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PPT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25452078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PPT课件.ppt(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病因与发病 1 概说 n一 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 n二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n三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n四 中医发病学的特点 2 一 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 n1病因 是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又称为致病因 素 病源 病邪等 包括六淫 疠气 七情 饮食 劳逸 外伤及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如痰饮 瘀血 等 n 2病因学说 就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 致病特 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理论 3 二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n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 n1 内经 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n 内所因 经络受邪入脏 腑 n2汉张仲景将病因按其传变为三个途径 外所因 把病变局限于四 n 肢九窍等相对表浅的

2、部位 n 第三类 把房室 金刃虫兽所 n 伤归属于 n 外所因 六淫邪气 把致病因素与发病 n3宋代陈无择 提出 三因学说 内所因 情志所伤 途径结合起来 分类对 n 后世影响很大 n 不内外因 饮食劳 n 倦 跌仆金刃以及虫 n 兽所伤 4 4目前主要根据病邪的来源及致病特点 内伤性致病因素 七情过激 饮食所 伤 劳逸 将病因分为 外感性致病因素 六淫 疠气 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痰饮 瘀血 5 三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n 辨证求因 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n 辨证求因 中医学根据各种病证的 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 为依据来推求 病因的方法 6 四 中医发病学的特点 取决于 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

3、根据 体质 精神状态 生活 环境及营养锻炼 1中医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地位 邪气盛是发病的外部条件 某些情况下邪气起决定性作用 2正气与邪气的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过程的始终 3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 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和转归 7 第一节 病因 n一 外感性致病因素 一 六淫 二 疠气 n二 内伤性致病因素 一 七情内伤 二 饮食失宜 三 劳逸失度 n三 其它致病因素 一 外伤 虫兽伤及寄生虫 二 痰饮 三 瘀血 8 一 六淫 n1六气与六淫的基本概念 n六气 指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正常 情况下对人体是无害的 n六淫 即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淫 即

4、 太过和侵淫之意 n 1气候变化异常 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 n转化条件 2非其时而有其气 如春天应温 超过人体适应能力 而反寒 秋天应凉而反热等 六气才能成为六淫 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冷 暴热等 9 2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1 外感性 六淫为病 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侵犯机体 并多有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 春季多风病 夏季多暑病 2 季节性 六淫为病多与季节气候 长夏 农历六月 多湿病 有关 形成季节性多发病 秋季多燥病 冬季多寒病等 不绝对 夏季虽多暑热病 但也有寒 湿病的发生 3 地方性 六淫致病还与工作或 久处潮湿环境 常有湿邪为病 居住环境密切相关 高温环境作业 则又常感受火热之邪为病等 是

5、指一种邪气单独侵袭人体 如寒邪袭表 4 相兼性 六淫之邪既可单独使人致病 又可兼杂致病 风寒感冒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袭人体 湿热泄泻 风寒湿痹 5 转化性 六淫邪气致病过程中 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的病理性质可以发生转化 如寒邪入里可以从阳化热 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10 1 风 1 风的概念 春季主气 但四季皆有风 春季多风病 其它季节亦有风病 风邪外袭 外风病证 2 风邪性质与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 风为百病之长 11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 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阳邪 风邪善动而不居 具有升发 向上 向外的特性 头痛 其性开泄 是指风

6、邪易使腠理疏松而开张 上部 头面 汗出 袭阳位 风性升发 向上向外 常伤及人 阳经 恶风 肌表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 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 行无定处的特征 行痹 风痹 数变 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 风疹块 12 风性主动 风胜则动 动 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 眩晕 震颤 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 角弓反张 感受风邪 致颜面神经麻痹 面部肌肉抽搐 口眼歪斜 破伤风病证之风毒侵入人体 角弓反张 四肢抽搐或挛缩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为六淫病邪中主要致病因素 凡 外感风寒 寒湿燥热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 风热 风湿 风邪亦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古人甚 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 1

7、3 2 寒 1 寒的概念 寒为冬季主气 凡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 气温骤降淋雨涉水 汗出当风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 则常易 感受寒邪 伤寒 寒邪伤于肌表 郁遏卫阳 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外寒 外寒指外感寒邪而言 中寒 寒邪直中脏腑 外寒损伤阳气导致内 寒病 寒病证阳虚内寒之体 内寒 机体阳气不足 机能衰退 容易感受外寒 2 寒邪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14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 故其性属阴 阴盛则寒 阴寒偏盛 阳气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 反被寒邪损伤 阴胜则 阳病 外寒侵袭肌表 卫阳被遏 恶寒 寒邪直中脾胃 脾阳受损 脘腹冷痛 呕吐 腹泻等症 寒性凝滞 凝

