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4汉字和书的故事教学设计2新人教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543045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4汉字和书的故事教学设计2新人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4汉字和书的故事教学设计2新人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4汉字和书的故事教学设计2新人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4汉字和书的故事教学设计2新人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4汉字和书的故事教学设计2新人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4汉字和书的故事教学设计2新人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4汉字和书的故事教学设计2新人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字和书的故事(一)学情分析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已经对汉字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将语文和品德两学科进行整合,设计猜想、探寻、研究等活动,让学生在“适度探源”“解读奥秘”中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及特点,在“思索”“顿悟”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完成快乐的精神之旅!(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汉字和书的故事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部分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追根溯源”,从单元教学目标来说,“我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让学生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是中心。而与本单元前几章侧重介绍物质生活

2、不同,汉字与书偏向于精神生活。本课第一部分内容“汉字的创造与发展”向学生讲述了汉字的产生、演变和特点,从多角度、多层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旨在通过讲述汉字的产生、演变以及特点,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领略汉字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的创造力,树立唯物主义发展观,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力量。2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学科整合的意义;能借助网络和其它相关资料了解关于汉字的知识;能通过猜想、探寻、研究、体验等活动体会到一切事物都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提高学

3、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3知识。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与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四)教学要点1.重点。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及规律。2.难点。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以及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对汉字的一种真诚的爱。(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有关汉字的资料,制作课件。为学生准备了细绳、涂色卡纸(代替木板)、刻刀和纸。2.学生准备。复习语文课本上有关汉字的故事,并做好课前预习。(六)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设计1.导入部分:通过猜谜的形式,激发学生探究汉字的兴趣,并通过和其他文字的对比,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表音表义的特点。

4、2.新授部分:(1)了解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a通过故事甲骨文的发现,了解甲骨文。(2)探寻汉字的起源 a了解造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画图记事)b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体验先人的记事方式。c学生交流体验过程中的体会,从而认识到汉字的创造是生活和生产发展的结果。(3)了解汉字的演变a观看视频,了解汉字从图画到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及演变规律。b通过对仓颉造字的讨论,了解汉字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4)感受汉字的魅力a体会汉字的作用。b通过欣赏汉字图片和书法作品,体会汉字的魅力。c读诗赞美汉字,升华对汉字热爱的情感。d观看奥运会开幕式中对汉字的展示,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

5、文化的情感。3.总结提升布置作业,为继续探究“书的故事”打下基础。 二、教学实施(一)导入新课:1、猜谜激趣,引起学生对汉字的探究兴趣。【教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特别喜欢猜谜,这里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文字,想请大家猜猜看。(课件:马、木、舟的甲骨文)【学生】学生异口同声得出答案。【教师】给予肯定,汉字既表音又表形,这就是和其他民族文字相比独有的特点。而且,汉字还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许多外国人都到中国学汉字呢!2、导入课题:【教师】我们每天都阅读汉字、书写汉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和书的故事”,进一步探究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二)新授1.探寻汉字的起源(1)了解造字之前人们记事的

6、方法。【教师】据史学家考证,最早的人类产生于一百五十万年前,而甲骨文不过3000年的历史。孩子们,是不是又发现问题了呢?【学生】在没有汉字的这么漫长的时间里,人类是怎么交流,怎么记录的呢?【教师】还不知道的同学请翻开课本自己查找。人们用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画图记事。(课件:三种记事方式的图片)【教师】想不想体验一下这三种记事方式?【学生】想。【教师】请大家闭上眼睛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时期。【教师】请你来为大家读读要求。【学生】(课件:合作体验的要求)课桌上的信封里有一封信,记录着部落里发生的事儿。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结绳、画图和刻木的方法记事。提示:现在是远古时代,可不

