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讲义含解析新人教必修2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543932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讲义含解析新人教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讲义含解析新人教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讲义含解析新人教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讲义含解析新人教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讲义含解析新人教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讲义含解析新人教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讲义含解析新人教必修2(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形成体系把握要点1有关古代农业的5个关键点(1)一种模式:小农经济。(2)两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3)三种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国有、封建社会私有。(4)四大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封闭分散。(5)五大工具:耒耜、耦犁、翻车、曲辕犁、筒车。2有关古代手工业的5个关键点(1)一个新因素:资本主义萌芽。(2)两大象征:丝绸、瓷器。(3)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4)三大行业: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5)四大特征:规模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课题(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回扣教材知识一、生产模式

2、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两汉西汉赵过发明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耕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稻麦轮作的一年两

3、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灌溉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5影响(1)精耕细作为中华文明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并对亚、欧农业生产产生深远影响。(2)中国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局限性或不足,导致中国在传统社会逐步落伍。二、经营方式从“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织”1集体劳动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1)含义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完全或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劳动、独立经营的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个体经济。(2)条件社会生产力的

4、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逐渐普及。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3)内容: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4)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专制集权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三、土地制度从“国有”到“私有”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

5、配劳动产品。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1)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2)特点: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归国王所有。国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能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3)瓦解: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主人不向国君缴纳赋税,井田制逐渐瓦解。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1)确立: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2)特点: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和转让;地主和自耕

6、农名下的土地是国家田赋收入的主要来源。(3)类型: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专制王朝生产关系的基础。(4)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原因在土地私有制下,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加上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影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导致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引起阶级矛盾激化和农民起义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收取赋税等结果起到了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的兼并进补课程知识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结构看: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

7、家庭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看: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庄园经济土地来源古代中国的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

8、私有制经济形态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管理形式中国古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没有司法管辖权,唐代以后庄园主对庄园劳动者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过程(1)战国时期

9、:租佃方式产生。(2)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3)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4)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3特征(1)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2)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3)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

10、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4)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4影响(1)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2)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探究重难知识一、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西汉中期以后,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曲辕犁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

11、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解读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至唐代我国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及精耕细作技术的日益成熟。材料三句话分为三层:第一层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出现,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确立;第二层说明汉代耕犁技术得到改进;第三层说明唐代曲辕犁的出现使耕犁技术进一步完善,也促成了南方水田技术的成熟。史论形成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改变农业

12、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二、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材料一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问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信息获取材料一从以下三个方面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1)生产单位: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组织方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3)生产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

13、,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材料二从赋税征收和兵源的角度说明小农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因此封建统治者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史论形成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和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其破产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农

14、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不利因素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三、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材料信息获取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口在数量上和区域分布上的特点。整体上中国古代人口呈增加趋势,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呈现“南增北减”的特点。原因是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等);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史论形成中国

15、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2)影响城市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