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育种学知识点

上传人:共*** 文档编号:125351416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树育种学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茶树育种学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茶树育种学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茶树育种学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茶树育种学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茶树育种学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树育种学知识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种质资源一、茶树染色体以x=15为基数,染色体在体细胞中为30条,性细胞中为15条。二、核型分析:一个物种细胞核内染色体的数目及各个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不同物种的染色体都有各自特定的形态特征,包括染色体总数、染色体组数、每条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着丝粒的位置、随体的大小及有无,而且这种形态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核型分析的染色体: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此时染色体收缩适度,构造最典型。 三、茶树的变异1营养器官的变异树型:分乔木、小乔木、灌木三种,树型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环境对其影响不大,是相对稳定的性状,可作为茶树品种分类的依据之一。 树姿:分开张、半开展和直立三种,是比较稳定的性状,可

2、作为茶树品种分类的依据之一芽茸毛:分少、中、多,是比较稳定的性状,可作为茶树品种分类的依据之一叶形: 叶形根据叶长与叶宽之比分为披针形、长椭圆形、椭圆形、近圆形,不但受遗传因素控制,个体发育和环境对其也有很大影响。叶片大小: 叶长、叶宽或叶面积来表示。品种间叶片大小差异显著,由南到北,叶片逐渐变小。叶色:有黄绿、绿、浓绿、紫绿等之分,品种间差异显著2生殖器官变异花: 花冠(大、中和小花);萼片数(47);花瓣数(516);雄蕊数(70320);花色(乳白、淡黄、白带微绿和粉红);柱头数(27、个别不分裂);柱头分裂部位(上、中和基部);子房(有毛和无毛)等。 茶花由(花托)、(花萼)、(花冠)

3、、(雄蕊)、(雌蕊)五部分组成。 茶花雄蕊花药具有(4)个孢子囊,内含无数(花粉粒)。 茶花雌蕊位于雄蕊中央,分(子房)、(花柱)、(柱头)三部分。果形:形状随果实内种子数目而异。球形1,肾形2,三角形3,四方形4,梅花形5。 果室数:以3室为多。种子形状:可分球形、半球形、肾形、锥形和不规则形。花粉:花粉粒的表面分为外壁和内壁2层。花粉表面纹饰基本上属于网状或拟网状,网由网脊和网眼构成,不同品种其网脊的粗细和高低以及网孔的形状和大小不同,是有价值的分类依据。3物候期变异品种间变异范围大。不同品种对有效积温或活动积温的要求差异很大。4.生理、生化等特性的变异多酚、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四、茶

4、树进化主要表现:由乔木型演化为小乔木、灌木型,叶片由大叶演化为中、小叶,花冠由大到小,酚氨比由大到小等。五、茶树的拉丁学名Camellia sinensis(L.)O. Kuntze。六、虞富莲:我国绝大多数栽培品种可以归属于茶种及普洱茶变种和白毛茶变种,特征如下:(1)茶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灌木或小乔木,主要分布在长江南北各产茶省及闽、粤乌龙茶产区。(2)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Masters) Kitamara:乔木或小乔木,主要分布在华南、西南大叶红茶生产区。(3) 白毛茶(Camellia s

5、inensis var. pubilimba Chang): 小乔木或乔木,主要分布在广西及云南的东南部七、1种质(Germplasm):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或体细胞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 2 种质库:又称基因库,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全部遗传物质,由许多个体的不同基因所组成。 3种质资源 (Germplasm resources):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包括品种、类型、野生种及近缘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官、花粉甚至单个细胞。 4茶树种质资源的类别根据来源划分(1)本地种质资源(2)外地种质资源(3)野生种质资源(4)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根据亲缘关系划分(1) 初级基因库(2)次级基因库(3)三

6、级基因库八、广泛发掘和收集种质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原因:() 新的育种目标必须有更丰富的种质资源才能完成。() 不少宝贵资源大量流失,急待发掘保护。() 避免新品种遗传基础的贫乏,必须利用更多的种质资源。 九、1种质保存(Germplasm conservation):利用天然或人工创造的适宜环境保存种质资源,使个体中所含有遗传物质保持其遗传完整性,有高的活力,能通过繁殖将其遗传特性传递下去2保存的方式分为种植保存、种子保存、离体保存和基因文库。种质保存: 就地种植保存,原来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 异地种植保存,种质圃中,采取集中与分散保存的原则。种子保存:木本植物种子分为正常型(脱水耐受)、中

7、间型(脱水中度耐受)和顽拗型(脱水不耐受)三大类。离体保存:用离体的分生组织、花粉、休眠枝条等保存种质资源。 试管保存,必须作定期的继代培养和重复转移,增加了工作量,易产生遗传变异。茶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多酚类含量高,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平台还未完善。 基因文库:基因组文库:生物的全部基因组DNA切割成一定长度的DNA片段克隆到某载体上而形成的集合。分核基因组文库、叶绿体基因组文库及线粒体基因组文库。可以长期保存该物种的遗传资源,还可以通过反复的培养繁殖、筛选,获得各种基因。cDNA文库:生物某一发育时期所转录的mRNA经反转录形成的cDNA片段与某种载体连接而形成的克隆集合。6品种的概念(1)

8、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2)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依据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特异性可以和其他群体相区别(3)个体间的主要性状相对相似(4)以适当的繁殖方式(有性和无性)能保持其重要特性的一个栽培茶树群体茶树品种具有5个方面的属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地区性、时间性良种的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茶叶品质、增强适应性和抗性四大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育种的主要目标:高产稳定、品质优良、不同的发育期、抗逆性强 第二章引种引种:将茶树从现有区域人为地迁移到其他地区种植的过程引种驯化:引种后,原

