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近现代财政制度沿革概述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545241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8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近现代财政制度沿革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新编】近现代财政制度沿革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新编】近现代财政制度沿革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新编】近现代财政制度沿革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新编】近现代财政制度沿革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编】近现代财政制度沿革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近现代财政制度沿革概述(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第七章 近现代财政制度沿革 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财政概况中国古代财政概况 l一 古代财政概念 l 荀子 富国 节其流 开其源 是知国计之极 l刘晏 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l陆贽 资国养人 l欧阳修 量民力而制国用 l王安石 善理财者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l张居正 务使岁入之数常多于所出 二 财政基本原则二 财政基本原则 l 一 量入为出 l儒家财政正统理论原则 每年岁末根据收入安 排明年支出 并留备荒余地 基础是薄税敛 l 二 量出为入 l与现代不同 是临时举措 汉武帝曾采用 盐 铁均输 根据支出提高收入 l唐代杨炎行 两税法 正式提出 先度其数而赋 于人 量出以制入 受到批评较多 l在生产

2、力有限的条件下 量入为出是维持社会 稳定的良方 但实际常违背 第二节第二节 清朝后期的财政清朝后期的财政 l一 国门打开后的财政变化 l 一 关税 盐税自主权的丧失 l1853年英美法三国成立代征上海关税机构 l1854年与上海道台吴建彰订立协定 成立 关 税管理委员会 l1858年中英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上海规则 推广全国 l1859年 英人李泰国首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1863年赫德继任 二 财政支出的激增 二 财政支出的激增 l 赔款费 l 债务费 l 洋务费 l 军事费 三 银贵钱贱 三 银贵钱贱 l 原因 l白银外流引起 鸦片贸易 巨额赔款等 l 现象 l制钱贬值 白银购买力提高 法定

3、比价银1两 制钱1000文 战后很快超过2000文 l 影响 l 小生产者受害最大 收入钱 纳税银 l 农工商业萎缩 政府收入减少 财政困难 l 国际银价上涨 进口商品的竞争力提高 二 二 财政危机和弥补措施财政危机和弥补措施 l 一 财政危机 l19世纪50至70年代发生严重财政危机 入不敷出 l主要是军费 1855 1877年 镇压太平 天国 捻军 陕甘回民起义等军费11 18 亿元 平均每年4000万元 政府常年收 入为3900 5300万元 l70年代后趋缓 二 弥补财政赤字新措施 二 弥补财政赤字新措施 l 关税 海关税远远 超过常关税 l 厘金 l1853年清军在扬州仙女庙等镇首创

4、 规定每售 米1石 捐钱50文 称 捐厘助饷 厘 表示所捐甚少 值百抽一 l特点和影响 l 由地方自行征收 无统一税制 征收混乱 漏洞大 成本高 l 重复征税和擅自加税 危害商民 阻碍经济 发展 弥补财政赤字新措施弥补财政赤字新措施 l 通货膨胀 l 铸大钱 当千 当百 当十等 l 滥发不兑现纸币 银票 户部官票 钱票 大清宝钞 l 附加税 l漕耗 借征 田赋附加 地方附加等 l 卖官鬻爵 l 捐纳 明码标价出售职衔 不断跌价 捐输 按报效银数给奖叙 三 晚清财政制度的变化三 晚清财政制度的变化 l 一 受西方财政制度影响 l 仿行预决算制度 l 创设新税种 所得税 营业税 印花税 l 二 金

5、融隶属财政为财政服务 l 三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界限不清 l 四 后期公共事业费增加 有利于经济 发展 l教育 农商 交通 实业费等 第三节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 l一 关盐税权进一步丧失 l辛亥革命期间 在华公使团组织 海关联 合委员会 夺取关税税款保管权 l1925年北京关税特别会议 关税自主权 l1913年设立盐务稽核总所 盐税款全部 存入银行团的银行 非有洋会办会同签 字 不能提用 l关余和盐余 二 税收制度二 税收制度 l北洋政府中央无财源 全靠各省解款 l五项专款 印花 烟酒 烟酒牌照 验 契 牙税 徒有虚名 l中央借债度日 地方滥增税捐 三 内国公债三 内国

