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宜城市中考适应性考试题 (1)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5534984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宜城市中考适应性考试题 (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年宜城市中考适应性考试题 (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年宜城市中考适应性考试题 (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年宜城市中考适应性考试题 (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年宜城市中考适应性考试题 (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宜城市中考适应性考试题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宜城市中考适应性考试题 (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宜城市中考适应性考试题初中语文(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0分)。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2分)诸葛宁净观天下,浩然淡薄歌田园。2、 给下面一句话中加点字注音。(2分)没有华美的舞台,没有绚( )丽的灯光,只是一尺方桌、一位读者、几封书信,却如涓涓山泉,沁( )人心脾,在荧屏内外,收获掌声无数。见字如面节目“用书信打开历史”,让我们在书信中涵养文脉。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少数国家对我国南海主权指手画脚,甚至横加干涉,令人义愤填膺。B.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多媒体、慕课等高科技

2、手段的运用已经司空见惯。C.晓宇一年里竟然读完了四大古典名著,我对他的佩服是诚惶诚恐,五体投地。D.非洲大陆处处可见的中式风格的老建筑,正无言诉说着中非患难与共的真情。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一带一路”是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一个“大思路”。B.南水北调不是简单的调水线,而是践行“节水优先”、诠释“生态文明”的发展线。C.近日,从全国爱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传来喜讯,襄阳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D.针对学生特质各不相同的特点,学校走因材施教、让所有学生都学有所长的特色发展。5.将下面一句话放回原文段,语序衔接、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尤其在当

3、下,人们面对的是物质潮流的冲击、浮躁风气的侵袭和功利心态的膨胀。原文段:相信生活,相信理想,相信一切美好的事物,做一个真实而坦荡的人。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道出了人心深处的呼唤。当此之时,这些平凡的价值力量,难道不是极好的清醒剂和营养剂?只要理想之火不灭、赤子之心不变、奋斗之志不移,人就可以超越平凡,走向不凡。就此而言,最好的世界,其实就是平凡的世界。A.句之间 B.句之间 C.句之间 D.句之间6、 阅读下面名著情节,填空。(2分)阅读名著,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励我们前进: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学习保尔身上凝聚的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 ;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4、我们赞美贝多芬、 、托尔斯泰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精神。7.古诗文默写。(8分)(1)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2),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3)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4)十二章中讲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心志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口口口口口口口”。(5)走进古典诗词,触摸诗人情怀。“,”是唐人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感慨离家日久而抒发的思乡之情;“,”是宋人苏轼在水调歌头里宽慰自己而抒发的怀人之情。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10分) 。 8、近段时间,为防止H7N9禽流感病毒蔓延,政府禁止近期养殖家禽。养鸡专业户王大妈怎么也舍不得扑杀辛辛苦苦养大的2

5、00多只鸡,还说了许多难听的话,你怎样劝说她响应政府号召呢?(2分)你说:9.学校开展以“话说襄阳千古风流人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请你完成以下任务:(8分)【拟写对联】闻听三国事,起点在襄阳。想当年,刘玄德猥自枉屈,三顾茅庐,求得卧龙出山辅佐;诸葛亮六出祁山,安邦定国鞠躬尽瘁。依据这些史实,老师拟写了上联,请你对出下联。(2分)上联:刘玄德礼贤下士三顾茅庐 下联: 【设计活动】襄阳乃人文荟萃之地,名胜古迹众多。“览名胜数风流”是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活动,请你依照例为“览名胜数风流”再设计两个活动形式。(2分)例探隆中清幽,三国源头话诸葛。 。 。【评说人物】诸葛亮是从襄阳走出去、

6、走向天下、彪炳史册的千古风流人物,请你结合出师表,用三言两语对诸葛亮加以评说。(2分) 【探究材料】当前,无数襄阳儿女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请综合分析下列材料,说说你的发现。(2分)【材料一】2015年6月18号,南漳县两名保安李成耘、肖斌,奋力搏斗勇擒歹徒,成功追回被抢价值35万多元的黄金饰品. 7月6号,襄阳好男儿李江在十堰市追赶窃贼过程中身中3刀仍毫无畏惧,将行凶窃贼彭某抓获。7月9号,一劫匪持仿真手枪抢劫樊城一金店,3位市民挺身而出合力擒住劫匪,警方赶到后,英雄悄然离去。7月15号,襄城少年周浩然为救两名落水同学勇敢跳入中,用身体将同学推向岸边,自己却永远地离开。7月1

