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地理试卷分析与2012年新课改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396030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地理试卷分析与2012年新课改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地理试卷分析与2012年新课改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地理试卷分析与2012年新课改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地理试卷分析与2012年新课改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地理试卷分析与2012年新课改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地理试卷分析与2012年新课改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地理试卷分析与2012年新课改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锻炼思维,培养能力,夯实基础,本末兼顾2011年高考天津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与2012届高三考前复习指导建议李得龙2011年天津高考已经结束,文综地理试题也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作为本市新课改高考的第三年,这份试题在前两年的积淀下,进一步体现了新课改的命题方向,在题目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上升到了更为深入的层次,向我们展现了天津市近两年来新课改命题的研究成果,命题严谨规范,形式活泼,考察重点把握准确,指向性强,难度合理,层级划分恰当,地区特色更加突出,既是一份反映了新课改的“新”题,也是一份考出了水平和特色的“好”题,在本文中,笔者将对本份试题特色与部分考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浅谈其对2012年高考复习的指

2、导作用。一、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地理卷试题特点(1) 试题贴近生活,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题目编排富于新意,不落俗套本份试题题目多贴近日常生活,大量身边事的考察,加强了考生对试题的认知程度,如第1题选取谷歌地图的图片,第2题的“关灯一小时”等,部分题目则是隐性考察时事热点,如第8-9两题与舟曲泥石流有关,而最后一道大题所选取的墨西哥湾沿岸,埃及也都在本年度有时事热点出现。此外,在题目编排上也凸显新意,模式化题目越来越少,符合考生的认知体会,有利于考生逐级深入进行思索的导入型题目日渐增多,如第4、5题采用一模拟场景,直接从地理理论入手,需要考生运用眼前的诸多地理信息进行探究式的思考,这种

3、命题方式,无疑较单刀直入的你问我答更加切合新课改的标准。(2) 题目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考查方式全面,题目难度区分性强,试卷特色日趋鲜明2011年是天津市第三年新课改高考,在经过了两年了积淀之后,题目的稳定性有了很大提高,考查范围也较为全面,多为考纲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如选择题中并不意外的出现了气候气象类一道题(11题),等高线图一道题等,再如在12、13两题中,12题第一问考察交通类(水运),第二问考察人口类,第四五两问考察第三产业(旅游),13题的第二问考察第一产业,第四问考察城市问题等,这基本上囊括了人文地理的主要考点,且考查方式活泼多样,题目难度分层较为合理,大问题与小细节均有所考察,偏

4、难怪题目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区分度的,真正可以考察出学生基本功和学习能力的考题,可谓“稳中有新,稳中有变”。(3) 进一步考察学生地理思维体系,考察考生探究能力,检验建立和主动分析问题、思维迁移的能力“能力立意”是新课改高考的重要原则,在本次考题中,一道题目有多个思维跨度的现象并不少见,是否具备多维思维成为了考生解题的重要关键,在考试中,着重考查考生能否在未知的问题面前,准确把握题眼,进行思维迁移和知识整合,并组织答案。只有学会“举一反三”,做到心中有“货”,才能够有的放矢,用一个知识点或某个“模板”去解题已经越来越困难,多方位、全角度地观察并解决问题已经成为高考的制胜关键,看到一道题目

5、,连的问是什么都不能准确定位,题眼都找不到的话,再多的知识再好的“套路”,也只剩下了“一声叹息”。(4) 对图表信息的考查力度继续增加,材料题的考查力度明显加强本次考题基本做到了题题有图可依,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对于图表信息的把握能力,有些题目直接就是以考察考生读图能力为目的,如选择第10题,只要认真读图,即使地理知识稍有欠缺,也是不难答对的。图6的四幅天气图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0-11题。10. 按照此次寒潮天气发生的过程,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序应为CA a c b d B. b - c d a C. c b d a D. d a c b(五)交叉类、综合类

