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区2010届高三年级元月调研测试语文.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351083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昌区2010届高三年级元月调研测试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武昌区2010届高三年级元月调研测试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武昌区2010届高三年级元月调研测试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武昌区2010届高三年级元月调研测试语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武昌区2010届高三年级元月调研测试语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昌区2010届高三年级元月调研测试语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昌区2010届高三年级元月调研测试语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昌区2010届高三元月调研测试语文参考答案一、(15分,每小题3分)1B(Akun;mn/ mn;xu;zh Bqio/qio;su/su;ch/zh;m/m Czhu/zhu;jin;j/j;juDb/p;mn;/;tin)2D(A融汇贯通融会贯通。B砰然心动怦然心动。C谍谍不休喋喋不休。)3A(A闪烁其词: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不肯说出真相和要害。B不可收拾:指场面、形势等往坏的方面发展而难以控制,为贬义成语。C上下其手:指玩弄手法,串通作弊。D缘木求鱼:比喻方法不对头,劳而无功。)4B(A“已成为社会的”缺主语;C平均值应为确数;D应为“不只是而且是”。)5C(A冒号改为破折号;

2、B“在何处”后应为问号;D第二、三个顿号都改为逗号。)二、(12分,每小题3分) 6C(偷换概念,句中“女性试图进入男性主流社会”一语分析有误,原文为“进入社会的愿望的象征”。)7D(文中并未提到江永女性“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8B(A项由第二段可知造成当地女性地位低下,无法进入学堂的主要原因是江永地区深受汉文化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C项由第三段可知“当地女性早已广泛使用汉字”错误;D项“从而进入男性的交际圈”错误,结交老同指女性之间的交往。) 9B(A项女书无法体现“瑶族文化的先进性”;C项推断可以还原“所有瑶族女性”的生活风貌,既不符合文意,也不符合历史事实;D项文中无依据。)三、(9分,

3、每小题3分)10B (污浊。) 11C(写声音的来源;文中说山谷的声音不宜;写游松风阁的感受。) 12A(“开门见山地点出题旨,巧妙运用夸张手法”一语分析有误。) 四、(24分) 13(10分)(1)(风声)或大或小、或清越或浑浊、或令人欣喜或令人惊惧,全都是随从它所依附物的形体而发出的。(“大小清浊”1分,“生”1分,句意1分。)(2)夏天不以酷暑为苦恼,冬天不以严寒为恐惧,观赏松树可以使我感到悦目。(“苦、酷”1分,“适”1分,句意1分。)(3)到了这一次,来来往往在松风阁上住了共有十多天,于是得以详尽地知道这里变化多姿的情态。(“至是” 1分,“因” 1分,“变态” 1分,句意1分。)1

4、4(8分)(1)(4分)上片从空间落墨,下片从时间着笔;上片借景物描写渲染愁绪,下片用心理描写表达愁绪(或直接抒写离别的痛苦)。(酌情给分。)(2)(4分)这首词上片使用了“半竿”“两行”“一叶”等数量词,描写那西沉的太阳只剩半根竹竿那么高了;两行新雁越飞越远,飞往南方老家去了;眼前的这一条小船,就要载着我的朋友(或郎君)别我而去了。数量词表达准确,对仗工整,使离别之景饱含愁情。(2分)下片使用了“今宵”“明朝”“后日”这些时间词,巧用“今、明、后”写时间的推移,配以“宵、朝、日”三字,则又有了夜晚、早晨、白天的变化,在虚实结合中渲染了无尽的愁思。(2分)(酌情给分。)15(6分)(1)复得返

5、自然;烹羊宰牛且为乐。(2)算而今重到须惊;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柳毅传;冯梦龙。(每空1分。)五、(18分)16(4分)这句话表面上是写季节远离了都市,走进了大自然,实际是将季节拟人化,形象地说明了现代都市人控制了室内的气温,在室内再也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只有在远离都市的大自然里,季节的特征才比较明显。(2分)作者将温室里的花朵说成“用火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形象而生动。此句运用了比拟、反问等修辞手法,说明温室里的花朵是人们违背季节变化的自然规律加工而成,这样做实际上对花朵是一种伤害。(2分)(酌情给分。)17(4分)要点:生活在都市的人已不能从社会生活中感知季节了。(或“在乡村海外自然

