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知网-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A.docx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480501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益知网-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A.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益知网-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A.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益知网-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A.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益知网-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A.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益知网-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A.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益知网-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益知网-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A.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益知网-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A(10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红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渗(shn)漉 修葺(q) 瞻(zhn)顾 冥然兀(w)坐B.湮(yn)没 詈(l)骂 逡巡(qn)厉声以呵(h)C.城郭(gu) 岱(di)祠 石罅(xi) 绛(jing)皓驳色D.龙蟠(pn) 斫(zhu)直 诟(hu)厉 遏()其生气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方丈 栏楯 蹈死不顾 万籁有声B.束发 归宁 剪发杜门 桂影斑驳C.慷慨 湮没 因声求气 东犬西吠D.逡巡 繁芜 清真雅正 瓜瓜而泣3.下列句中加红的字,解释不正确的

2、一项是( )A.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表方向)B.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C.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D.示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约束)4.下列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敛赀财以送其行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A. B. C. D.5.下列句中加红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B.妪,老大母婢也,乳二世。C.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D.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本书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任何一点不能引用事实来作证,而每一个论点显

3、然往往会引到一些与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B.到达冥王星需要6800年,相当于文明最早的时代延续至今的年数。C.如果中国把四化能否实现放在香港繁荣上,那么这个决策本身就是不正确的。D.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7.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万籁:各种声音B.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 归宁:女子出嫁C.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投缳:上吊自杀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社稷:指代国家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楚吟李商隐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8.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

4、项是( )A.首句的“山”指巫山,“离宫”是帝王正宫之外临时居住的宫室。这里指在今巫山县西北的楚宫。B.二句的“江”即长江,“暮江流”即暮色迷茫,江水东流,其中的“流”也包含着时光流逝之意。C.三句的“长短”指楚地有时日长有时日短,“黄昏雨”暗指传说中的巫山神女,早晨为云,晚上为雨的语意。D.结句中的“宋玉”即屈原弟子,曾作高唐赋并序。这句说,当年宋玉对此情景,即使无愁,也会悲愁不已。9.这首诗前三句写景,后一句借事抒情,情景相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B.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C.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D.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10.对下面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双调折桂令中秋张养浩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刊,印透山河。玉露冷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A.“照彻”“印透”和“银汉无波”是从正面描写皓月的空明。B.开头一问使人联想月亮似飞镜挂到天上,写出中秋之月的不寻常。C.前七句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反衬,烘托出月光如水、秋夜清幽静谧的氛围。D.结尾四句打破了情景交融的俗套,采

6、用了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二、(18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沐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即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个,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危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乞申明前令,哀此惮人”。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州

7、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压,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三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则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明史)11.下列句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

8、同的一项是( )A.今此令不行。 这工程质量不行。B.役夫无限。 夕阳无限好。C.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 办事要分别轻重缓重。D.一体派及。 中西文化,融为一体。12.对下面加红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没其所赍衣粮。(赠送) B.俾受寒馁。(使)C.饥民攘食人一牛。(偷窃) D.御史论死八人。(判罪)13.比较下列加红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去家远,艰于衣食。 B.或遇快风,步追不及。然则诸侯地有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处州方苦旱,信圭至则雨。 D.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忠不必用兮,坚不必以。14.对下列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乞

9、申明前令,哀此惮人。命以知州理县事。A.请(恩准)重申先前(兵部)的法令,怜恤这些劳苦的百姓。 任命(李信圭)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B.请(恩准)重申先前(兵部)的法令,怜恤这些劳苦的百姓。 命令(李信圭)派知州来管理清河县。C.请求告诉前任县令,照顾这些劳苦的百姓。 任命(李信圭)以知州身份来管理清河县。D.请求告诉前任县令,照顾这些劳苦的百姓。 命令(李信圭)派知州来管理清河县。15.下列各项中能表现官府的行为给清河百姓带来痛苦的一项是( )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然去家远,艰于衣食。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 丁壮即尽,役及老稚。凶危所加,谁敢诘问。 民代输租者六十年。A. B. C.

10、D.16.根据文意,下列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清河县贫穷,地处要道,官船往来频繁,官员又不严格按规定调用民夫,每次征调,动不动就是上千人,这个问题在李信圭到任前就已经存在了,百姓深受其苦。B.李信圭请求免除邻县帮助清河承担的劳役,代之以让邻县替清河交一部分税银,这样,邻县役夫免去了奔波之苦和衣食之难,清河百姓亦减轻了税捐重负。C.李信圭体恤百姓疾苦,多次冒险上书为百姓请命,他请示的内容即包括涉及数个郡县的政策问题,也包括只涉及几个百姓的个别案例,因言辞恳达,均得到恩准。D.李信圭多年在清河为官,为当地老百姓办了很多好事,深得当地民众爱戴。至于李信圭到久旱的处州上任后天立即下雨这件事,则应是

11、一种巧合。三、填空题(共20分)17.按照课文默写(12分)(1)三五之夜, , , ,珊珊可爱。(2)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 , ,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3)极天云一线异色, 。日上, , ,或曰: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题2分)(1)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4)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四、读下文,完成1922题。(20分)游三游洞记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淑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12、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

13、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鱼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者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19.概述作者从下牢到三

14、游洞的历程。(5分)20.作者写三游洞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其中一石如钟磬助之响也”一段话,与哪篇课文有相同的地方? (5分)21.三游洞是怎样得名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22.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作者详写从下牢到三游洞的经历,既说明了三游洞地理位置的偏远荒僻,又衬托了出游者不畏艰险寻幽访胜的浓厚兴趣。B.作者用描写的手法,写出了三游洞奇异的石的世界。C.三游洞的得名与唐宋名人来此宴饮有关。D.作者感叹自己是“虫鸟”,虽然也“穷幽陡险”,但不如伟人们伟大。E.作者叹息山川“美好不外见”,实则包含着作者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五、(12分)23.补充下列横线上的句子。(3分)(1)借书满架, ,冥然兀坐,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2)极天云一线异色,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