6、问题增多,对可持续类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增强在本次考试中,可持续发展类问题被大量引入,考察单一知识点的问题减少,综合类问题增多,对考生的综合知识体系考察程度加强。如考题中6、7两题的区域综合整治问题,需要考生在对地区自然特征有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判断等,而通篇试题也基本都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着对地理环境的关怀。(六)对地理原理性知识考察增强在试题中,继续加强对教材知识的考查,教材是命题的根本来源,对地理问题的原理性知识考察加深,这既是考察学生的基本功,也是考察学生在过去的复习中,能否把握住知识主干,防止出现“舍本逐末”的情况。二、对后期高考复习的几点建议(1) 加强对知识体系化的复习

7、,融会贯通,提高答题规范性,有理有据天津卷的考题一贯重视对知识体系的考察,所谓的知识体系,就是指对某一类问题的分析方法,而非某个单独的知识点,“学以致用”、“能力立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能够在复习之中“跳出来”,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提炼,用自己的知识体系解决没有见过的问题,即我们所常说的“思维迁移”的能力。以区域地理为例,实际上区域地理在高考之中无处不在,但有没有一个地方是单纯考察区域知识的,原因就是区域地理往往扮演着题目背景的作用,只是一个舞台,在场面唱戏的,还是理论知识,而且在考场上,考生经常会发现,考题中所考察问题的在日常复习当中可能并没有见过,比如第12题的第(1)问(1)甲省很

8、多河流不利于发展河运。请你结合图中信息说明两条自然原因。(6分)河南省的水运问题在平时复习中很少提及,但是实际上这道题目的题眼为“河运”,河运这个问题是经常复习到的,属地理大类中人文地理的交通水运类,并可迅速联系到教材中两个知识点即长江黄金河道(区域地理)和田纳西河综合治理(必修3)的相关知识点。思维体系牢固的同学,会很自然的运用在日常分析水运的自然条件时总结出的水文(量位冰沙能)和水系(是否能组成水运网)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再结合图表信息和相关知识,一个个的“填空”,可得出以下结论:水文特征:水量不大、汛期变化大(丰水期掌不住舵,枯水期容易搁浅),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大,西高东低,落差较大,水

9、能较大(流速快)水系特征:河流多平行状水系,相互不连通,不能组成水运网,通达性不佳。至此,此题解答结束。再举一例,第13题第(1)问(1)(图略)Y市(亚历山大,笔者注)所在地每年一月盛行_风,该盛行风对当地气候的形成有何影响?(8分)实际上本题的核心在于气候,但是气候的范围很大,它其中包括有什么呢,如果是心中有体系的同学会马上想到,气候的核心就是温度和降水,这就可以很自然的从对这两个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角度的影响来解答题目。该题答案为西;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形成了丰富的降水;(降水)气流源自海洋,使当地增温。(气温)可见,实际上所谓的“没有见过的问题”,无非是新瓶装旧酒罢了,但是酒从何来,怎

10、么就能够看出来里面装的是什么酒,还是以区域地理为例,实际上如果我们在复习中能够把区域地理看成一个大的“例题集”,那么相信几十个区域带下来,几十个类似的问题学下来,那么,某一类的问题如何解答,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也只有将知识体系化,由点连线,由线铺面,融会贯通,最后用自己的一个体系去面对“n个”问题,各个击破,才能够无论遇见什么样的问题,都能够撕开他们的“马甲”,找到问题的核心,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笔者建议,在考前复习中,不妨把区域地理和必修地理结合一起,如分析地区气候时,要和气候因子联系起来,分析地区产业结构时,可以联想到区位因子,这样反复锻炼,可以在提高复习效率的同时,真正避免理论和实例

11、“两张皮”现象的发生,帮助学生“两条腿走路”,走得快,走得稳。此外,在答题过程中,还应提高答题规范性,要能够将答案组织得富于条理,且在答题过程中,也应多使用地理术语,(2) 锻炼审题能力,对题目题眼找得到,抓得准,想得快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很多同学知识不错,可就是一到考场上就犯蒙,考后一问,原来是连题目到底问的什么都不明白,考场上一肚子只是用不出来,真是干着急。其实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近两年的考题逐步取消了偏难怪,而代之以套用“马甲”来混淆题目设问点,虽然考点还是一样,但是由于题目设问方式不一样,就导致有些同学考场上犯了难。以第2题为例:为了引起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

