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高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练习.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354657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淀区高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海淀区高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海淀区高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海淀区高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海淀区高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练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淀区高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淀区高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练习.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语文2015.5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完成1-7题。 1.从下列选项中,分别为“材料一”、“材料二”选择恰当的标题。(2分) A.历史问题没有恣意行事的空间 B.彻底反省侵略历史才有光明未来 2.“材料一”是围绕什么核心话题展开评论的?请概括作答。(4分) 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战后日本政治又一次走到十字路口。作者为日本指明了怎样的方向?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作答。(4分) 4.“材料一”第四段中说:“日本国内始终存在不肯承认侵略战争责任的政治势力”,请按时间顺序举出

2、“材料一”、“材料二”中形象化概括的事实。(6分) 5.“材料二”中引用了1943年至2008年间(战争期间和战争结束后)“一系列拥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内容,作者的目的是什么?(4分) 6.我国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请为阅兵式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简明得体,字数在8到20之间。(2分) 7.“编者按”是编辑人员对报刊刊载文章的编辑。“编者按”可以交待作品背景,强调作品要点,表明编者的意见和态度等。请给“材料一”或“材料二”写一个“编者按”,80字左右。(4分) 【材料一】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样一个反思历史的

3、关键年份,亚洲曾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深重苦难的国家发出了共同的正义之声,纷纷要求日本在历史认知方面秉持负责任的态度。早在今年年初,美国驻韩国大使、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也都对外公开表示,希望安倍政府能够继承“村山谈话”。 对于探寻应当如何认识当年那场战争的性质,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面向未来,思考村山富市20年前的谈话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战后,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和进行殖民地统治的责任进行追究,是东亚地区国际政治的重要课题。与此同时,战后日本社会围绕历史问题的种种争论,也深深影响了东亚乃至国际政治。日本普通民众通过战后审判了解到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日本军人在亚洲战场上的暴虐行为,对军国主义进行了谴责,对

4、“战争责任”进行了追究与思考,确立了走和平道路的方向。 然而,日本国内始终存在不肯承认侵略战争责任的政治势力。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取得战后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要求进行“战后政治总决算”的保守思潮抬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日本政治人物为历史翻案的倾向更加严重。上百位议员组成“历史研讨委员会”,对1993年当选的细川护熙首相关于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的发言进行攻击和责难;以总结历史的名义,从原因、过程、结果等诸多方面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翻案;阻止日本国会在1995年通过反省侵略战争责任的“不战决议”;呼吁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以“从军妇”等问题为代表的日本战争犯罪。凡此种种表明,战

5、后50周年之际,日本社会出现了阻挠反省侵略战争的强大逆流。 究竟是将历史的包袱一直背下去,还是真诚反思历史、担负起道义的重任?这是决定日本将向何处去的严肃问题。1994年当选的村山富市首相顶住逆流,在1995年8月15日发表谈话: “在过去不太遥远的一个时期内,错误的国策使日本走上了战争道路,日本国民陷入了存亡的危机。由于进行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和痛苦。为避免将来重犯这样的错误,我毫不怀疑地面对这一历史事实,并再次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的歉意。” 这是战后日本政治走到十字路口时发表的一份关键谈话。它高度概括了战后觉悟了的日本民众的声音,对发动侵略战争和实行殖

6、民统治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的歉意”,与那些回避战争责任、目光短浅的日本政治人物给东亚世界带来的不稳定形成了明显对照。 历史的经验是清晰的。“村山谈话”不仅没有降低日本的国际威望,反而拉近了日本与东亚各国的距离,特别是取得了中国、韩国等曾遭受日本侵略的邻国民众的信任,改善了因一些日本政治人物不负责任的言行而被破坏了的双边关系,为维护东亚和平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彻底反思过去、开怀拥抱未来,需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亮明态度,也需要以实际行动呵护信任、培育友谊。 村山首相在其任期内推动了“中日和平友好交流计划”,建立了中日两国学者共同研究战争历史的项目,并且设立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向海内外公开了日本

7、政府有关机构保管的与战争历史有关的资料。一系列举措从政府的战争责任认识层面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向国际社会清楚地表明了反省战争责任的正确态度,在取得世界各国信任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 村山首相之后的历届日本首相虽然属于不同政党,但在历史问题上,都表示遵守“村山谈话”的原则。一些日本政治家虽然也曾发表过关于历史问题的谈话,但或因其认识水平未超过“村山谈话”,或因其言行并不一致,都没有产生重要影响。 “村山谈话”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清晰地表明,对于日本领导人来说,痛彻反省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承担起理应承担的责任,是引领自己的国家同不光彩的历史彻底决裂所必须做的事情。唯有这样,日本才能给亚洲人民