6、公债 l 一 国债的起源 l周赧王避债台 唐德宗官借商钱 l1894年息借商款 强派勒索得1102万两 l1898年昭信股票 为支付马关条约赔款拟发1亿 两 实发不到2000万两 l清末新政 农工商部 邮传部先后发行公债 l1912年爱国公债 定额3000万元 实发1200万 元 二 北洋政府的内债 二 北洋政府的内债 l 内国公债局 l1914年设立 聘任华洋人员组成董事会 设1名总理 4名协理 l推安格联 英人 为会计协理 任何款 项出纳必须经其副署 l偿付公债本息的内债基金存储于指定的 外国银行 汇丰 政府滥发内债政府滥发内债 l公债信用提高 发行量增加 银行乐于 承销 引起投机热潮 l

7、15年28种内债 88种短期库券 有奖 公债 l总额6 12亿元 第四节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 l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政策 l 重视财政税收制度的整顿和改革 l 强调关税和货币的自主权 l 突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重要地位 l 确立国有经济为主的原则 l 组建和整顿财税管理机构 二 财税改革二 财税改革 l 一 建立中央地方两级税收系统 l 中央国税 l关 盐 统 烟酒 印花 所得税和国营 企业收入 基本属于间接税 l抗战时期新三税 直接税 货物税和盐税 l抗战后四大税 关 盐 直接税 货物税 省县地方税省县地方税 l田赋 契 牙 当 船 屠宰 营业 市场税 所得税附加

8、 地方财产 营业 行政收入 l主要属于直接税 二 裁厘改统 二 裁厘改统 l 厘金问题 l民国初 各地滥设厘卡 名目繁多 重复 征收 国人深恶痛绝 外商也极其反感 l1921年华盛顿会议 各国提出要中国政 府裁厘 作为征收进口附加税的条件 l1928年与南京政府修订新约时再次提出 裁撤厘金裁撤厘金 l1928年裁厘会议决定从1929年开始裁 厘 半年完成 并特设裁厘委员会 l1930年12月宣布 自1931年1月1日起 永远废除厘金 但地方厘卡无法彻底 禁除 改征统税改征统税 l裁厘后 先改征 特种消费税 后设立 统税署 改征统税 l统税是直接向企业征收的货物出厂税 原则规定 一物一税 一次征

9、收 l有利于国内商品流通 但征税对象集中 在民营行业 且税率偏高 影响国货竞 争力 三 关税改革 三 关税改革 l 关税自主权的收回 l 收回要求的提出 l1919年巴黎和会上 中国政府提出恢复关 税自主权的要求 l1925年北京关税特别会议 各国列强口头 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实行关税自主实行关税自主 l1927年7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 从9 月1日起实行关税自主 遭各国反对 l1930年5月在中国政府一再让步下 终于 签订了 中日关税协定 l 1928年7月 中美关税新约 接着与 英 德 法 意 葡 荷 挪 丹 西 比 瑞等国签订协议 四次国定税则四次国定税则 l进口税率历来名为 值百

10、抽五 实际 3 4 l 1929年 提高到10 9 最高27 5 与北京关税特别会议上列强的要求相 同 l 1931年 提高到16 3 最高税率 50 与 中日关税协定 的规定相符 四次国定税则四次国定税则 l 1933年5月 中日关税协定 期满三 年后 中国政府始获自定税则之权 最 高税率提高到80 l 1934年7月 第四个进口税则 对日有 利 l关税收入增加 占全部税收50 70 成 为政府财政主要支柱 也是借内外债的 主要信用基础 参加参加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l1948年4月21日 中国政府正式签署承认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暂时实施议定书 成为该协定的缔约国 l为了实施

1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关税减 让表 经过全面修订的新海关税则于 1948年8月2日公布 8月7日实施 海关改革海关改革 l 中央财政部下设立关务署 地方设立 海关监督 专管海关行政事务 l 关税全部存入中央银行 改变以往外 国银行控制税款和代付债款本息的局面 l 选拔中国官员担任海关高级职务 1937年三分之一的口岸税务司由中国人 出任 四 盐政改革 四 盐政改革 l 明清食盐专卖制度 纲法 l登记在盐纲册中的盐商持有专卖凭证 根窝 每年按根窝核定数额领取盐引 运 销食盐 l纲商世袭 在指定区域运销食盐 包办盐 税 北洋时期的改革北洋时期的改革 l在洋员推动下 废除引岸专商制度 就 场征税 税后自

