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总结范文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25435981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团队总结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团队总结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团队总结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团队总结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团队总结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团队总结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团队总结范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团队总结范文 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建筑学年级建筑学08实践地点永嘉县实践时间xx年7月12日至xx年7月18日共7天团队成员陈霞、范剑敏、胡雷雷、黄双双、翁昊天、谢燕萍、周淑雅、周小杰永嘉之行“倾情永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总结直到踏上回杭的列车,我们才恍然间发现,原来,为期七天的古村落之旅已经结束了。 记得当初还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八个人在组长的组织下聚集在一起,也曾为了暑期去哪里实践,去干什么而激烈讨论过,曾在教室里引得同学频频回头、愤然回眸。 最后,还是胡雷雷提出了去他的家乡永嘉,起码可以解决住宿问题,减少经费。 而且,永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它目前仍保存着不少比较完整

2、的古村落,对于我们建筑学的学生来说,学习研究古村落的起源与规划,研究民居的结构,并在学校期间对其进行宣传学习,不仅具有学习意义,而且能为日益严峻的古村落保护征集意见并宣传报导。 古村落伴随着人类原始社会后期进入“文明社会”,走过了约 六、七千年的历程,至今仍然存在着。 但是,在人类社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的同时,满载着人类发展历程文明信息的古村落也在城市化、现代化的浪潮下,面临着“灭顶之灾”。 村落中的标志性历史建筑,如古桥、古巷、古民居等,被大量毁坏。 目前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已经很少了。 即使是生在农村,也很难在周围寻找到当年的白墙黑瓦了,取而代之的是各色鲜亮的建筑材料装饰下的喧嚣。 寻觅古村落

3、,驻足于千年前的石板巷内,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那份历史,那份沧桑,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担忧。 如今的这些历史遗迹究竟该何去何从?在楠溪江流域,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古村落有好几百个,大都保留了明清两代的建筑,甚至还有宋代的住宅。 永嘉古村落,虽然没有皖南民居的精巧,没有晋中大院的奢华,也没有闽西土楼的奇突,但它们把当地山水的清纯灵秀、文人儒雅散淡融为一体,成了和谐、宁静、潇洒、秀美的一幅中国画,独立于世,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尤其难得的是,在江南这片潮湿的土地上,还能保存有这样完整的木质村落群,实为不易。 为此,我们最终决定实践前往永嘉县几个典型的古村落丽水街、芙蓉村、苍坡村、林坑等村落的实地考察。

4、我们的调查研究主要采用实地参与、入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当地村民的日常观念活动,包括传统、习惯、风俗、经验、常识、宗教、信仰以及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等自在的日常思维和客观的社会事实入手,试图把村落最质朴、最实在、最日常的的文化形态和现代文化在当地的存在挖掘出来,以求找到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叉点。 经过查询,我们了解到,楠溪江古村落里有许多外景无法领略到的独特景观 一、寨墙为了避免战难和村落间的械斗,村子在早期就筑了防御性的围墙,也称寨墙。 寨墙用大块蛮石砌筑,2米多高,底厚1.2-1.5米,顶厚0.8米左右。 其功能主要为防御外敌,除此之外还兼有防洪功能。 二街巷古村落中的主要街巷网是方而

5、正的,多为丁字街,少有十字路口。 所有的村落都有一条既宽且直的主街贯穿全村,一般宽为3.5-5.5米,是全村的中心,宗祠、旌表性牌楼、公共活动中心等建筑,大多造在这里。 其余的巷子均与主街垂直,间隔距离约50-60米。 主街的地面多用条石、地砖铺砌,间或用小鹅卵石或薄砖嵌出图案。 巷子用大卵石铺地面。 三沟渠与街巷网配套的是沟渠网。 楠溪江的古村落,都是“活水穿村。 几乎每条街、每条巷子都有沟渠。 沟渠分两种,一种以供水为主;一种以排泄雨水、污水为主。 主要街巷的沟渠有1-2米宽,以供水为主;小巷里的沟渠只有20-30厘米宽,主要用于排水。 供水和排水都靠自流,因而决定了全村的竖向设计,也就是

