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真题及详解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5533497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真题及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真题及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真题及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真题及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真题及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真题及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真题及详解(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1、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 下列选顶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A 思维B能力C意志D情绪【答案】B【解析】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其中,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而个性心理特征则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稳定的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2 视觉区位于大脑皮层的( )。A 枕叶B顶叶C颞叶D额叶【答案】A【解析】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17区),它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B

2、项,顶叶是感知疼痛、触摸、温度等的大脑区域,也与数学逻辑有关;C项,颞叶主要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D项,额叶是大脑中最高级的部分,包括初级运动区、前运动区和前额叶,负责思维和演算,与个体的需求和情感有关。3 熟练的司机可以一边开车一边与人交谈,最适宜解释该现象的注意理论是()。A 过滤器理论B衰减器理论C多阶段选择理论D双加工理论【答案】D【解析】双加工理论属于注意与认知资源的分配理论,由谢夫林等人提出,它认为人类的加工分为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题干中司机在开车的同时可以与人交谈,说明了开车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ABC三项属于注意的认知理论,其中

3、过滤器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提出,他认为信息加工系统的信息是有限的,只有一部分信息才能通过,另一部分信息就被过滤了;衰减器理论是由Treisman提出,他认为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如鸡尾酒会效应;多阶段选择理论则认为信息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4 由阿诺德首先提出,后被拉扎鲁斯进一步发展的情绪理论是()。A 情绪的丘脑学说B认知评价情绪理论C激活归因情绪理论D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答案】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了“评定兴奋”学说,该理论认为从刺激到情绪的产生要进行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

4、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境,评估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情绪。以后,拉扎鲁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包括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即认知评价情绪理论。A项,情绪的丘脑学说是情绪的早期理论,由坎农和巴德提出;C项,激活归因情绪理论同阿诺德和拉扎鲁斯的理论一样,都属于情绪的认知理论,由沙赫特和辛格提出;D项,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该理论主要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5 皮亚杰在研究中问儿童“红花多,还是花多”,这是为了研究儿童()。A 思维的自我中心性B客体永久性概念C对类包含的理解D对守恒概

5、念的理解【答案】C【解析】题干中红花属于花,这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属于对类包含的理解。A项,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即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想象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是怎样的。著名的“三山实验”正是研究儿童的该项思维特征;B项,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如将玩具藏起来,婴儿依旧会用眼睛到处寻找;D项,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6 “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思想的提出者是()。A 皮亚杰B班杜拉C斯金纳D维果斯基【答案】D【解析】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现有的

6、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该理论认为教学要考虑儿童已达到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7 组被试按其喜爱程度对5个不同的杯子排序,对所获数据的统计处理通常()。A 不可加减乘除B可加减乘除C可乘除,不可加减D可加减,不可乘除【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这类数据通常称为顺序数据,顺序数据只有次序与等级关系,这种数据之间不具有相等的单位,也不具有绝对的数量大小和零点,因此只能进行顺序递推运算。8对某班20名幼儿在学年的始末分别进行一项能力测验,若总体方差未知,两次测验的得分差异,应选用()。A 独立样本t捡验B相关样本Z检验C相关样本t检验D独立样本Z检验【答案】C【解析】t

7、检验主要用于样本容量较小(n30),总体方差已知的正态分布资料。9 学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这是一种()。A 言语信息学习B智慧技能学习C认知策略学习D动作技能学习【答案】B【解析】智慧技能是指利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即学习“怎么做”的一些知识,有人称之为过程知识。如应用一些原理、法则去解答习题。A项,言语信息学习是指学习大量的名称、事实和事件的特性以及许多有组织的观念等;C项,认知策略学习是指内部组织起来的用于调节学习者自己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的技能,如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及组织策略等;D项,动作技能学习是指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该技能是在不断的练习的基

8、础上形成的。10 “抛锚学习”所依据的学习理论属于( )。A 行为主义B结构主义C建构主义D认知主义【答案】C【解析】抛锚式学习是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简介介绍和讲解。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强调这种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11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A 人际沟通B人际关系C正式交往D非正式交往【答案】A【解析】人际沟通简称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

