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55443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摘要】总结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1.重视舌诊,四诊合参;2.肝脾同治,重在健脾;3.治理脾胃,痰气同治。李老擅长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慢性结肠炎、肝硬化等消化道疾病的诊治,临床疗效卓著。 【关键词】脾胃病中医治疗李成光 李成光,琼海市原中医院副院长,是第四批全国师带徒名老中医之一,从事中医临床研究和带教工作 40 余年,他博览群书,研究造诣颇深,学术经验颇丰,临床疗效卓著,尤其是脾胃病的辨证施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拜李老为师,成为李老的学术继承人之一,侍诊于李老左右,习诊抄方,受益匪浅。现将李老治疗脾胃病的体会浅述如下: 1 重视舌诊,四诊

2、合参 观察舌象是中医诊疗的传统经验和特色,是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可靠依据1,在脾胃疾病的诊治中更是占有重要的意义。临床疾病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有阴盛格阳、邪热郁伏等虚假之象表现出来,但舌上苔色表现一般较为明显直观,在诊疗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如伤寒舌鉴曰:“邪气入里,其虚实寒热之机,必现于舌,非若脉法之隐而不显也。况阴盛格阳,与邪热郁伏,多有假证假脉,惟验舌上苔色之滑、燥、厚、薄,昭若冰鉴,无所遁形。 ”再者,舌象与脾胃有着尤为密切的联系。如形色外诊简摩曰:2“苔乃胃气之所熏蒸。 ”舌苔禀胃气而生,舌质赖气血充盈,舌辨别滋味与消化功能有关,然而脾主运化,胃为水谷之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

3、之源,因此,舌象的形成和变化亦是脾胃功能状态的反映 “舌为脾胃外候” 。因此,通过对舌象的细致观察,可以判断脾胃的盛衰、寒热与强弱,分析脾胃疾病的病因病机,通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才能够更好地做到药到病除。对每个患者,除了细问其病情,按其脉象,李老无不特别细察其舌象,以辨其脏腑盛衰,辨别病位深浅,辨清疾病性质,并以舌象的状况作为辩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2 肝脾同治,重在健脾 五脏六腑之中,肝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肝主疏泄气机,脾胃气机的正常升降有赖于肝气的疏泄条达,肝失疏泄则脾胃的运化转枢失职。唐宗海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指出:“以肝属木,木气从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 ;“木之性主于疏泄,

4、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亦云:“土得木而达” 。若肝失疏泄,木气郁结则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机失和而发病;或疏泄太过,横逆而犯,脾胃受戕;或脾胃虚弱,肝木乘之,气乱为病。在临证中,症见胃脘胀痛,痛引两胁,烦躁易怒,喜太息,嗳气频作,气怒诱发则痛加重,排便后重,感嘈杂泛酸,脉弦等。李老提出:肝喜条达,恶忧郁,故用药要选轻清之品,以舒畅气机,如厚朴花、麦芽等,且理气药多辛燥,易伤肝阴,李老常于方中重用白芍、甘草,以取酸甘化阴、3缓急止痛之意,以理气而不伤阴。若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加强疏肝理气止痛;若嗳气频发,可加沉香以顺气降逆;若气郁日久,泛酸嘈杂者

5、,可加煅牡蛎、海螵蛸、左金丸以疏肝清火制酸。 例 1:李某,女,32 岁,银行职员,2010 年 3 月 10 日初诊。主诉:大便时干时稀 5 年,解粘糊状便 1 月,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频数,日 5-7 次,质稀,脐周时有隐痛,里急后重,纳少,眠差,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左脉弦数、右脉细滑。平素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大便常规:粘液状便,白细胞 6 个HP,红细胞4 个/HP,隐血(+)。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为久痢,证属肝郁脾虚,湿热内阻。处方:白术 12g、党参 20g、茯苓 10、白芍 15g、香附 10g、黄芩 15g、郁金 10、藿香 10g、甘草 6g。连服 7 剂,

6、每日 l 剂。1 周后复诊:大便频数、质稀、腹痛、里急后重等症完全消失,胃纳尚可,仍疲倦乏力,稍感口干,眠差,原方去香附、藿香,加酸枣仁 20g,鸡内金 15g,连服 3 剂后,患者面色逐渐红润,精神明显好转,睡眠改善。1 月后无特殊不适,心情舒畅愉快。3 治理脾胃,痰气同治 李老认为脾胃病病于脾胃。脾为万物之母,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气健运,散精微而运湿浊。若脾胃虚弱,则聚湿生痰,加之海南地处岭南多湿之地,痰湿易困于中焦脾胃,使得脾的运化升清、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职,而导致运化失司,升清降浊失常等脾胃病变。李老在临证过程中,总结出脾胃病多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症见乏力、纳呆、便溏、口

7、淡无味、舌淡、脉弱等。李4老提出:脾胃之为病,又多有痰浊作祟,因痰浊作为脾虚之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使脾胃后天之本受损。说明“虚”和“痰”是脾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脾虚为生痰之本,痰为致虚之标,两者环环相扣,贯穿于脾胃病变过程中。因此,李老主张脾胃病证宜标本兼顾,痰气同治。见脾虚为病,知脾虚生痰,痰浊又困脾,必当化痰降浊,以助脾健运,否则一味健脾,而忽视由脾虚所生之痰浊,则痰浊仍有可能留而为患,成为困脾之邪,使脾失健运。故若在脾虚论治上重视化痰降浊,则可掘江河而涤陈莝,助脾畅运。 例 2:患者,女,48 岁,2010 年 5 月 8 日初诊。主诉:上腹部胀满 5 年余。症见:胃中痞满,

8、嗳气欲呕,全身乏力,面色无华,消瘦,口淡不欲饮食,大便溏而不爽。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舌边有齿痕,脉沉细。多次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四诊合参,李老诊断为痞证,辨证为脾胃气虚,痰浊内阻。治以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处方:茯苓 15g,白术 15g,陈皮 8g,党参 20g,山药15g,砂仁 6g(后下) ,法夏 8g,胆南星 10g,炙甘草 5g,桔梗10g,生姜 3 片。连服 14 剂后,2 周后复诊患者胃纳好转,全身乏力明显好转,无欲呕,大便顺畅,仍有胃脘痞满。原方中去生姜,加北芪 20g、香附 10g。服用 1 月后,患者痞满消失,大便基本正常,精神可。半年后随访病情无复发。 李老治疗脾胃病经验丰富,处方独具匠心,配伍严谨,疗效显著,更是注意饮食调护,要求为医者引导和教会患者自我调护之道,医师的职责不全在于会用药治病,更在于授人健康之术,要求为医者5自身要提高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能力,要求我们多实践,多临床,多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临床能力,从而更好地运用于以后的临床实践中。 参考文献 1赵琴.辨舌象与饮食调护 J.山东中医杂志,2001,20(7):440-441. 2王怡.伤寒舌鉴 初探J.陕西中医,2003,24(5):472-4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