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546575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观点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该观点的提出者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答案】D【解析】题干意思是说上天通过君主把百姓改向善,属于君权神授思想,是西汉时期董仲舒为了神话儒学提出思想,故D项正确;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B和C错误。2.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

2、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A. 唯心主义的世界观B. 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 明道德之善的情怀D. 求科学之真的精神【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其中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与材料“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观点一致,故B项正确。胡道静和李约瑟肯定的主要是朱熹的方法论,AC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说法错误,朱熹的主张属于唯心主义,故D项排除。3.墨子中说,天帝经常监察

3、人的行动,特别是统治者的行动。他以祸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以福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这主要反映了墨子思想A. 严厉批评儒家现实主义B. 体现下层百姓精神诉求C. 构建中国最早宗教信仰D. 为统治者营造集权氛围【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帝经常监察人的行动,特别是统治者的行动。他以祸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以福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这体现了“兼爱”思想;这些表明了下层群众的精神诉求,故B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4.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注:同“盈庭”,充满朝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A. 法家学说B. 道家学说C. 儒家学说D. 墨家学说【答案】C【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的含义是指儒家道义充斥于朝堂但国家仍然不能陷入混乱,由此不难得出韩非子是在批评儒家学说治国无方,A B D三项与题意不符。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名师点睛】人物主要内容主要作用孔子(1)思想核心“仁”。(2)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3)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5)整理诗礼书易乐春秋,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儒家

5、学说的创立者,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其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2)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孟子(1)主张实行“仁政”;(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主张“性本善”。(1)吸收其他学派,总结和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2)积极推动儒家思想迅速传播,到战国后期使其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1)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2)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

6、群众力量的巨大。(3)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5.“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A. 重视礼仪教化B. 主张礼法并施C. 强调严刑峻法D. 提倡为政以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所以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中国古代治国理念6.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齐地阴阳、道家、儒学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

7、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这反映了A. 学术思想的地域性B. 儒学正统地位衰落C. 北方文学发展缓慢D. 秦国学术水平落后【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域主导的学术思想不同,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思想才成为正统,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北方学术思想发达,但不能说明文学发展缓慢,故C项错误;秦国学习三晋文化,且材料未展示不同地区文化发展程度,故D项错误。点睛:这一题用新情境、新材料引导学生得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不仅仅是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进行争鸣,其实同时还有各家之间在辩难的同时,对彼此观点的吸收和融合,所以百家争鸣时期碰撞、交流与融合有机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

8、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基础之上,出现了明显的地域特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7.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上述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 墨家学说B. 道家学说C. 儒家思想D. 法家学说【答案】C【解析】【详解】墨家学说到战国后期便不再受人们重视,到汉朝时期不可能成为其主导思想,故A项错误;道家学说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其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到汉武帝统治时期,道家学说已经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了,

9、故B项错误;到汉武帝统治时期,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儒家学说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即大一统思想,故C项正确;法家学说是大一统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故D项错误。8.汉武帝在一些皇室活动上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用人上多用精通儒术又深知刑法者,在教育方面大力倡导儒家经学。这些现象表明了汉武帝A. 无条件地支持“独尊儒术”B. 注重不同学说的相互制衡C. 推动儒道释“三教合一”D. 奉行各取所需为我所用的立场【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武帝宗教、政治和教育方面都利用一些专业人士,这样可以更好巩固西汉的统治,故D项正确;

10、材料“皇室活动上依赖道家方士”说明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各种学术之间的制衡,故B项排除;C项唐宋时期出现。所以答案选D。点睛:解题时要注意时间概念,材料中的时间是“汉武帝”从而排除C项;然后结合材料就可以得出答案。9.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C.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D.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结合选项可知,由“为政以德”可知是孔子的言论

11、,体现了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而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A。由“不在六艺之科”、“皆绝其道”可知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该主张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提出的,B项正确。由“以德兼人者王”可知体现的是“以德服人”的主张,并未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C。由“为天下,非为君”可知否定君主专制,而不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D。【点睛】紧扣设问要求“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逐一分析选项内容,找出最符合设问要求的选项即可。10.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

12、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A. 天人合一B. 敬天法祖C. 君权神授D. 天人感应【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刘邦出生的神话,本质上反应的是君权神授思想,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11.隋文帝强调“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的同时,也认为:“佛法玄妙,道教虚融,成降大慈,济度群品”“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共致。”这些主张( )A.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导致佛道在隋朝取得统治地位C. 体现出儒佛道三教的趋同 D. 体现了三教调和之风【答案】D【解

13、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隋文帝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认为“佛法玄妙,道教虚融”,认为这三教“万善同归”“殊途共致”,体现了三教调和之风,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隋文帝也认为儒家思想是治国之本,排除A。B项说法错误,这一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统治思想,隋文帝强调“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排除。佛法玄妙,道教虚融,而儒学入世,说明三教之间的思想并不趋同,隋文帝认为其“殊途”,但是可以达到共同的“成降大慈,济度群品”的目的,排除C。12.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14、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意图是( )A. 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B. 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C. 强调百姓要存天理,灭人欲 D. 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反映了朱熹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显然修身是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应选B。A中科学研究不对,CD不符合材料,都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13.下图是 中国婚姻史中

15、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由图可知,宋以后烈女人数增加较快,这跟下列哪个史实联系最为紧密( )A.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 明清出现进步思潮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专制皇权的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后,节妇烈女人数增加较快,主要是受到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压抑和扼杀人们自然欲求的理学的影响,A项正确。明清之际出现的进步思潮批判封建纲常礼教,追求个性的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B。宋代以后节妇烈女人数的增加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关联度不大,排除C。宋代以后节妇烈女人数的增加与专制皇权的加强关联度不大,排除D。【点睛】本题属于图片类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图中节妇烈女人数的发展趋势,紧扣材料“宋以后烈女人数增加较快”,结宋明理学的影响分析趋势出现的原因即可。14.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题材圣像画中的人物已不再是一个虚无的存在,也不再是心中的幻想,绘画中的他们变得充满生气,充满人性,变得与大众不再有隔阂。此现象说明A. 宗教信仰失去了神圣地位B. 圣像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