9、产地与引入地区的生态环境差别较大,或该茶树品种适应性窄,只有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措施,逐步改变该品种的遗传特性,使他适应新的环境,称引种驯化。引种驯化的意义:(1)是栽培茶树起源与演化的基础(2)丰富和改变了茶树品种类型,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3)为各种育种途径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引种驯化的生态学原理:气候相似论、限制茶树引种驯化的主要生态因子(温度、 降水700、一般在.)南茶北引的性状变异(1)树型:植株矮化,最低分枝部位降低。(2)叶片:叶片变小增厚,叶色加深。上表皮增厚,栅状组织层次增多,栅状组织与海绵组织比值增大。(3)生长期:随着降低的不同程度,发芽期

10、相应推迟,年生长期相应缩短。(4)开花结实:日照和气温的影响,花期缩短,结实率减少;(5)抗寒性: 易受冻;(6)化学成分:茶多酚含量减少、氨基酸含量增加。北茶南引的性状变异保持灌木型茶树特征,全年生长期延长,茶多酚含量增加,开花结实增多,比当地的南方品种抗寒性增强。 引种驯化的工作程序和措施一、明确引种目标和要求 1生态条件; 2市场的需求:市场需求是动态的,茶树一经种植,很难换种; 3品种适制性:当地生产、消费什么茶类,品种适制什么茶类; 4品种搭配:茶类搭配;早、中、晚生搭配;不同品质搭配;抗性搭配。二、先试后引 1一个品种的数量可少些,但引入品种个数,应尽可能多些; 2多点进行小规模试

11、验。证明可以引种直接利用时,再较大量地引种或就地建立母穗园。3、 与栽培试验相结合:配合相应栽培管理措施4、 与繁殖相结合:少引多繁,最好建立母穗园5、 防止病虫传播6、 引入的品种选择:一方面保持引入品种的优良性状,另一方面有可能从中选育出新的良种。 第三章选择育种 选择育种的概念: 从茶树群体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类型,经过比较、鉴定和繁殖,培育出新品种的方法。选择育种的作用:()优中选优,简便有效( 利用自然变异材料选择。优良个体个别性状发生了变化,一般保持原品种优点。)(2)连续选优,不断提高(变异选择变异选择)选择的实质与作用基础:变异是选择的基础,为选择提供了材料;遗传是选择的保证

12、,只有通过选择、繁殖,将有利的变异性状遗传下去,选择才有意义。选择的实质就是造成有差别的生殖率和成活率,从而定向地改变群体的遗传组成。遗传力:表明某一性状受遗传控制的程度。遗传力数值越高,表示变异类型大多是可遗传的。表型方差=遗传方差+环境方差选择的类别:()一次选择和多次选择()单株选择、集团选择和混合选择()独立淘汰选择和性状加权选择性状鉴定方法: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自然鉴定和诱发鉴定,本地鉴定和异地鉴定,田间鉴定和实验室鉴定。茶树经济性状的鉴定:产量鉴定、品质鉴定、抗性鉴定、品种纯度鉴定和繁殖力的鉴定。() 产量鉴定:直接鉴定:根据采摘标准分批适时采摘,统计单位面积的鲜叶产量。间接鉴定:

13、通过与产量因子密切相关的性状鉴定,如树高、树幅、叶片光合强度、幼年茶树定型修剪枝叶重量、单株芽数、春稍着叶数、百芽重、发芽密度、扦插苗发根数等。() 品质鉴定:直接鉴定:按照标准采摘鲜叶,并加工成干茶,进行感官审评。间接鉴定:芽叶性状观察、生化成分测定、发酵性能测定() 抗性鉴定:抗寒性、抗旱性、抗病虫性(直接鉴定法较可靠)抗寒性强的品种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比值高。() 生物学特性鉴定:春季萌芽期和新梢生长起点温度、春季真叶开展期和春茶开采期、生育期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萌展值鉴定() 品种纯度和繁殖力鉴定:品种纯度鉴定,生活率、成苗率鉴定。早期鉴定(Early appraisal)是指育种

14、初期对育种材料的主要性状进行的鉴定。系统选种的基本方法:1、 系统选种的一般原则1. 选择标准的制定:自然条件,品种现状,生产茶类和今后发展2. 有适当且丰富的原始材料3. 在适宜的季节和树龄中进行选择4. 根据综合性状并有重点的进行选择5. 实行选择、鉴定、繁殖与推广相结合2、 无性系系统选种程序和方法、 根据育种目标选拔优良单株、 优良单株的修剪与繁殖、 品系比较试验(品系:起源于同一单株或同类植株,遗传性状相对一致,已通过品种比较试验,尚未进行区域试验或未经审定的一群同类个体。株系(Line):经初步观察鉴定、无性繁殖,具有一定数量的同类个体)、 品种区域性试验、 繁育推广有性系系统选种

15、程序和方法:(一)选拔优良单株:需调查开花期和结实率。(二)采种与育苗:采种、分家系播种于苗圃(三)家系比较试验:定植、鉴定各家系、从中选出优良家系。(四)种子生产试验:鉴定种子生产能力(五)家系适应性试验:入选的优良单株无性后代的种子,在不同生态条件的地区种植。(六)繁育推广:入选家系建立采种园 第四章有性杂交育种茶树有性杂交育种(Sexual cross breeding):以基因型不同的配子进行交配或结合形成杂种,通过对后代杂种比较、鉴定、选择、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有性杂交育种的类别: 根据参与杂交亲本亲缘关系远近,分近缘杂交和远缘杂交育种。 按杂交性质不同,又可分为有性杂交和无性杂交育种(体细胞融合)。 还可分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