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苏教版八上)(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5541863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苏教版八上)(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苏教版八上)(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苏教版八上)(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苏教版八上)(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苏教版八上)(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苏教版八上)(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苏教版八上)(通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 ) 5盖竹柏影也( ) 6但少闲人(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_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_五、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2、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本文选自_,作者_,字_,号_,_(朝代)_家、_家,与父_、弟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2解释加粗的词语。遂至承天寺_庭下如积水空明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 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_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_(二)西湖游记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

3、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从武林门而西( ) 突兀层崖中( ) 即棹小舟入湖(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_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_(三)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4、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更定:初更开始的时候。毳衣:用鸟兽细毛编织的衣服。雾凇沆砀:雾气弥漫,大雪覆盖湖山。白:酒杯。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挐一小舟( ) 毳衣( ) 沆砀( ) 一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人鸟声俱绝( ) 是日( ) 挐一小舟( ) 余舟一芥( )3本文的叙述和描写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何相同的特点?_4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这篇文章与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意境和手法的运用有何不同?_【参考答案】一、1愉快地,高兴地2交叉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

5、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6连词,只是,不过二、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四、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

6、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五、(一) 1东坡志林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唐宋古文八大家” 文忠 2于是,就 清澈透明 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5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二)1向西 高耸的样子 划船 2心飞湖上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3文中写了山色、花光、温风、波纹四种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三)1n cu hng dng ji 2停,止 这 牵引 小草 3提示:不必面面俱到,列举其一即可。如都是写景散文,但都不先点景,一个写解衣又起,一个写乘舟下湖,使读者随作者自然地步入景中;文字都十分简练;二者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4提示:此题有一定难度,不必作过高的要求,可侧重于一个方面。如苏轼的文章突出了闲适、恬静,张岱的文章突出了广漠、辽阔;苏文借用多种形象作喻体,表现月色空明,张文则直写雪色之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