7、能用汉字哦!嘘,先别让其他部落的人知道,一会儿要考考他们呢!(2)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体验先人的记事方式。【教师】请大家开始吧。(学生分组动手体验)(3)学生交流体验过程中的体会,从而认识到汉字的创造是生活和生产发展的结果。【教师】谁来谈谈自已的体会?【学生】用这三种记事方法太麻烦了。【学生】太浪费时间了。【学生】不能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别人理解起来也十分困难。【教师】正像同学们说的,用这样的方式记事费时、费力,还不容易清楚地把事情表达,别人更不容易理解。你认为哪种记事方法更容易表达和理解呢?【学生】画图记事。(板书:画图)【教师】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发现画图

8、太麻烦。谁能给正用画图记事的古人一点合理的建议呢?【学生】可以把图画得简练些。【教师】说得好,你和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了。2.了解最古老的汉字甲骨文(1)通过故事甲骨文的发现,了解甲骨文。【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请出和同学们一样善于发现、善于探究的了不起的王懿荣。(课件:王懿荣和甲骨文的图片)是他发现了甲骨文。【教师】你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吗?(学生讲甲骨文的发现的故事。)【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一起探究了中国最古老的汉字甲骨文。让我们用这种看一看,猜一猜,想一想,试一试的方法,继续探究汉字的起源。3.了解汉字的演变(1)通过对仓颉造字的讨论,了解汉字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9、教师】课本上给我们介绍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请你来为大家读一下。(课件:仓颉造字的故事)【教师】大家讨论一下,汉字真是一个人造出来的吗?【学生】不可能,一个人怎么可能造出这么多汉字?【教师】对,最大的汉字字典里收集了大约十万个汉字。数量的确太大。【学生】也不可能一个时期创造出这么多汉字呀!是大家一起来创造的。【学生】是很多代人努力的结果。【教师】老师也认为汉字不可能是由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课件:汉字之树)如果仓颉确有其人,他也只是寻找到了文字的种子,并且发挥聪明才智使种子生根发芽,长出了粗壮的树干。在后人的浇灌下,树舒枝展叶,最后,长成今天这样一棵根深叶茂的“汉字之树”。造

10、字的不是一个人,我们的祖先人人都在创造文字,都在参与这个活动。直到今天,汉字仍在不断创造,不断发展。(2)观看视频,了解汉字从图画到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及规律。【教师】请大家观看一段短片,了解汉字是怎样从图画演变而来的。(课件:汉字演变的视频)【学生】从图画慢慢演变成了汉字。【学生】开始写得麻烦,后来写得简单。【学生】开始的时候,笔画是弯的,后来笔画变直了。【教师】(板书:繁 简 图画 方块字)同学们真会发现。4.感受汉字的神奇魅力(1)体会汉字的作用。【教师】看,我们多么幸福!在祖先们“栽种”的“汉字之树”下乘凉,每天都在学汉字、用汉字、写汉字、说汉字。谁能谈谈汉字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学生

11、】我们可以用汉字写信。【教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人说着不同的方言,沟通起来可能会遇到障碍,汉字却能让大家毫无障碍地沟通。【学生】汉字可以让我们读很多书,了解很多信息,写出优美的文章。【学生】汉字让我们可以学习各门知识。【教师】今天你们通过汉字长本领,明天,你们一定会为汉字之树的繁茂贡献自己的力量。(2)通过欣赏汉字图片和书法作品,体会汉字的魅力。【教师】用汉字写成的书法作品也相当有魅力,请大家欣赏。(课件:汉字书法作品)【教师】汉字不光是一种工具,还是一门艺术。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多彩的画,一首灵动的诗。请欣赏几幅作品,里面藏着有趣的汉字。(课件:“福”字;北京奥运会会徽;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三)总结提升,布置作业,为继续探究“书的故事”打下基础。【教师】孩子们,历史像一条迂回绵延的长河,今天,我们一起溯源而上,触摸到了汉字的起源,又顺流而下,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3000年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短短一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请大家以这节课为起点写好汉字,继续进行汉字的探究,发现更多更精彩的故事,并为下节课我们探究“书的故事”做好准备。(四)板书设计汉字和书的故事甲骨文 金文 篆书 楷书 草书 行书繁 简图画 方块字(五)教学反思: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