8、和整个国际社会一个令人放心的交代。日本提升其国际形象的正确做法,是郑重表明对待侵略历史的反省态度。这一态度也是改善同亚洲邻国关系,维护东亚稳定的关键。没有这种对历史、对地区与世界和平稳定负责任的态度,日本就不可能真正卸下历史包袱、走向光明未来。 (取材于人民日报2015.3.23) 【材料二】 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早已载入史册。 这场战争是由哪些国家在何种邪恶思想驱使下发动的?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如何凝聚起正义的力量,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人类尊严?无论是历史教训还是历史功绩,理应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记忆。战争期间和战争结束后签署的一系列拥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对战

9、争罪责的审判。战后70年来不断深化的历史研究成果,都为这种共同记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至今日,个别国家的某些人明目张胆发起挑衅,企图在所谓的“历史战”中将水搅浑,借以卸下包袱,推卸责任。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也是一个需要警惕的信号。 历史不容颠覆,世间自有公理。我们一方面要有足够的定力和自信,同时也必须对歪曲篡改历史、挑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行径的毒害作用有清醒的认识。 日本读卖新闻新近一项调查显示,对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只有5%的受访者“很清楚”,44%的受访者“知道一些”,49%的受访者“不知道”或“完全不知道”。这项调查同时显示,学校教育和教科书是受

10、访者了解战争真相的主要途径。 历史不是随意涂抹的画布,国际公理和国际正义包含刚性约束。某些跃跃欲试在历史问题上动手脚、做文章的日本人需要搞清楚,战胜国做出战后安排时,明白无误确认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责,日本也无条件予以承认。 1943年12月1日公布的中、美、英开罗宣言写道:“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 1945年7月26日发表的美、英、中三国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苏联随后加入)不仅强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时还写道:“欺骗及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权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盖吾人坚持非得负责之穷兵黩武主义驱除世界,则和平安全及正义之新秩

11、序势不可能。”“吾人无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灭其国家,但对于战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虏在内,将赴以法律之裁判” 1845年8月15日发表的日本终战诏书和1945年9月2日签署的日本向同盟国家投降的降书均明确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 日本承认侵略历史、反省战争罪责,也是日本同亚洲邻国发展正常关系的必要前提。 1972年9月29日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写道:“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1978年8月12日签订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确认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是“两国间和平友好关系的基础。联合声明所表明的各项原则应予严格遵守。” 1998年11月26日发表的中

12、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写道:“正视过去以及正确认识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基础,日方表示,遵守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和1995年8月15日内阁总理大臣的谈话,痛感由于过去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损害的责任,对此表示深刻反省。” 2008年5月7日签署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写道:“双方决心正视历史、面向未来,不断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新局面。” 无论是从国际关系体系还是双边关系角度看,承认侵略历史、反省战争罪责是日本必须做的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如果日本领导人有关谈话否认侵略历史,将是对国际秩序的破

13、坏,将严重损害中日关系,对日本发展及其国际环境也将产生负面影响。 历史认知问题不容倒退,日本若在历史问题上恣意行事、逞一时之快,最终吞下苦果的还将是日本自己。 (取材于人民日报2015.1.25)二、本大题共10小题,共4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 序技赠写真李山人(明)吴承恩通州李子北游于淮阴,馆于蒋氏。李子素善貌人,其留于淮也,缙绅国人咸求之貌。其貌人也,十尝得十。或者问曰:“子之于技也,习矣乎?子而貌人,十尝得十,何也?” 李子嘻曰:“余非技人也,而游于技;余非习于技也,而与技偶。始余挟策读书,出游于都邑,鲜然与人群,见夫老少者异状,肥瘠者异质,黔皙者异色,长短者异形,妍丑者

14、异姿。余嗒然而神怡,春然而心融,少焉触然而警中。是故余志其形体,余志其耳目口鼻,余志其须眉,余志其颔颐,余志其权,余志其辅既而和墨配色,濡笔焉而加之素,恍然若觌人焉。故余貌之人也,十而失五六者鲜矣。久之,余益与人习也,于是舍其格,遗其形,求之于俯仰,求之于瞻眺,求之于笑貌,求之于态,求之于情,吾心或若戚然其有谋,犂其有酬,于是和墨配色,濡笔焉而加之素,若与斯人笑语謦欬焉。故余之貌人也,十而失三四者鲜矣。今余貌人多矣,余不能为心矣,余忘余技矣。有求余貌者,余不知其貌若是耶?态若是耶?但余隐几而坐,忽焉若觌于斯人于素,又忽焉若见斯人矜色而待余,又忽焉若见紫气于斯人眉宇之间,于是余急起而图之,又不知

15、孰使余起耶?孰使余图之耶?孰使余不肖耶?故余之貌人也,不知十而得一耶?十而失其九耶?十而得十耶?十而不失其一耶?余又安知技!” 于是淮南吴生闻之叹曰:“善哉。技可以语学矣!彼君子始而张弓,既而云行水止,而天游焉天下乎,畴靳哉?熙熙神应之矣是谓凝化。” 【注】辅:颊骨 觌(d):见 犂(l):明确 謦欬(qng ki):言笑畴靳:意指“收放”。庖丁解牛(战国)庄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 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 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能突出李子画技高超的一项是(3分)A.李子素善貌人 B.缙绅国人咸求之貌C.余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