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存在问题探讨-以九年级为例.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486151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存在问题探讨-以九年级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存在问题探讨-以九年级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存在问题探讨-以九年级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存在问题探讨-以九年级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存在问题探讨-以九年级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存在问题探讨-以九年级为例.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存在问题探讨以九年级为例 汕头市潮阳区东洋初级中学 郭庆忠 【内容提要】现行人教版九年数学教材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引入主次不分,有些地方表述不严谨,或语言未够简明,要么内容不适应时下农村中学;有些例题的编排不合原则,或推理不严密,或用教材未涉及的知识解题,或介绍的做法可行性差;有的习题设计不合实际,个别习题必要的条件没有给出,而个别习题却出现多余条件,一些习题没注意到解题用到的知识学生未学习或没学习。【关键词】 人教版九年数学教材,存在一些问题,行文,例题,习题。 笔者师专毕业至今,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已有二十余年,既经历了老教材时代,又经历了新教材时代,觉得现行人教版数学教材

2、固然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以九年级教材为例探讨如下:一、 教材行文存在的问题 1、 有些引入主次不分,喧宾夺主,简单问题复杂化。其后果是吓退了学生,使他们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进而对数学失去兴趣,“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目的如何能达到?如: (1) 上册22.1一元二次方程(第25页)意图通过两个实际问题(面积问题、单循环比赛问题)引入一元二次方 程的定义,殊不知教师花了不少时间才讲清楚方程的由来,而学生(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有可能仍一头雾水,但依题意列方程;到后边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才是重点,那时仍有许多学生感到棘手,更不用说一开始接触一元二次方程了。其实 ,本节就教学目标的知

3、识技能而言,不外乎要学生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其一般形式,大可开门见山,举一些简单例子,写一些具体的 一元二次方程,引导学生发现其共同点,然后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学生更容易接受。 (2)下册26.1.1二次函数及其图象(第2页)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问题1(多边形的对角线问题)函数关系式的得到也是颇费周折,换为其它简单问题更好。 2、有些地方表述不严谨。众所周知,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因此数学教材的文字表述要严谨、规范,应该具有示范性。但教材恰恰有些地方未能做到这一点。如: (1)上册23.2.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归纳”(第56页)这样表述:“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

4、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x,-y).”在这里“即”意为“就是”( 新华字典第212页注释第一条,例:番茄西红柿),而符号相反的数未必是相反数,显然前后两句并不等同。可改为:“点P(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x,-y).”既简明,有严谨。 (2) 上册第104页正多边形和圆在以圆内接正五边形为例,证明了“只要把一个圆分成相等的一些弧,就可以作出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后,指出:“我们把一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我们知道,一个圆一定有内接四边形,但一个四边形就不一定有外接圆,那么,是否类似的,一个圆一定有内接正多边形,但一个正多边

5、形就不一定有外接圆?当然,任何一个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但未加以证明就抛出“正多边形的中心”的定义,妥否?(3)下册27.3位似第59页有如下表述:“图27.3-2每幅图中的两个多边形不仅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像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上述定义看似没有毛病,但笔者存在两个疑问:一是第63页图中两条鱼位似,何来所谓“对应顶点”、“ 对应边”?二是对照第60页练习第一题,两个三角形位似,对应边OA、OC并不平行,而是在同一直线上。窃以为改为给出“位似多边形”的定义为宜,即改为“图27.3-2每幅图中的两个多边形不仅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

6、平行(或对应边在同一直线上),像这样的两个多边形叫做位似多边形。”从而图27.3-2应添加对应的图形。 (4)下册27.3位似第61页的“归纳”这样写:“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位似比为k,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或-k。”请问:如果对应点在坐标轴上,那么对应点的坐标如何比?故宜改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位似比为k,那么位似图形中点P(x,y)的对应点的坐标为(kx,ky)或(-kx,-ky)。”3、有些地方语言未够简明。数学语言讲究言简意赅,若弃简从繁,或画蛇添足,反为不美。如:(1)上册第63页证明中心对称的性质“中心对称的两

7、个图形是全等图形”时,花了不少笔墨。其实,中心对称既是旋转的特殊情形,它也有旋转的性质:“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根本不用再去证明。(2)上册第81页利用垂径定理求赵州石拱桥主桥拱的半径时有这样叙述:“经过圆心O作弦AB的垂线OC,D为垂足,OC与弧AB相交于点C”,似较啰嗦,改为“作半径OC垂直AB于点D”如何?(3)上册第85页这样给出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其中“在同圆或等圆中”可删去,因为“同弧或等弧”已隐含“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条件。 此外,下册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不适应时下农村中学。现在的农村中学大多条件比较落

8、后,一般一所农村中学往往十几个班,甚至二、三十个班,一个班动辄有七、八十个学生,有的只有一两个多媒体教室,有的根本就没有多媒体教室。学生学习该章时,如果没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理解掌握有关知识谈何容易?即使能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因为没有一定的立体几何知识,要确实学会也不容易。 二、 例题存在的问题1、有些例题的编排不合原则。例题教学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了有关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之后,通过例题的学习达到加深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通过例题的学习使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掌握理论的用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因此,例题一般要按:先易后难;先单一问题,后综合问题;先数式问题,后应用