6、决定了每座房子地坪的标高,所以沟渠网的建设必须先于房屋的建造。 四民居楠溪江古村落的民居朴素而美观,房屋的体形自由,不受程式的束缚,同时高低错落,虚实相映,显得活泼而统一。 房屋的位置,或山麓,或水边,家家门口都有一副天然的画。 所用的建筑材料是未经斧凿的原木和蛮石,随弯就曲,绝少雕琢,使住宅与周围的山川草木天然和谐。 由于巧妙地利用了原木、原石的本色和本形,使房屋显得浑然天成,给人以“清水出芙蓉”的感觉。 在到达温州的第二天,我们早早得便开始了此番征程。 汽车飞速行驶在山路上,沿途的各色景象亦使我们惊叹,不远处的山坳间薄薄的晨雾还未散去,近处的楠溪江支流便已在眼前展开,山水相映间是早起劳作的

7、农人的身影,无声无息,一切都静静的流淌着。 楠溪江沿岸的古村落会否也一样是如此的沉寂呢?我们首先去的是丽水街。 那其实是一条长达300多米的长廊,斑驳的扶手,萧瑟的门面,在显示着她的古朴的同时,还是无法掩饰长久以来的古老与沧桑。 长廊一侧本是各种店面,现在已经成为一户一户的家庭,从敞开的门中望进去,小小的房间,水泥石地,简单的家具,古老的吊灯,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朴素,我们还可以看到小朋友牵着妈妈的手在高高的门槛上玩耍,可见人们在这里的生活安详朴实。 廊子的另一侧沿河的美人靠伴着大红灯笼,传达着那个年代的沧桑与幽情,如果坐在上面望向湖的一侧,则会是是绿树悠悠的美丽风景,让人不禁对这绿树湖水相伴的

8、生活产生无限的向往。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建筑又大多是木结构,历经风霜雨雪,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扭曲变形,最严重的看上去整面墙都倾斜了,可能会有30度的歪斜,甚至,连梁柱都是斜的;而同时建筑表面也有严重的脱落现象,土石墙都直接裸露在外,这些都十分让人担心。 而更令人揪心的是,我们发现有些居民已经擅自修建了房屋,钢筋水泥土抹漆的墙面打破了这古老村落本有的韵味,显得极不和谐。 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如何做到既保证居民的生活安全又保护原有建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是芙蓉村。 芙蓉村的得名是因为村西南3块壁立千仞的悬岩,白中透红,倒映在碧清的楠溪江中,就像含苞欲放的芙蓉花,人称芙蓉峰,地以山名,村

9、也因地而得名。 进村先得进车门,这车门听当地人说既可登楼瞭望敌情,又是观赏美景的场所。 车门内,左边有个土台,每逢喜庆大事,比如迎贵宾,或是村中有人考中状元,或是官员回乡,就在这儿有乐队吹奏表示欢迎。 这里也是全村集会的中心。 右边是陈氏大宗祠,值得陈家骄傲的是历代出了18位京官;祠堂大厅有石砌神龛,悬挂了他们的画相。 宗祠内有戏台,我们到那儿的时候正好有人在拍古装戏曲,围了不少居民,想必这也为当地居民增添了不少生活乐趣。 走在芙蓉村,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朴实无华。 道路墙体自成一体,鹅软石或青石板铺成的小道,以及清一色的粉墙黛瓦的民宅,还有以蛮石围成独立开放式的小院,竹木花草繁茂的花圃,无不展

10、现了芙蓉村内的亲切。 溪流缓缓地游走四周,鸡鸭成群的自由奔走,小村的生活充满闲情。 但是与此同时,小巷上有随处可见的垃圾,有动物的粪便,有时甚至让人不知道该怎么走,感觉溪水也不是那么的清澈了,顿时觉得小村的环境卫生亟待改进与保持。 再就有些建筑同样存在着老化的问题,地下的石头部分基本上还算牢固,但是上方的木头结构,却无法承受百年的风吹雨淋,致使有些已经坍塌下来了。 而且,很多的建筑如今已经荒废掉了,原本的主人都谋筹新居去了,陈旧的老房子,已无人搭理,任其风吹日晒。 还有,与丽水街一样,有些居民的古建筑保护意识不强,任意修建房屋,比如在自家门口厚厚的现浇一层水泥地,修改钢筋混凝土强等等,这些都极