8、滞 即凝结 阻滞不通之意 寒邪偏盛 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 结阻滞 不通则痛 寒邪伤人 多见疼痛症状 15 寒性收引 收引 即收缩牵引之意 寒邪袭人 可使气机收敛 腠理 经络 筋脉收缩挛急 寒邪侵袭肌表 毛窍腠理闭塞 卫阳被郁不得宣泄 恶寒发 热 无汗 寒客血脉 则气血凝滞 血脉挛缩 头身疼痛 脉紧 寒客经络关节 经脉拘急收引 肢体屈伸不利 或冷厥不仁 16 3 暑 1 暑的概念 A暑为夏季主气 乃火热之气所化 先夏至日为病温 B暑邪与其他外邪不同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且独见于夏令 后夏至日为病暑 C炎夏季节 气温过高 或烈日之下 长时间露天作业 感受暑热之邪而患病 或工作环境闷热 D暑纯属外邪 无

9、 内暑 之说 2 暑邪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易伤津耗气 暑多夹湿 17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之邪 火热属阳 故暑亦为阳邪 暑邪伤人 致人体阳热亢盛 壮热 汗出 烦渴 脉洪大等阳热症状 暑性升散 易伤津耗气 所谓升散 即上升发散之意 暑为阳邪 阳性升散 腠理开泄而多汗 伤津 汗出过多则伤津 津液亏损不足 口渴喜饮 唇干舌燥 尿赤短 少 耗气 大量汗出 气随津泄 气虚 气短乏力 懒言 气脱 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暑热之邪扰动心神 心烦闷乱 18 暑多夹湿 暑热季节 气候炎热 且常多雨水而潮湿 热蒸湿动 弥漫于空间 暑邪常兼挟湿邪致病 发热烦渴 四肢倦怠困重 胸闷呕

10、恶 大便溏滞不爽 治暑必兼治湿 热病征象 湿阻病征象 19 4 湿 1 湿的概念 长夏主气 长夏时当夏秋之交 阳热始降 水气上腾 潮湿充斥 湿气最盛 湿邪最多 长期阴雨连绵 气候潮湿 或居处潮湿 或水中作业 皆易导致湿邪外感 或淋雨涉水 或汗出后湿衣未换 外湿 为湿邪由外侵犯人体 伤于外湿 湿邪困脾 湿浊内生 湿邪 相互影响 内湿 由脾失健运 水湿不化 脾阳虚损 水湿不化 招致外湿 停聚于内而成 2 湿邪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 易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弥漫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20 湿为阴邪 易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 胸闷脘痞 湿性类水 故为阴邪 呕恶不舒 湿邪为有形之邪 留注

11、于脏腑经络 最易阻遏气机 大便不畅 小便不利 湿为阴寒之邪 阴盛阳病 最伤脾阳 运化失权 腹泻 水肿 脾为阴脏 喜燥而恶湿 尿少或腹水 21 湿性重浊 重 即沉重或重着之意 指湿邪为病 多见重着症状 如肢体困重 如负重物 头重昏沉如裹布帛等症 着痹 湿痹 浊 即秽浊不清 指湿邪为病 面垢眵多 有分泌物和排泄物的秽浊症状 白带多粘稠腥秽气重 大便溏泄不爽 小便浑浊 湿疹浸淫 舌腻苔或垢腻苔 22 湿性粘滞 弥漫 粘 即粘腻 滞 即停滞 阻滞 湿邪粘着凝滞 缠绵 留着 不易速去 湿痹 湿疹 湿温病等 如湿滞胃肠 脘闷 大便后重而不爽 湿积为痰 痰多粘腻 呕恶 胸痞 病程迁延较长 反复发作而难 愈

