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486182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文题解题 导读 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你还喜欢动手实验吗?你喜欢通过实验来印证知识甚至获得知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已具备当科学家的潜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大科学家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解释得很清楚。我们不妨来认真阅读他的这篇文章。 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他在美国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向另一个地方,根本得不到任何正规教育。直到12岁,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他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刻苦钻研,成绩很好。中学毕业后

2、,他只身赴美读大学,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中选定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1972年他主持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这样比喻:“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粒雨滴,如果其中有一滴有着不同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经过艰苦的努力,1974年11月12日,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的新的基本粒子丁粒子,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并建议派遣中国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工作。如今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边。

3、这些人员提高相当快,他非常满意,并寄予厚望。他在一篇自传性的文章特别推崇这样一首诗: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知识览通 语音 1、测量:“ling”不能念成“ling”。 2、朱熹:“x”不能念成“x”。 3、彷徨:“panghung”不能念成“fnghung”。 4、埋没:“m”不能念成“mi”。 5、肇:zho。 6、诺:“nu”不能念成“ru”。 字形 1、一帆风顺:“帆”不能写成“番”。 2、彷徨:“彷”不能写成“傍”。 3、探察:“察”不能写成“查”。 4、不知所措:“措”不能写成“错”。 5、密切:“密”不能写成“蜜”。 6、真相:“相”不能写成“像”。

4、 7、恐慌:“慌”不能写成“荒”。 8、激变:“激”不能写成“急”。 词语 1、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 2、致知: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致:推极。知:认识。 3、彷徨: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4、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5、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6、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7、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 8、正心:心要端正。 9、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 常识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内容析通 理文脉

5、 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来行文的。开篇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接着阐述格物致知的科学含义。再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格物致知的必要性。结尾再次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辨结构 探意旨 本文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具体实例和自己的实际,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对于本文的意旨探讨可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抓住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的

6、中心论点是: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章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紧接援引“四书”中“格物致知”来回答这个问题。进而用中国古代王阳明格行与研究科学的人“格竹”着对比,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同时阐述“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最后申进“格物致知”广泛意义。全文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2、分析文章论据。反例,王阳明缺乏真正的格物致知,所谓“格竹”一无所获,阐述“格物致知”的必要性。作者个人的经历的事实也说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正例,科学的实验事实,论述了“格特致知”的重要意义。这些典型的事例充分证明了“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这个中心论点。 3、理解文章的针对性。本文是对中国

7、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存在问题,即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实验操作,同时也是针对中国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存在弊端。基于此,作者强调“格物致知”的观点,要求通过实验实践,探求客观事物,推动科学发展,丰富中国文化。 议问题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作者读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的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

8、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要有努力探索的精神,能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4、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之所以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是因为:这是同于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这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

9、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特色鉴通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其写作特色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思路清晰缜密。开头紧扣论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自经验三个方面分析真正“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令。全文思路清晰

10、,说理严密。 2、论证说明充分。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论证有力、充分。作者在课文中第4节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节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12节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记述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在讲道理上,课文第3节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610节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13节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也是讲道理。作者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

11、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践。所有这些都强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 能力练通 一、语言训练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孜孜不倦一番风顺模式 B、根深蒂固不言而喻修身 C、袖手旁观不知所措汲取 D、格物致知实验精神诚意 2、下列句子画横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中国学生大部分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经验告诉我

12、们,这种观点是不适应现在的世界的。 3、“刺网的捕获率极高,所有比网孔稍大的东西都无法脱逃。”这句话是从下面文教中抽出的,将它放回原文,恰当的位置是() 刺网就是用刺来卡住鱼类的网,使用遍及全世界。甲这种网长2公里,厚度有4.5公里,有的被固定在海底,有的被安置在特定的海流中漂浮。乙1996年,加利福尼亚在对刺网捕捞的研究中发现,每捕到22条旗鱼,就会有一条鲸或海豚成为误获物死掉。丙由于廉价,使用广泛,刺网误获的鲸类比例高。丁专家们认为,只要有刺网的地方,就会有无辜死亡物。 A、甲B、乙C、丙D、丁 4、给下列多重复句划分层次并标明分句之间的关系。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

13、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个10字) 新华书店北京6月8日电8日晨6时23分,机身上绘着奔跑的火炬手黄色图案和雅典奥运会蓝色会徽的“宙斯”号专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将雅典奥运会圣火火种送到北京。这是奥运会圣火首次飞抵中国首都北京。 6时40分,“官斯”号专机舱门打开,雅典奥运会“奥运大使”斯皮罗斯兰布利迪斯手提载有雅典奥运会火种的“马灯”走下飞机。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刘敬民、组委会副主席蒋效愚、秘书长顾耀铭等在停机坪迎接圣火,数百名专程前来迎接圣火的北京各界人士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隆重而

14、简短的欢迎仪式后,雅典奥运圣火火种被送往慕田峪长城举行展示活动。 9日,北京将举行大规模的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届时将有148名火炬手参与。这是雅典奥运会圣火全球传递活动中的第五站。6月4日正式启动的这项活动,经过了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日本的东京和韩国的汉城后飞抵北京。 二、语段训练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节选)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15、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这段话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每层说了什么意思? 2、“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研究学术和应付环境应该如何落实? 3、“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的加点“新的”和“真正”应该如何理解?试结合原文回答。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 杨振宁 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