9、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B项,人际关系则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CD两项,人际交往相对于上述两个概念,是属于范围更大的概念,是指人与人沟通交流,是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按照人际交往渠道有无组织系统,可分为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12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埃尔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的著名研究证明了()。A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B态度与行为一致C态度与行为不一致D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答案】C【解析】拉皮埃尔的研究是调查旅馆与饭店是否会对亚洲人的偏见而拒绝来自亚洲的一对旅行夫妇入住,研究发现,他们在3个月中经过的66家旅馆只有一家拒绝他们入

10、住,没有一家饭店拒绝他们用餐,而在随后的书信回访后,却发现有0%的回信说他们不会接待。这表明了旅馆与饭店工作人员的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13 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5,方差为3,若将每个数据乘以2,形成一组新的数据,则这组新数据的()。A 平均数为10,方差为6B平均数为10,方差为12C平均数为10,方差为3D平均数为5,方差为12【答案】B【解析】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在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都乘以一个不为0的常数C所得的平均数为原来的平均数乘以常数C,即;方差是各个数据分别与其和的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表示随机变量和均值之间的偏离程度。在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都乘以一个不为0的

11、常数C所得的方差为原来的方差乘以常数C2,即D(CX)=(C2)D(X)。14 独立样本t检验的自由度等于( )。An1Bn2Cn1n21Dn1n22【答案】D【解析】独立样本t检验是比较两个独立的样本的平均数是否有差异,其自由度的算法是两个样本容量之和减去2,即n1n22。15 在因素分析中,每个因素在所有变量上的因素负荷平方之和为()。A特征值B贡献率C共同性D公共因素【答案】C【解析】共同性,也称共同度,指每个变量在每个共同因素的负荷量的平方和。从共同性的大小可以判断这个原始实测变量与共同因素间之关系程度。16 利用抽签方法,直接从总体中抽取若干个体作为样本,这种取样方法属于()。A 简

12、单随机取样法B系统随机取样法C分层随机取样法D整群随机取样法【答案】A【解析】简单随机抽样是指,在抽取时,总体中每个个体应有独立的、等概率被抽取的可能。常用的具体抽取方式有抽签法和随机数字法。B项,系统随机取样法是先将整体各个观测值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取样数相等,然后从每组中按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C项,分层随机取样法是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一部分叫一个层),再分别在每一部分中随机抽样;D项,整群随机取样法是指将总体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群或集体,以群或集体为单位按随机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取若干群或集体,作为总体的样本,并对抽中的

13、各群中的每一个单位都进行实际调查。17 “双盲程序”这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属于()。A 统计法B平衡法C恒定法D消除法【答案】D【解析】消除法是指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最常用的就是双盲法。A项,统计法是指在实验中,明知有因素会影响实验结果,却无法控制,只有做完实验后采用协方差分析(或共变数分析),把影响结果的因素分析出来,以达到对额外变量的控制;B项,平衡法是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的方法;C项,恒定法是指使额外变量在实验中保持固定不变。18 企业使用招工测验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录用人员未来工作的绩效,这类测验非常重视()。A 内容效度B效标效

14、度C构想效度D会聚效度【答案】B【解析】效标效度是指测验时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估计的有效性。根据效标资料搜集的时间差异,效标效度可以分成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两种。同时效度主要用于诊断现状,在于用更简单、更省时、更廉价和更有效的测验分数来取代不易搜集的效标资料。预测效度的作用在于预测某个个体将来的行为。A项,内容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的内容与所要测量内容之间的吻合度,主要应用于成就测验,也适用于某些分类和选拔的测验;C项,构想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主要用于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一些心理测验方面;D项,会聚效度属于构想效度的一种,又称为“求同效度”,其基本

15、思想是,如果两个测验是测量同一特质的,即使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他们之间的相关也应该是高的。19 克伦巴赫系数计算的信度属于()。A 重测信度B分半信度C同质性信度D评分者信度【答案】C【解析】同质性信度也称内部一致性系数,它是指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程度。克伦巴赫系数是计算同质性信度的一个方法。A项,重测信度是指用同一个量表对同一组被试施测两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其大小等于同一组被试在两次测验上所得分数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B项,分半信度指的是将一个测验分成对等的两半后,所有被试在这两半上所得分数的一致性程度;D项,评分者信度指的是多个评分者给同一批人的答卷进行评分的一致性程度。20 首先提出“测验”、“心理测量”术语的学者是()。A 冯特B比纳C卡特尔D高尔顿【答案】C【解析】1890年,卡特尔在心理杂志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首次提出了“心理测验”这个术语。A项,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