7、8号,为救落入化粪池内的同事,枣阳市环卫工人陈某不幸身亡。【材料二】据市综治办统计,2015年涌现出见义勇为的襄阳人就有19人。见义勇为不仅为襄阳人所崇尚,还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发散出巨大的正能量。襄阳市社科联副主席、文化学者陈新剑表示,这源自襄阳人自古崇文尚义。这是襄阳人骨子里透出来的传统美德。它继承、发扬和创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地域性的诸多精神内涵。我的发现: 三、阅读与欣赏(40分)。(一)阅读杜牧的赤壁,完成10、11题。(4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0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

8、。(2分)11诗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9、。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勿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注释:没(m):深入水中。居:相处。苟:轻易,随便。水:潜水。壮:成年。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 (2)则十五而得其道 道:1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沧州南/

10、一寺/临河干 B夫/没者岂苟/然哉C尔辈/不能/究物理D皆/北方之学没者/也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15.甲文中老河兵为什么认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乙文作者为什么认为北方“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水者也”?请用自己话作答。(2分)16.阅读甲、乙两文后,你获得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2分)(三)记叙文阅读(13分)口袋里的父爱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饭她才离开。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她说不是刚刚来

11、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抹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是老了。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还经常迷路。有一次,她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父亲不见了。她急匆匆开车去寻找,刚开出没多远,竟然在路口看到了父亲。父亲说想去看她,可找不到她的家。她的心里酸酸的,马上把父亲带回了家。送父亲回家时,父亲塞给她几百元钱。父亲以前经常背着母亲给她钱,那会儿她刚生完孩子,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亲总是把背着母亲攒的钱拿出来贴补她。现在条件好了,她不再要父亲的钱了,可父亲还是会给她钱。她就把父亲给的钱存起来,再找个借口还给父亲。那天,她要去看父亲,还没出发就接到电话,没想到这一次见到父亲竟

12、是在派出所里。父亲去买她最爱吃的点心,又迷路了,是出租车司机报的警。她和哥哥商量,带父亲做了体检,没想到父亲竟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哥哥出差了,她怕自己照顾不过来,为了避免父亲再次“离家出走”,她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家,请了护工照看着。起初,父亲的情况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去上班,父亲会告诉她小心开车,坏的时候父亲根本不知道她是谁。后来发病的时候越来越多,父亲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古怪,如果每月帮他领了工资没有及时交给他,他就会大喊大叫。那天,她的车限号,她打车去上班,该付钱时发现钱包忘带了。她下意识地翻口袋,其实她口袋里是从来不放钱的。她只是想碰碰运气,没想到竟从里面摸到了100元钱。付了车费,她开

13、始琢磨自己是什么时候把钱放进口袋的。想了几种可能,又都被她否定了。她突然想是不是儿子干的,拿了自己或丈夫的钱,匆忙中错放进了她的口袋。想到这儿,她倒吸了一口凉气。回到家,她板起脸质问儿子,儿子矢口否认,她打算等丈夫回来让他和儿子认真谈一次。晚上,儿子去洗手间,还没到门口就返了回来,拉着她往外走。站在卧室门口,她看到进门处的衣帽架前有父亲的身影。她悄悄凑过去,还没张口,就看到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地说:“放好,别让你妈知道”父亲佝偻的身影在她眼前逐渐变得模糊。那一刻她才知道,纵使父亲不再记得她是谁,但父亲对她的爱却从未停止。(摘自读者2017年第4期)17、文章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父爱的?(3分) 18、结合上下文,说说我为什么会感到“一抹凄凉”?(3分) 19、“现在条件好了,她不再要父亲的钱了,可父亲还是会给她钱。”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