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4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5545666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6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4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4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4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4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4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4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4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主题线索】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先进分子为救亡图存,不断探求独立、富强之路。新中国成立后又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艺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各行各业取得辉煌成就。【主要表现】 (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学器物。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基本未实践;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秉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发起洋务运动。学制度。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起辛亥革命。学思想。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2)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成为国共两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3)新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从“两弹一星”到“神舟五号”胜利返回,表明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推

3、动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在改革开放后大放异彩,科学研究与文艺事业迎来春天。第38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对应学生用书第233页)最新考纲知识点试题角度备考分析维新思想开眼看世界2015海南卷,13:从魏源的海防主张考查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西方列强1.高频考点:维新变法思想。2.教材空白点:(1)西学东渐。(2)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演变的特点。3.备考策略:(1)纵向梳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从技术(洋务运动)到制度(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再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历程、特点及其影响。(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和实业派是最主要的四个派别,复

4、习过程中注意比较四个派别的政治主张,理解它们本质的相同点。(3)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并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为中国革命转型奠定思想基础。(4)从综合的角度看,维新思想要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相联系,新文化运动要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相联系,认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5)近代西方启蒙思想是反对封建专制的产物,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则是民族解放的工具。学习过程中注意横向比较中国维新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异同点。“中体西用”思想(1)2017海南卷,9:从清末科举特科考试论题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出发,考查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2)2

5、016全国卷,29:从张之洞等拟的奏定学堂章程的规定考查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主张(3)2013海南卷,13:从郭嵩焘的奏折内容,考查其思想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维新思想(1)2018全国卷,28:严复翻译进化论的目的(2)2016全国卷,28:从梁启超的“诗界革命”考查维新派救亡图存的呼号(3)2016海南卷,27:从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关于西书翻译的议论,考查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及其意义(4)2015全国卷,29: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内容考查其思想主张及特点(5)2014全国卷,29:从梁启超等请废八股引发的社会反响考查维新思想传播的社会环境(6)2014海南卷,15:从19001901年上海

6、地区人们的言论出发,考查当时政治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想新文化运动(1)2015海南卷,21: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的变化,考查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化的主要原因(2)2015海南卷,16:从申报报道某议员抨击北大某教授,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3)2013全国卷,40:从20世纪初期中国的“爱因斯坦热”,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2018全国卷,29: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2016海南卷,18:从两份报刊的观点入手,考查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对应学生用书第233235页)一、“师夷长技”1.背景(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

7、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2)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2.表现(1)“开眼看世界”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含义: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3.评价(1)“师夷长技”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2)“中体西用”洋务思想是对“师夷长技”思想

8、的继承和发展,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经济近代化的起步。(3)“师夷长技”思想的主体仍然是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体系,没有认识到中西之间根本的制度差距。二、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王韬、郑观应。(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2.维新思想发展(1)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2)代表人物及思想

9、特点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梁启超:著有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严复:将西方进化论思想引入中国,宣传变法救亡。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3)影响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新文化运动1.背景(1)政治: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试图寻找新的出

10、路。(2)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制度,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3)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4)直接原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2)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3)主要阵地:新青年。(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3.内容

11、(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4.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

12、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5.影响(1)积极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促进了民众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普及。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原因(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

13、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表现(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思想、组织基础。1.洋务派只布新不除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洋务运动的领导者自己不要彻底,他们都出身于旧社会,受的是旧教育。他们不能完全了解西洋文化,却能毅然决然推行新事业,这已经很了不起。

14、但他们觉得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立国精神是至善至美,无须学西洋的。(2)时代不容许他们“除旧布新”,旧制度和旧观念是主要的障碍。洋务派的那种不彻底的改革已遭到一般人的反对,若再进一步,阻力会更大。从当时对铁路、对科学的争论,以及郭嵩焘的命运可以清楚地看到,守旧的士大夫阶层极力阻挠洋务运动。严格来说,民众的迷信也是中国近代接受西洋文化的巨大阻碍之一。2.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工商业。(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

15、的阶级利益不同。3.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开展思想启蒙运动,所以前期仍然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可以说是对辛亥革命的补充;但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的曙光开始显现。因此,新文化运动既是中国人学习西方失败的终点,也是中国人学习俄国的起点,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突出特点。4.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和阶段(1)特征从学习内容看:由学习科技、器物层面到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制度层面,再到学文化层面。从学习主体看: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从学习背景看: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深入。从学习目的看: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2)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属于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从戊戌变法至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其中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