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5525040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第卷(阅读题 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2、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

3、大也。”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w w w .x k b 1.c o m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

4、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

5、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新 课 标 第 一 网(选自看历史)1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

6、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至三自然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B文章四至八自然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

7、,通过引证具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C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再旁征博引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w w w .x k b 1.c o m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D大学里的师生都

8、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 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

9、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

10、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新 课 标 第 一 网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注:节选自史记卷

11、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使张唐往相燕 相:辅佐B女焉能行之 女:你C甘罗说而行之 说:说服D赵襄王郊迎甘罗 郊: 到郊外202004215、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 故燕王欲结于君B君其试臣 其熟能讥之乎C应侯之用于秦也 渔樵于江渚之上D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信侯吕不韦让张唐去燕国,张唐不肯,甘罗主动请缨,想去说服张唐,吕不韦认为他还是个孩子,不合适,但看甘罗很是自信,最后还是决定让他试一试。X|k

12、 |b| 1 . c|o |mB武安君白起有攻城野战之功劳,在秦国上下影响力非常大,而应侯范雎本想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为难他,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权势威逼之下,张唐只好同意前往燕国。C张唐出行日期已定,甘罗想通过文信侯从始皇那里借得五辆马车,为张唐送行,以便他顺利通过赵国而到达燕国,完成使命。迫于形势,始皇还是同意甘罗出使赵国。D甘罗出身名门,年龄很小,但外交才能非凡,出使赵国,不但让赵国主动割让河间的五座城邑,而且意想不到的是让秦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占有了上谷的十一座城邑,因此秦王封甘罗为上卿,并把原来甘茂的田宅赐给了他。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3、。(10分) (1)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5分)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5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8-9两题。(8分)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8.诗的颈联(第三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4分)_ _9.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4分)_ _ _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X|k |b| 1 . c|o |m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1) ,(2) 。(3) ,(4) 。(5)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