9、问题等原则来编排【1】教材有些例题就未能遵循“先数式问题,后应用问题”的原则。(1)上册24.1.2垂直于弦的直径(第81页)介绍了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后,马上就用之求赵州石拱桥主桥拱的半径,未免操之过急了。“学以致用”,固然不错,但学生尚未熟悉对应内容,纯理论计算尚未练习,就仓促“上阵”,其效果可想而知。这违背了“先数式问题,后应用问题”的原则。(2)下册26.1.3在介绍了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顶点式后,也是马上用之求喷水池中水管出水口的高度(第10页),须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2、有些例题的推理不严密。固然,过分强调推理、证明,学生学习数学容易陷入枯燥之中,但作为示范性的教材,如果自身推理出现

10、问题,那么,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怎么能学到思维的严密性呢?下册27.2.2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例5(第49页)解题时,HB=KD=EF以及HK=BD根本没加以证明就参与计算,令人莫名所以。莫非只要结果能算出来,过程并不重要?这岂非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此马虎从事,又如何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呢?这显然与新课标“能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相悖3、有些例题用教材未涉及的知识解题。新教材删去了老教材中的好些知识,固然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然而,一些被删掉的知识其实很有用,没做介绍很是可惜。如:(1)上册24.4弧长和扇形面积例1(第111页)求圆柱形排水管截

11、面上有水部分的面积时,作了弦AB的垂直平分线,用到了垂径定理的原推理2“弦的垂直平分线必过圆心”(2) 上册24.4弧长和扇形面积例2(第113页)计算圆锥的母线长时用到了圆锥的轴剖面图的知识,而新教材已经把相应内容删去了。4、有的例题介绍的做法可行性差。“学以致用”并不错,但为了突出所谓应用,举的例子可行性太差,令人遗憾。如:下册27.2.2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例4(第49页)有如下做法:如图27.2-12,为了估计河的宽度,我们可以在河对岸选定一个目标P,在近岸取点Q和S,使点P,Q,S共线且直线PS与河垂直,接着在过点S且与PS垂直的直线a上选择适当的点T,确定PT与过点Q且垂直PS的直线

12、b的交点R。如果测得QS=45m,ST=90m,求河的宽度PQ。本例意图使学生认识到学相似知识并非只为证题之用,还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但如此大费周折,实非上策。课堂上就有学生提出估计河的宽度可以这样做:在河对岸选定一个目标P,在近岸取点Q,沿岸在与PQ垂直的直线a上选择适当的点T,使角QTP为45度,测QT的长度,就是河的宽度-何其简便!另外,例题过少,给学生示范作用不够,也是一个问题。三、习题存在的问题 习题在数学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数学作业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课堂教学的效果。练习作业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知识巩固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设置习题,除了注意“少、精、活”外,

13、题目本身一定不能出现纰漏,不然,对学生学习数学会带来不良影响。 笔者认为,教材的习题有如下问题: 1、有的习题设计不合实际。如: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第89页练习第1题,言及人在地面D处,能观察到建筑物BC上的一旗杆AB的底部B点,而由课本提供的图可知,旗杆AB的底部B点被屋檐挡住了,难道观察者有特异功能?2、个别习题必要的条件没有给出。如:下册习题27.2第3题(第45页),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图(2)中,A、C、E及B、C、D三个点在同一直线否?若三点不共线,则相似的条件不足;若三点共线,则可用“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判断其相似

14、。但教材没道明,可能认为学生一目了然吧?这实有悖数学的严谨性。第70页复习题27第3题图(1)也存在同样的问题。3、个别习题出现多余条件。如上册习题24.1第3题(第87页)的图中,不用连接A、B及C、D,用“在同圆中,如果两条弦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弧相等”及“等量加等量,和相等”即可证明两条弧是等弧,即使要构造全等三角形,须添加辅助线,那也是做题者自己的事,用不着作为已知条件给出。类似的,上册习题24.1第11题(第88,页)的图中,连接O、C也是多此一举。 4、一些题目没注意到解题用到的知识学生未学习或没学习。如: (1)上册习题21.1第6题(第6页):“要在一个半径为2m的圆形钢板上,

15、截出一块面积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这道题意图考查学生二次根式的知识,但用勾股定理计算之前,必须用圆周角定理的推论,推出正方形的对角线为圆的直径,而这个内容要到第二十三章才学习。(2)上册习题21.1第8题,第2小题(第6页):如果将ABC沿边AC旋转(原文如此,应改为“如果将ABC沿直线AC旋转一周”)求所得旋转体的体积。这里,一是圆锥的体积初中阶段教材未介绍,二是旋转体的知识现教材已删去。(3)下册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第80页练习1第3小题,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代入后,必须分母有理化,而该知识也已删去。 2012潮阳区初中校长任职资格班47号 郭庆忠2012.12.25【1】参考文献:初等数学研究与教学法P131、132毛信实 邓鹤年 谢景彩 主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