12、湿滞膀胱 小便淋漓不尽 湿痹 关节酸重疼痛 固定不移 外而肌腠皮毛 弥漫 指水湿之邪为病 病位常弥散而不局限 弥漫三焦无处 不到 内而脏腑组织 23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伤于湿者 下先受之 阴位 指人体的下部 如下肢下窍等 痢疾 湿邪为病 常先起于下部或以下部症状较为明显 淋浊 湿热下 注 带下 脚气病 下肢溃疡 臁疮 下肢浮肿 下肢关节肌肉酸胀疼痛 湿邪 24 5 燥 1 燥的概念 燥为秋季主气 气候不断敛肃 空气中缺 乏水分 以致出现秋凉 劲急 干燥的气候 故凡久 晴不雨 气候干燥 则易发生燥邪为患 温燥 秋季有夏季火热之余气存在 温燥 外燥 由感受外界燥邪而发病 燥病 凉燥 秋季有近冬之

13、寒气存在 凉燥 内燥 由于汗 下太过 或精血内夺 以致肌体阴津亏耗 失于濡养 滋润之病理变化 2 燥邪概念和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25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燥邪具有干燥涩滞的特性 故其致病最易耗伤人体之津液 阴津亏虚 干燥不润之象 如口鼻干燥 口干咽干口渴 舌干少津 皮肤干燥皲 裂 毛发不荣 大便干结 小便短少等症 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 喜清肃濡润 既不耐湿 更不耐燥 湿则饮停 燥则津伤 且肺主呼吸 与大气相通 又外合皮毛 故燥邪伤人 最易损伤肺脏 阴津 肺津为燥邪所伤 失其滋润 则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均受影响 可现干 燥津亏症 鼻干 口干 咽干 皮肤干 小便少 肺和大肠相表里 故

14、肺燥亦能影响及大肠的传导功能 大便干燥不 通 燥与肺相应之说 26 6 火 1 火的概念 火 包括温 热 为阳盛之气所化生 故火热 温热并称 火热旺于夏季 其他季节也可见 以病气言 热多属于外淫 风热 暑热 湿热 火与热同中有异 火则常由内生 心火上炎 肝火亢盛 胃火炽盛 以性质言 温与火热 性质相同 程度有别 温为热之渐 火为热之极 直接感受温热病邪 暑邪即是外来之火 称之为暑热 外来火热之邪 郁遏化火 风寒湿燥等邪侵袭人体 须郁久方能化火 火 由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转化而来 风为阳邪 寒凝滞收引郁遏阳气 湿重热 着阻遏气机 燥性干涩伤津 阴虚则热 热 五气化火 条件 体质因素 阳盛或阴虚阳亢之

15、体皆易从阳化火 从其阳盛或相对阳亢 与邪侵部位有关 邪侵阳明燥土胃与大肠 则易 化火 内生之火热邪气 由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 27 2 火热邪气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热为阳邪 其性燔灼上炎 易扰神明 火易耗气伤津 火易生风动血 火热易致肿疡 28 火热为阳邪 其性燔灼上炎 易扰神明 火热之邪 主炎热躁动 其性升腾炎上 故属于阳邪 阳盛则热 高热 恶热 烦渴 汗出 脉象洪数 心火上炎 口舌生疮 升腾炎上 多发于头面五官 胃火炽盛 齿龈肿痛 肝火上炎 头痛 目赤肿痛 上扰神明 轻则烦躁失眠 重则狂躁妄动 神昏谵语 火易耗气伤津 口渴喜饮 火热之邪 最易迫津外泄 消灼阴液 人体阴津耗伤 热象 咽干舌

16、燥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 阳热亢盛的实火 最能损伤人体正气 正气受损 壮火食气 乏力 倦怠 伤津 气随津脱 29 火易生风动血 高热 神昏谵语 火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 燔灼肝经 劫耗阴液筋脉失养 肝风内动 四肢抽搐 热极生风 目睛上视 出血 颈项强直 吐血 角弓反张 火热之邪 血行加速 灼伤脉络 迫血妄行 衄血 便血 皮肤发斑 妇女月尿血经过 多 崩漏 火热易致肿疡 火热之邪入于血分 可聚于局部 腐蚀 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红 肿 热 痛 30 二 疠气 n1 疠气的基本概念 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 病邪 不同于六淫之气 n2 疠气的致病特点 1 传染性强 易于 流行 2 发病急骤 病情重笃 3 一气一病 症状相似 n3 疫病发生及流行的条件 与气候 环境 饮食卫生 以及社会等因素有关 31 一 七情内伤 1 七情内伤的概念 2 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3 七情致病的特点 32 1 七情内伤的概念 A七情 即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 一般属于 正常的精神活动 不使人致病 B七情内伤 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调节范围 导 致疾病发生 即为致病因素 C七情与六淫区别 七情致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