11、大地破坏了古村原本的风貌,必须尽快有个解决的办法。 另外,我们还考察了苍坡村。 相较于芙蓉村的“七星八斗”的布局,苍坡村是以“文房四宝”来进行布局的针对村右的笔架山,铺砖石长街为“笔”,凿米长的条石为“墨”,辟东西两方池为“砚”,垒卵石成方形的村墙,使村庄象征一张展开的“纸”。 我们一进门就看到的大池子就是其中的“砚”。 苍坡村中的寨墙多用古朴浑厚的山石垒砌,高高的石墙,传达着历史的沧桑与经久不衰,一种浓浓的乡情。 苍坡人似乎特别热爱绿树,沿途随处可见古树名木,我们见到一株古柏,一问竟然有800岁了,可见苍坡人在保护古树方面的意识还是比较强的,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在各个村落的行走中,让我们印象

12、最深刻的是林坑。 曾听说林坑因村古、水美、山秀,被誉为“淹没深山中的璞玉”,到那儿发现确实名副其实。 林坑在流域上属温州楠溪江上游,和楠溪江中下游的芙蓉、苍坡这些古村落相比,它没有亭台楼阁,也没有深宅大院,更没有文物古迹,纯粹是一座座朴素自然,洒脱不拘的农家院舍。 它没有显赫身世的大族,少了点儒雅的书卷气,地方相对也有些偏远,所以与楠溪江中下游古村明显的耕读文化不同,几个世纪以来,那里的村民过的是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它诠释的是一种纯粹的农耕文化。 我们去的那天真好下雨,绵绵细雨下的林坑,别有一番情趣,苍翠的青山,满目的竹林,错落的梯田,依山修建的浙南山区特有风格的民居建筑,坐在廊桥里闲谈的老

13、人这一切构造了如诗如画的林坑古村落。 几个世纪来,它历经风霜但古村风韵犹存,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它地处大山深处与外界信息交流闭塞造成的。 林坑似乎是保护得最好的古村落,虽然大多古建筑都经过翻修,但基本还保持着原来建筑的风味。 同时,林坑不像芙蓉村那样垃圾随处可见,其环境卫生还是可以的。 然,就在我们觉得不错的时候,我们同样发现了不和谐的地方。 正因林坑是对外开放的,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到来,村民也多以饮食住宿营业,少数村民则不顾三令五申让洋房“安营扎寨”,这座桃花源,她的古朴、自然、和谐的韵味正在被一处处的粗劣的砖瓦房所侵蚀,她的野趣天成的特色正在被粗暴地抹杀,我们何其心痛!古村落在我国文化遗产

14、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随着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对古村落保护既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破坏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只需要几天时间,而一旦破坏永远不会再现,会导致我国文化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加强古村落保护已迫在眉睫。 那么,古村落被破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经过小组讨论,以及对当地政府的拜访,我们初步得出了以下几点第一,自然性破坏长期以来,古建筑大多数未被视为文物保护单位,因此领导及群众对其缺乏保护意识,任其自生自灭,生存状况堪忧。 古镇古村的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居民居住混杂,电路陈旧,厨房不规范,导致火灾隐患严重,在此次考察中,我们发现古老

15、的木质结构房子并没有完整的防火设施。 此外,雷击、水灾、虫蚁灾害等都在侵蚀着这些历史文物。 许多古屋也因年久失修,自然毁损严重,有的已经坍塌或即将坍塌,延续古村落历史文脉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如丽水街是一条狭长的长廊,整个的长廊有将近300米,左侧是一些民居,不过很多都已经扭曲变形,最严重的房子我们看着有大概30度的倾角,门都是倾斜的,看起来就像危房,有的因长久的风吹雨打,表皮都已经脱落,直接能看到其内部的材质,显得异常破旧。 第二,建设性破坏建设性破坏主要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历史村镇及其地面文物,在“破坏性建设”中遭到“建设性破坏”。 特别是近十年以来,乡村正经历着空前迅速而彻底的改造,如果不加合理开发保护,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使一座古老的村落完全消失,虽然在已经开发的古村落中,政府并不允许随意建造新房,可事实上,我们在考察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