3 爆发 1911年10月10日 爆发 革命党人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后占领武 汉三镇 4 高潮 1 中华民国成立 年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 目的 防止袁世凯独裁 直接目的 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根本目的 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 1912 内容 国民全体 议会 意义

4、 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 性质的民主宪法 具有反 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反对民族分裂的进步意义 局限 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 没有规定反帝反封 建的民主纲领 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资产阶级 5 结局 1 年2月12日 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 清朝覆灭 2 1912年2月13日 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 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3 1912年3月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6 历史意义 1 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制度 建立了资产阶 级共和国 2 思想 使 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 经济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为中国民

5、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 条 件 4 社会习俗 推动了社会 和观念的更新 1912 封建君主专制 民主共和 移风易俗 重理解 1 天朝田亩制度 与 资政新篇 的比较 2 19世纪60年代中国政局的变动 1 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1861年 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总理衙门 它的 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使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2 主张同外国侵略者 尽心议和 的政治派别掌握了清朝的政权 1861年 咸 丰帝病逝后 慈禧太后勾结奕 发动政变 控制了清政府的实权 3 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 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 争后 为了维护既得利益 列强迫不及待地帮助清政府镇

6、压太平天国运动 而清政 府为了维护其统治 也迫切需要列强的帮助 1862年 清政府 借师助剿 这 样 中外反动势力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基础上勾结起来 出现了暂时和好 的局面 4 汉族官僚势力不断扩大 同光年间 汉族督抚数量增加 满族督抚数量减少 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5 掀起 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面对如何解决 内忧外患的问题 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 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农 民起义过程中 认识到西方技术精良 掀起了一场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 以 自 强 求富 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3 爆发后中国社会存在的几种社会政治力量 1 几种力量以及相互关

7、系示意图 2 各种政治力量对革命的态度及目的 清政府 镇压 目的是维护即将崩溃的统治 立宪派和旧官僚 先是投机革命 后从革命阵营内部破坏革命 拥戴袁世凯 目 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帝国主义列强 以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 向革命政权施加压 力 目的是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 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对革命政府采取打击的政策 同时对清政府也采取威 逼利诱的政策 目的是要借机夺取国家统治权 建立自己的统治 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体现的民主精神 1 民主程序 由参议院制定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2 权力归属 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 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 赋予公民人 权与自由

8、从臣民转变为公民 3 政体运作 实行三权分立 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通过内阁总理制实现政党 代议制 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 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 探究重点 主题一 清政府政治与权力结构的变化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材料一 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 但它不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 而且使旧有的政治派别和社 会成分发生了变化 产生了新的政治派别 并由此引起传统的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这 一变化主要反映在中央权力的下移 汉人官员权力的增长 洋务派和清流派官僚集团的形 成 此后 不仅有了早期现代化思想意识的萌生 而且为早期现代化活动的产生提供了有 利条件 虞和平 谢放 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865 1895 材料

9、二 曾国藩 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 薛焕等人感知 在 军事上 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 因而需 借洋兵助剿 在中央的奕 桂良等人也 力主改变国策 向西方学长技 高路 论太平天国对洋务运动的激发 问题 据材料一 二 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解析 提取材料信息从对清政府的打击 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等角度 概括 参考答案 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 动摇了其反动统 治 使得传统的政治和权力结构变化 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 汉人权力增长 中 央权力下移 助推了洋务运动的出现 深化拓展 多层次看待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作用 1 从社会经济来说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没有改变土地制度 但是

10、对于封建地主分 子的人身消灭和对整个地主阶级的经济勒迫 造成了地主分子的出逃和地主阶 级经济的萎缩 部分农民因此而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 战争的破坏 大量 人口的减少 进一步瓦解了占领地区明清以来形成的长期土地租佃制度 从而产 生了相当数量的自耕农 这些自耕农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客观上对于后来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2 从社会政治方面看 清朝传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冲 击 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的统治出现自立的倾向 并且汉族官僚的地位不断上 升 从而改变着清朝统治集团力量分配格局 湘军 淮军 楚军的崛起 成为近 代中国军阀的源头 3 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使

11、得长江流域传统的封闭状态被进一步打破 客观上有 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对后来的许多政治力量也发生着间接影响 在维新变法期间 康有为借此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期间孙中山接受 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的反面教训 5 太平天国运动在客观上激发了洋务运动 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 崛起的汉族新兴地方督抚势力 主张借西洋技法 助剿 成为兴办洋务企业 的主角 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兴办和推进 主题二 为共和大厦奠基 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 武昌起义爆发时 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 但他们很快认识到 这里正在进 行一场革命 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 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

12、的腐朽和中国人 民的高尚 有秩序 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 平和地完成 他 们进一步指出 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 其流 血之少 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 在众多传教士眼中 伟大的中国革命 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 对中国来讲 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 不 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 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 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 前的情形了 据朱英等著 民间社会对的记忆与诠释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带给传教士的印象 说明 中 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 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解析 结合材料第一句话 从传教士的认识内容上概括印象 中国不可 能回到之前的原因 首

13、先从总体上说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 然后结合中国国内背景 从政治 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印象 突然发生 过程迅速 和平完成 影响深远 合理性 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 后君主专制统治结 束 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 传 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 近代意识逐步加强 深化拓展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尝试 1 政治上 从帝国到民国 从政治史的角度看 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 埋葬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约法 这是建立资 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 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

14、义 2 社会生活上 从臣民到国民 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自由 平等 博爱的风气兴起 剪辫易服 废止缠足 废除跪拜和革除 大人 老爷 等 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 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3 思想上 从 君权神授 到民主共和 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 动 从此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提高了人们的政治 热情 4 经济上 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 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 在社会 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 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5 和平建国的尝试失败的原因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 持下窃取了的胜利果实 之后 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独裁统治 辛亥 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

15、 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 教材补缺 角度一 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典例1 2018 海南卷 7 1853年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 正式建立了县试 省试 京试三级考试制度 考试科目以诗 文为主 试题不取自 四书五经 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 由此可知 太平天国 A 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 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 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 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元代曾将 四书章句集注 作为科举考试 的内容 明代继承这一趋势 确立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据材料 试题不 取自 四书五经 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 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程朱 理学的统治地位 故A项正确 据材料

16、试题不取自 四书五经 可得出没 有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亦得出太平天国否定儒家传统文化 故B C两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的变化 没有体现出士人对此的态度 且 士人对此强烈反对 故D项错误 答案 A 角度二 20世纪前后留学生对革命的不同态度 典例2 2011 海南卷 16 从1872年到1875年 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 其 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 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 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出 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 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 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试题分析 明确材料中 转变 指20世纪初与19世纪70年代相比 归国留 学生对清政府由支持到转向革命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19世纪70年代属洋务 运动时期 学习西方停留在军事技术方面 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 这与材料 中留学生归国后在 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 相符 而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