12、由贸易 阻力很大 引 岸制实未消除 l盐政混乱 地方滥征 四川盐税附加名 目多达26种 并任意截留挪用 国民政府盐税制度国民政府盐税制度 l 1930年颁布新盐税法 废除包商制 l盐税 每百斤5元 就场征纳 不得重征 或附加征 纳税后即可自由买卖 l1931年4月起每担加征附加税3角 国民政府盐税制度国民政府盐税制度 l 1942 1 1945 1实行专卖 采取 民制 官收 官运 民销 制 部分地区实行 计口授盐 凭证购买 每人每月0 4公斤 l1943年开征战时附加税 每斤3元 45年 1月10元 3月60元 44年加征国军副 食费10元 l 1945年取消专卖 就场征税 从量征 税 收回盐

13、税行政自主权收回盐税行政自主权 l1913年善后大借款主要以盐税作担保 五 国银行团 英法德俄日 取得监督盐税权 盐税收入存外国银行 先支付外债和地 方经费 剩余归中央 l关税自主后税收增加 盐税不作外债担保 中国收回盐税行政权 恢复盐务稽核制恢复盐务稽核制 l1929年恢复盐务稽核制 宋子文建税警 团加强缉私 团长孙立人 美式精良装 备3万人 l盐税收入 1929年6 972万元 1930年 13 939万元 1931年17 665万元 三 三 国民政府的内债国民政府的内债 l 一 南京国民政府早期公债 l 1927年发行3千万元短期 20月 公债 l蒋介石以通缉 逮捕 查封资产的手段迫 使

14、商人企业家认购公债 一年中搜刮1亿多 元 新公债政策新公债政策 l1928年春宋子文推行 l厚利引诱金融家协助政府推销公债 金 融机构以五六折承购 按市价推销 年 利30 40 l1927 1931年发行公债10 58亿元 让利 5 2亿元 l政府寅吃卯粮 财政赤字剧增 二 二 整理公债整理公债 l 整理之始 l1932年初 债信危机爆发 因 一 二八 事变 持票人同意延期降息 l财政部长孔祥熙把此作为平衡财政的法宝 l 统一公债 l1936年2月发行14 6亿元统一公债 旧债全部 换成利率低期限长的新债 l1936年发行公债额达20亿元 创10年之最 整理公债之效整理公债之效 l 财政暂获平

15、衡 保证了币制改革的顺 利完成 l 部分公债用于工矿 交通 金融业的 建设 l 政府债信恢复 债市大跌后很快上涨 1937年上半年 公债市价上升到最高 点 银行存款近40亿元 比1931年增加 近一倍 三 抗战时期及战后公债 三 抗战时期及战后公债 l 战时公债 l救国公债 1937年8月5亿元 经劝募委员会 劝募 认购达半 成效最好 l此后发行的公债认购率极低 政府干脆不公开 发行 采取总预约券方式向银行抵押 银行以 公债作准备金发行纸币 l 战后偿付 l战后恶性通货膨胀 政府 慷慨 偿付以前所有 内债 有去银行领取的本息不够买电车票的 四 国民政府财政的崩溃四 国民政府财政的崩溃 l 一

16、军费激增 l1946 1948年 军费开支比重从59 9 增 至 68 5 l 二 财政赤字 l1946 1948年 46 978亿元 433 939亿元 l 三 恶性通货膨胀 l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 货币发行量增加 了130多万倍 物价上涨644万倍 第五节第五节 新中国的财政新中国的财政 l一 建国前革命政权财政 l 一 苏区财政 l 早期收入来源 没收 缴获 摊派和捐款 l 财政制度的建立 l 1928年设财政部 征土地税 采用比例税率 或累进税率 l1931年11月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后 统一税 收制度 农业税 营业税 关税 山林税 l使税收逐渐代替筹款和捐款 苏区财政苏区财政 l 发行公债 l1932 1933年短期公债60万元 革命战争公 债120万元 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 l 三次借谷运动 l为解决红军粮食困难问题 33年春16万担 34 年夏24万 34年秋60万 l 颁布 暂行财政条例 严格统一财政制度 建立预决算制度 把收钱 管钱 审批和用钱 单位分开 由国家银行代理国库 掌管政府一 切款项的出纳事宜 二 抗战时期的财政 二 抗战时期的财政 l 19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