12、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地球一小时”行动,常以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当地时间20:30-21:30熄灯一小时。1. 若将此行动在一年中再增加一次,仍使世界各国都能参与,建议行动日期应选在 CA. 2月的第一个星期六 B. 7月的第二个星期六C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D. 12月的第四个星期六本题命题方向为每年的重要考点地球运动,但是和前几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地球运动题目为纯文字问题,而且通题没有见到什么和地球运动有关的“术语”,如太阳高度角之类,这就让很多考生想不明白,看不出题目究竟要问什么,“使世界各国都能参与”的题中之意搞不明白,其实如果能够追本溯源,看一看题干,静下心想一想,究竟在地球运动中有哪

13、些知识用到了“3月”,就会很自然的想到春分日,进一步联想到“昼夜平分”,再结合题目,就会明白,所谓的“都能参与”,就是在那个时间段全球都是黑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二分日,既然春分日题干里已经有了,那么只要在选项中再找到秋分日即可,因此答案选择C。再比如上文的那道“水运”题,实际上若不能够找到这一题眼,看出题中之意,那么多么深厚的学习工地,恐怕在考试中也是无用武之地,而要实现审题能力的加强,就要求我们在平常复习中,对于练习题和测验题,不要得过且过,而要认真对待每一道题,做过之后,看一看究竟这个题目的设问和答案有何关系,是如何从问题中看出答案的大方向的,要主动锻炼自己的审题能力,这样才能在

14、考场上快人一步,准确的把握住题目的题眼。(3) 加强图表材料题目的练习,培养对图表信息材料的敏感度地理考试离不开图表,2011年天津地理卷的图表材料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层次,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能够看得懂图表,会看图表,在考试中无疑能够占得先机,以两道题为例:第12题的第(5)问:图8所示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受到游客好评。请据图简述其原因。2011年的天津卷可以说将天津试题一贯“特色”小中见大,小图例大春秋提到了很高的层次,本题就是一例,该题固然为选修旅游地理中的知识点提炼而成,但是由于这部分知识很多教师是从旅游三要素角度讲的,对服务设施部分并未太在意,所以很多同学对此印象并不深,但是其实本

15、题的出发点并非死记硬背,而是重在考查考生对图表信息的提炼能力。很多同学在解答时,都能够看到沿交通线分布、沿景区分布这些特征,但是很少有同学会注意到,服务设施的图例过分的精细了,在答题中,如果不是题目需要的话,是不会做如此精细的图例的,服务设施齐全这一点,如果在平时做题时能够培养好的答题习惯,看看图例再做,是完全可以关注到的。再举一个例子,第五题: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图2提供的信息开展探究学习。结合图文材料,回答4-5题。5 学生对图2所示牧区分布的影响因素提出四组假设。据图探究,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DA. 气候、交通 B. 土壤、市场 C. 水源、技术 D. 地形、人口该题很多同学都会感到疑惑,实

16、际上题干已经明确写出“据图研究”,说明其因素必能从图中寻找出来,只要认真读一遍图例,那么就会发现,所谓的交通、土壤和技术是完全无法推测出来的,而地形可以通过水系判断,东部河流多短促,故地势较崎岖,西北部则较平缓,说明地势起伏相对较小,人口则可以通过城镇判断,城镇多的地方往往是牧区,故只有D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可见,对于图像,包括图例的把握在复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过了这一关,临场发挥才能够上一个台阶。(4) 多做精题、好题,在题目中求经验,在题目中找教训,打有准备之仗在高三考前复习中,很多同学都会自觉不自觉的陷入到题海战术之中,但是实际上,好的题目可以以一抵百,而有些题目不过是在做无用功罢了,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