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多形性腺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lb2****090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2.95MB
约40页
文档ID:125357260
多形性腺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_第1页
1/40

多形性腺瘤影像诊 断及鉴别诊断 多形性腺瘤 涎腺肿瘤在头颈部肿瘤中占3 5 其中腮腺肿 瘤占大多数 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占80 90 多形性腺瘤占3 4以上 多形性腺瘤 pleomorphic adenoma 肿瘤生 长缓慢 常无自觉症状 病史较长 部位 最常见于腮腺区 其次颌下腺 舌下腺 极少见 发生于小唾液腺者 以腭部最常见 年龄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以30 50岁多见 女性多于男性 不同性别多形性腺瘤发病数量 个 圆形或椭圆形 大部分边缘规则 部分呈 浅分叶状 大部分边缘光滑 部分边 缘欠清 大部分密度不均匀 部分 密度均匀 病变囊变坏死常见 病变钙化少见 病变轻中度强化为主 部 分明显强化 表现多样性表现多样性表现多样性表现多样性 多形性腺瘤又名混合瘤 成分多样 来源 于肌上皮与腺上皮组织 内含粘夜 软骨 成分 钙化成分少见 大多数病变单发 少数病变多发 病变影像表现多样性与病理相关 肌上皮为主型 间质粘液变 囊变 粘液软骨样基质及 肌上皮成分为主 多结节生长型 多结节生长型 向包膜外生长 伴梗死灶 恶性多形性腺瘤 恶性多形性腺瘤 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 MPA 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常见 占12 多形性腺瘤恶变率3 4 好发于中老年 60 69岁 好发于腮腺 其次为腭部 颌下腺 发生 于颊部 唇部 磨牙后区 舌下腺及颌骨 者少见 2005年WHO新分类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 癌肉瘤 转移性多形性腺瘤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 既有良性多形性腺瘤 成分 又有上皮性恶性肿瘤成分 癌肉瘤 由癌和肉瘤成分混合构成 转移性多形性腺瘤 组织学形态上良性 却发生局部或远处转移 MPA与PA影像鉴别 MPA钙化出现率更高 62 5 vs 5 3 更容易出现粗钙化和混合钙化 MPA形态不规则 边缘不清晰 无包膜 本例术中见与咬肌粘连明显 病理无侵犯 男 77岁 左下颌肿块术后复 发反复20余年 再次复发 鉴别诊断 1 咽旁间隙神经鞘瘤 2 腺淋巴瘤 3 基底细胞腺瘤 4 肌上皮瘤 5 上皮性恶性肿瘤 咽旁间隙解剖 parapharyngeal space PPS l 舌骨上颈筋膜间隙之一 l 是位于咽肌环与咀嚼肌群和腮腺 之间由深筋膜围成的脂肪间隙 大致呈倒置的锥形 l 内容物 脂肪 颈外动脉分支 咽静脉丛 异位的涎腺组织 咽旁间隙解剖 parapharyngeal space PPS 边界 上 颅底 下 舌骨 外 咀嚼肌间隙 内 咽粘膜间隙 后内 椎前肌肉及筋膜 后外 腮腺深叶 二腹肌后 腹 咽旁间隙常见肿瘤 由茎突及其附着肌肉 韧带 筋膜组成的隔膜将咽旁间隙 分为茎突前 后两个间隙 茎突前间隙 多见腺瘤 尤其是多形性腺瘤 神经源性肿 瘤较少见 血管瘤 鳃裂囊肿 脂肪瘤等一般也发生在茎 突前间隙 茎突后间隙 主要来自颈动脉鞘 其中以神经鞘瘤最常见 其次为副神经节瘤 如何鉴别来源咽旁间隙与腮腺深叶肿瘤 颈部结构四大移位征象 1 二腹肌后腹移位征 l病灶位于二腹肌后腹浅面 二腹肌后腹内移 腮腺深部涎 腺肿瘤 l病灶位于二腹肌后腹深面 二腹肌后腹外移 咽旁间隙神 经源性肿瘤 2 茎突移位征 l茎突内移 茎突下颌管撑宽 腮腺深部涎腺肿瘤 l茎突外移 茎突下颌管缩窄 咽旁间隙神经源性肿瘤 3 颈鞘血管移位征 l颈鞘血管原位不动 病灶位于颈鞘前外 腮腺深部涎腺 肿瘤 l颈鞘血管前移 内或外 颈鞘或后方来源肿块 神经 源性肿瘤 4 咽旁脂肪垫移位征 l脂肪垫前内移 弧形向后外 腮腺深部涎腺肿瘤 l脂肪垫前移 咽旁间隙神经源性肿瘤 颈鞘血管移位征 神经鞘瘤常起源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位于颈内外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 肿瘤常使动静脉分离 颈动脉前内移 交感神经位于颈内 外动脉和颈内静脉内 后侧 肿瘤常使动静脉前 前外移 一 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 增强期显示右颈内动脉受压后移 平扫期提示病变位于茎突前间隙 咽旁间隙神经鞘瘤 增强窗显示颈动脉前移 与颈内静脉分离 平扫窗提示病变位于茎突后 间隙 二 腺淋巴瘤 1 老年男性 吸烟 2 男女比例悬殊 男 女 3 平扫CT值高于多形性腺瘤 4 多期扫描 造影剂注射30s 腺淋巴瘤强化 值达到峰值 120s 5min持续下降 多形性腺瘤30s 120s 5min持续强化 5 易多发及双侧发病 常见于浅叶后下极 6 血管贴边征 有文献认为腺淋巴瘤不是真 性肿瘤 是一种反应增生性疾病 因为病灶血 供丰富并与血管关系密切 三 基底细胞腺瘤 1 病变较小 小于30mm 2 女性多发 3 病变血管丰富 增强后明显强化 4 腮腺浅叶近表面病变实性成分为主 腮 腺浅叶深部或深叶的病变容易囊变 四 肌上皮瘤 肌上皮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涎腺上皮性肿 瘤 由肌上皮及其衍生细胞组成 好发于腮腺和腭部 好发于青壮年 发病年龄高峰44岁 女性患者更多 腮腺浅叶多见 以腮腺浅叶上极前部咬肌 旁居多 病理上腺管样组织比例小于总面积的5 10 且没有成片的软骨和粘液样组织 反之 则为多形性腺瘤 密度均匀 不均匀 多数伴囊变 少数伴钙 化 早期明显结节状强化 呈向中心性强化 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者易侵犯包膜 并向外 生长或包膜不完整 边缘不规则 甚至形 成细小棘状突起 五 上皮样恶性肿瘤 来源于腺体或小涎腺导管的上皮细胞 较 少见 黏液表皮样癌最常见 好发部位 腮腺及空腔内的小腺体 好发于老年 女性多见 形态不规则 密度不均 易出血 囊变 呈浸润性生长 边缘不清 不均匀强化 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