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9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必修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5548021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历史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9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9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9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9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9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用版高考历史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9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高考历史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9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必修(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 修 三 单 元 概 览 精 要 综 述 春秋战战国时时期西汉时汉时 期宋明时时期明末清初 内容 春秋时时期孔子创创 立了儒家学说说 思想核心是 仁 战战国时时期 孟子提出 仁政 荀子提出 仁义义 和 王道 丰富发发展了 儒家学说说 董仲舒的新儒学 宣扬扬 春秋大一 统统 君权权神授 汉汉武帝接受 了董仲舒 罢罢黜 百家 独尊儒术术 的建议议 儒家 思想逐渐渐成为为封 建社会的正统统思 想 宋明理学 包括 程朱理学和陆陆王 心学 理学的产产 生 标标志着儒家 思想已进进入了哲 理化 思辨化阶阶 段 出现现了反封建的 民主思想 思想 家反教条 重实实 用

2、 对传统对传统 儒学 批判继继承 主旨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统思想 是我国传统传统 文化的主流 考 情 分 析 最新考纲课标试题考点呈现规律总结 春秋战战国时时期 的百家争鸣鸣 2015全国 卷 40儒家思想的发发展演变变 1 考查查内容 侧重于对不同时期著 名思想家思想的理解 结合不同时期的政 治 经济和社会状况 认识传统文化的时代 特色及影响 2 命题特点 以新材料 新情境 新问题为主 2015全国 卷 24古代儒者的政治诉诉求 2015全国 卷 40孔子与苏苏格拉底法制 思想的比较较 汉汉代儒学成为为 正统统思想 2018全国 卷 42东汉时东汉时 期儒学的影响 2016全国 卷

3、 24汉汉代儒学成为为正统统思 想 2015全国 卷 40汉汉代儒学的发发展 2014全国 卷 24 君权权神授 思想 2014全国 卷 25西晋时时儒家伦伦理得到 强化 最新考纲课标试题考点呈现规律总结 宋明理学2018全国 卷 41 1 宋明理学的影响 3 试题类型 主要以材料型选择 题为主 并涉及开 放探究题等题型 2015全国 卷 40宋代理学对对儒学的 发发展 2014全国 卷 25唐代三教地位变变化 儒学发发展演变变 2014全国 卷 26宋明理学对对人性的 认识认识 明清之际际 的儒学思 想 近五年全国卷未考查查 第39讲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目标定位 2 主干梳理

4、3 史论要旨 4 考点探究 5 考向研习 6 真题研析 目 标 定 位 明确考向把握主线 课课程标标准 知道诸诸子百家 认识认识 春秋战战国时时期百 家争鸣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义 了解孔 子 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 想的形成 本讲讲主要讲讲述了儒家思 想的兴兴起和发发展 春秋 时时期孔子创创立儒家思想 战战国时时期孟子 荀子 继继承发发展了儒家思想 并成为显为显 学 与其他学 派共同形成了 百家争 鸣鸣 的局面 考纲纲要求春秋战战国时时期的百家争鸣鸣 主 干 梳 理 理一理 一 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 1 原因 1 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 3 阶级关系

5、上 士 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 思想文化上 从 学在官府 到 学在民间 2 概念 1 诸子百家 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 发展学术为宗旨的思想流派 2 百家争鸣 各学派相互批驳 又彼此吸收 融合 3 影响 1 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 3 是中国学术文化 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4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思想解放 思想道德 二 诸子百家思想 1 早期儒学 以德治民 人物主张张贡贡献和地位 孔子 核心思想是 仁 强调统调统 治者要 主张张 克己复礼 提 出 有教无类类 的教育思想 创创立儒家学派 首创创私人 讲讲学 打破贵贵族垄垄断文化 教育的局面 被尊称为为

6、至 圣 孟子 发发展孔子 仁 的思想为为 仁政 提 出 的民本思想 主张张 性 本善 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 使儒学体系更完善 更适 应应社会的需要 战战国后期 发发展成为诸为诸 子百家中的蔚 然大宗 荀子 主张张施政用 和 王道 提出 君舟民水 的论论断 提出 人之 性恶恶 强调调用 来规规范人的行 为为 民贵君轻 仁义 礼乐 2 其他学派 无为而治 主张张影响 道 家 老 子 认为认为 万物的本原是 道 强调调要顺应顺应 自然 提出 的政治主张张 认为认为 一切事物都有对对立面 对对立的双方 可以互相转转化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 一个探讨讨宇宙本原的哲 学家 道家思想对对中国 文化 包括

7、哲学 伦伦理 学以及中国人的道德人 格产产生深远远的影响 庄 子 把世间间万物看作是相对对的 认为认为 放弃一 切大小 生死 贵贱贵贱 荣辱等 观观念 就能获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差别 以法治国 主张张影响 法家韩韩非 子 主张张君主要 提出了系统统的法 治理论论 迎合了建立大一 统专统专 制国家的历历 史发发展趋势趋势 墨家墨子 兼爱爱 非攻 尚贤贤 节节用 反映了广大小生 产产者要求和平 稳稳定的愿望 1 试图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想一想 2 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思想一样吗 提示 否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 现 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的 是在民主制度

