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件必修2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5546391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4.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件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件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件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件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件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件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件必修2(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最新 考纲 课程标准 考情解读 201820172016 农业 的主 要耕 作方 式和 土地 制度 知道古代中国 农业的主要耕 作方式和土地 制度 了解古 代中国农业经 济的基本特点 新课标全国 卷T25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 度 汉代土地兼并与 自耕农经济 新课标全国 卷T 41 1 古代中国的经 济 大豆种植 新课标全国 卷T25 西汉前期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 新课标全国 卷T 26 唐代经济重心的 南移 新课标全国 卷T 26 中国古代的土地 制度 新课标全国 卷 T25 古代中国 的小农经济 新课标全国 卷 T2

2、6 宋代经济 政策的调整 新课标全国 卷 T27 中国古代 的土地制度 构体系 前挂后靠 栏 目 导 航 抓核心 突破重难 练真题 体悟高考 构体系 前挂后靠 刀耕火种 青铜 定居 铁农具 耦犁 珠江 曲辕犁 垄作法 代田 耕耙耱 一年两熟 江浙 都江堰 坎儿井 筒车 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试从工具材质 制造工艺 使用动力等角度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特点 答案 1 演变历程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2 演变特点 从工具材质看 石 骨 木 青铜 铁 从制造工艺看 打制 磨制 冶炼 铸造 从使用动力看 人力 畜力 自然力 纵横联系 牛耕 个体 基本模式 土地 精耕细作

3、赋役 荒灾瘟疫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最主要的形式是什么 其扩大土地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有何影响 唐初和明后期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 效果怎样 答案 1 主要形式 地主土地所有制 2 途径 土地兼并 3 影响 政治上 阶级矛盾激化 导致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 经济上 影响国家 财政收入 导致政府赋税制度改革 4 措施 唐前期的均田制 明朝后期按照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5 效果 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封建统治者的措施只能起到鼓励农 民垦荒的作用 并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纵横联想 青铜铸造 铸钱 原始社会 繁荣 司母戊鼎 三星堆 西周 炒钢 杜诗 南北朝 商朝 青瓷 北朝 南青北白 宋朝 珐琅彩

4、 景德镇 织机 西周 长安 波斯 花鸟画 织造局 家庭副业 私人经营 魏晋南北朝 纺织品 黄道婆 明中叶 花楼机 商品 江南 雇佣 西汉 丝绸之路 唐朝 非洲 明代 梵文 清代 西餐 中国古代民间手工业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原因 市场因素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 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官营压制 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 加之其规模大 技术精 对 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政策限制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 封建政府往往对 之征收重税 社会因素 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 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 巨大 纵横联想 抓核心 突破重难 材料 在中国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 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

5、辅助劳力 一旦和 土地结合 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虽然脆弱 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 又非常顽强 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 经济的水平位移 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 中国历史通论 问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 举例说明 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 的具体表现 历史解释 答案 原因 生产规模小 封建剥削沉重 自然灾害等 都使小农 经济易于破产 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 当简 单生产工具 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 就能使其再生 表现 宋朝以后 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C 思维升华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 从经济构成看

6、具有以种植业为主 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 从生产发展看 具有使用铁犁牛耕 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 3 从生产模式看 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 是中国封建农业的基本 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4 从土地制度看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 一个特点 5 从世界地位看 中国是独立发展 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总结提升 材料 在谈论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时 我们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 古人对于作为图腾祖先的动植物 集团中的成员都加以崇敬 不敢随意损害毁 伤或生杀 这种对自然的畏惧心理发挥了对自然的保护作用 在人类进入农耕文

7、化后 二十四节气告诉我们 古人对自然的态度是认识自然 然后去顺应自然 诸如 寒露到霜降 种麦日夜忙 谷雨前 好种棉 清明后 谷雨前 高粱 苗儿要露尖 庄子说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荀子也曾说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 这样的思想和境界 散 见于各类古典文献及道家儒家等著述之中 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震中 中国古代人与自然 和谐的思想渊源及其对自然的保护 历史解释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产生的渊源和特 点 答案 渊源 图腾崇拜 传统农耕文化的出现 百家争鸣思想 特点 历史悠久 与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密切相

8、关 强调人对自然的适应 A 总结提升 史料 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 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 峡虢季墓 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 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 是 左传 中的晋国铸铁鼎 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 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2003年出版的 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 对整个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 结果如下表 史料证实 陕西临 潼下刘村 秦始皇陵 西刑徒墓 秦始皇 陵园 秦始皇陵 兵马俑坑 江西遂川 铁戟2件铁剑1把 铁匕首 1件 铁矛1件 铁镞1件 铁铤铜镞2件 铁铤铜 镞80件 论证 西周晚期 中国已有铁器 西周末至春秋初的河南三门峡虢季

9、墓 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 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左传 中记载的晋国铸铁鼎 是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 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在冶铁技术 铁器的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开始进入铁器时 代 示例二 观点 西汉中期 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论证 春秋战国时期 左传 中记载的晋国铸铁鼎 河南三门峡虢季墓中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 制武器 只表明了中国开始使用铁器以及冶铁术的发明年代 秦代铁兵器在秦军兵器中所占比例小 汉初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中的铁兵器占墓 葬总兵器比例不足10 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 才首次超过了青铜

10、兵器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 后来使用犁壁 西汉的高炉炼钢和炒钢技术 表明西汉中期 我国铁器使用范围和冶铁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总结 铁器开始使用年代 冶铁术的发明年代和进入铁器时代的年代 这三者是 有区别的 西汉中期 我国铁农具 铁兵器日益增多 冶铁技术也明显进步 开 始进入铁器时代 D 规律总结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规律 1 两大变化 一是由官府垄断 主导到三态并存 最后私营超过官营 占据主导 二是生产关系由官营中的征役制发展为雇募制 最后在 私营中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 2 三大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3 四大生产部门 冶金 制瓷 丝织 棉纺 4 四大特点 规模巨大 分工细密 技术

11、先进 工艺精湛 素称发达 世界领先 历史悠久 影响深远 总结提升 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 由北方到南方 1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重心 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重心 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在南宋至元 朝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2 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表现在 1 北方长期战乱 南方相对安定 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教材补缺 2 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 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 并且带去先进 的工具和技术 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 3 政治中心的南

12、移 如南朝 南宋 或者东移 如东晋 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南方统 治者为了维护统治 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4 南方自然条件好 适合农业发展 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特征南移的表现 魏晋以前 基础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 楚 吴 越等对江南有所开发 秦汉时期 中原的 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魏晋南北朝 南北经济 差距缩小 江南土地大量开垦 耕作技术进步 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 农作物 品种增多 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两晋之际 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 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隋唐五代 开始南移 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至唐朝后期 出 现了 赋之所出 江淮居多 的现象 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 洛阳 安史之乱 以后 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练真题 体悟高考 B B D A D A B C C B D C B D D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