8、保障下的民本思想 二者有着本 质的不同 3 荀子在治国方面倡导法的思想 为什么仍被称为儒家学派的代表 提示 荀子吸收了法家的思想 但是治国方面仍是以礼为主 礼法并施 体现了对儒家 仁 的思想的继承 4 如何理解道家的 无为而治 提示 老子倡导的 无为 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 强调 无为而无不为 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 反对盲目行动 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作用 倡导 待时而动 因地制宜 是一种 积极无为 的哲学观 5 韩非子的 法治 和现在的 依法治国 一样吗 提示 否 韩非子的 法治 不是 依法治国 而是君主利用刑律镇 压人民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6 儒 法 道 墨四家的思想主张有哪些相互

9、对立的观点 提示 1 治国上 儒家主张 仁政 反对严刑峻法 法家主张法治 强调严刑峻法 2 在人性上 孟子主张 性本善 荀子主张 性本恶 3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荀子主张 制天命 人定胜天 庄子主 张 顺自然 天与人 不相胜 4 在人生态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 强调社会责任 道家主张 逍遥 的人生态度 主张避世 强调 超脱 史 论 要 旨 1 春秋战国时期的 是 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的根 本原因 2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 主要是新兴 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3 孔子提出 的学说 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的孟子 荀 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逐渐形成 4 先秦儒家主

10、张尊王贱霸 实行王道之治 有一定的进步性 但在战乱 纷争的年代 其主张离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 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社会大变革 地主阶级 仁 5 道家以 虚无 的 为世界的根本 法家呼吁改革 墨家 讲求实用 6 百家争鸣 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 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 的基础 是中国 的源头 道 传统文化 考 点 探 究 史料一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 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则无不治 老子 史料二 省刑罚 薄赋敛 深耕易耨 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父 兄 出以事其长 孟子 梁惠王上 探究一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史料三 时移事易 变法宜矣 废先王之教 而

11、实行变革 以 法为教 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 千乘之 君 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 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问题 史料一反映了道家怎样的治国主张 史料二反映出孟子的什么主 张 史料三反映了法家是怎样看待历史发展趋势和治理国家的 有何重要影响 史料导读 1 史料一体现了道家 无为而治 的治国主张 这种主张在约束统治者 的暴政 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但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 下 难以实现 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 2 史料二反映了儒家的 仁政 带有民本思想 3 史料三反映了韩非子主张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的思想 表明 了韩非子主张 法治 和建立君主专制中

12、央集权的思想 这种主张不仅为当时 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 探究一答案 道家 无为而治 采取弱民 愚民的政策 孟子 推崇 人治 强调 道德感化 实行仁政 法家 主张变法革新 实行法治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 集权制度 史论总结 儒 法 道 墨诸家思想主张及特点 学派代表主张特点 道家 老子 道 无为 小国寡民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应世 的态度 儒家 孔子 仁 克己复礼缓和社会矛盾 维护奴隶主贵族 的统治 儒家 孟子 荀 子 仁政 仁义 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 改 造社会的愿望 墨家 墨子 兼爱 非攻 尚贤 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

13、渴望社 会安定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法治 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 央集权的愿望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西周的制度发展程 度过低 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 他们力求改变现状 试图 获得更多的经济 政治 文化地位 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 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 萧红恩 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史料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 问题很多 情况很复杂 但简要 一点 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 或者 三大战役 第一场是儒墨之争 争 论的焦点是 仁爱还是兼爱 第二场是儒道之争 争论的焦点是 有为还是 无为 第三场是儒法之争 争

14、论的焦点是 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探究二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问题 1 有学者认为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 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 指出这一时代潮流是什么 2 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 春秋战国时期 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 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史料导读 1 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 依据句号分 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 过低 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 信息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 不适应时代需要 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信息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促进社

15、会转型 2 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 三场大辩论 三大战役 是本史料的核心语句 三场大辩论 三大战役 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 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 探究二答案 1 潮流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 国家分裂割据 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 革旧制 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法家的中 央集权 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 史论总结 百家争鸣 的历史影响 1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 德准则 道家的哲学思想 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 本精神 2 在百家

16、争鸣过程中 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 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 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 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 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 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 用 考 向 研 习 1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 儒家的 仁政 有教无类 等思想 具有和谐意识 对于调节人际 关系 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 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 孔 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 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 道家的 无为 思想 主张顺应自然 对于增强环保意识 促进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 3 法家的法治 变革思想 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4 墨家的 兼爱 非攻 尚贤 思想 成为今天平等博爱 热爱和 平 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针对训练 1 2018 河南中原名校考评 论语 先进篇 中记载 季氏富于周公 而求 冉求 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 可也 这反映出孔子 A 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 B 强调民本为治国之本 C 对弟子教育存在缺陷 D 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 D 解析 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