6、环境中,才能感知季节的变化”。)在都市里,我们常会对季节产生错觉。(或“我们在都市里迷失了季节以及季节的意义”。)朋友通过菜市场这类非正常的渠道惊觉季节的变化。(或“非本人体验感知季节变化”。)(酌情给分。)18(4分)(1)照应题目。蒋捷的词很短,却用了十个“声”字描写秋天,照应了本文的题目秋声一片,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具有了诗意美。(2分)(2)形成对比。蒋词说明古人通过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就知道秋天的来临,具有强烈的季节感,现代的都市人却愈来愈不了解季节。文章通过这一对比,说明现代都市人对季节的感知在慢慢流失。(2分)(酌情给分。)19(6分)(1)(2分)在人类科学的进步中,在浓厚的商

7、业气息中,春夏秋冬的鲜明特点逐渐迷失,人们领略不到四季的丰富变化,欣赏不到大自然的多彩多姿,作者因此而伤感。(2分)(2)(4分)同意,因为下一代在都市中的孩子生活在人工制造的舒适的环境中,完全在商业气息之中长大,不会有作者这一代人那样有过亲近并欣赏大自然的经历,也就不会了解上一代人的那种伤感心情。随着人类都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程度加大,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未来的人类将愈加远离自然。(或“不同意,这种看法太绝对了。人类正在努力建设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环境,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不一定不知道这种心情”。)(言之成理即可。)六、(12分)20(4分)示例:罗密欧与朱丽叶,一部个性解放的爱情呐

8、喊,一部震撼世界的话剧巅峰;莎士比亚,捍卫人文,抨击封建,是无与伦比的辉煌的戏剧大师。(句式1分,内容3分。)21(4分)示例:(1)观点:大学生个人消费过高。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2) 观点:大学生已成为庞大的消费群体。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怎样到大学里去寻找餐饮、服装、高科技电子产品等行业的巨大商机。(每条2分,共4分。)(酌情给分。)22(4分)示例:(1)表达赞扬的:你真聪明,解题方法比他们简单多了!(2)表达嘲讽的:你真聪明,全世界的好处都让你占完了!(酌情给分。) 七、(60分)23作文(60分)(参照2009年全国高考湖北卷作文评分标准)分项分等一等(252

9、1分)二等(2016分)三等(1511分)四等(100分)基础等级内容25分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立意不当没有什么内容感情虚假表达25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基本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体较工整大体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清楚不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不通,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109分87分64分30分发展等级特征10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显有文采略显创意个别句有点深刻个别细节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略显个性参考译文:(一)雨

10、、风、露、雷,都来自天空。雨、露有形体,万物等待它们来滋润;雷没有形体却有声音,风也是这样的。风不能自己发出声音,要依附于其它物体才会发出声音。不像雷的震怒号叫,能在虚无的太空中发出大声轰响。正因为风要附借着物体而发出声音,所以它的声音完全随着物体而改变:(风声)或大或小、或清越或浑浊、或令人欣喜或令人惊惧,全都是随从它所依附物的形体而发出的。土山石崖雄壮而高大,风即使依附于它们还是不能发出声音;山谷空虚而深邃,风穿过山谷就会发出雄浑凄厉的声音;潮水荡漾而轻柔,风吹过水面就会产生波涛翻滚的声音。这些声音都不能达到和谐适度,使人听了胆战心惊。所以,唯独风依附于花草树木所产生的声音最为适度。而花草

11、树木当中,叶子阔大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窒息沉闷;叶子枯萎了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极为悲凉;叶子很柔弱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细弱而不高昂。因此,最适宜于风所依附的物体莫过于松树了。大凡松树这种植物,树干挺直而树枝弯曲,叶子细小而成长条,形状离奇古怪而茂密丛集,姿态潇洒自然而舞姿翩翩,针叶蓬松散乱而活泼玲珑。所以风从松树上吹过的时候,不会被阻塞也不会被激荡,疏松通透、流畅通达,发出自然悦耳的声音;所以,聆听这种声音可以消除烦闷和污浊,洗涤昏暗和肮脏,精神开朗而心情愉悦,心境恬静淡泊而寂静寥远,好像是在太空中自在地往来,同自然万物一起遨游。看来,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最适合于听松风,他们以听松风为快乐而不

12、愿离去。会稽山上的金鸡峰,有三棵大松树,不知道它们生长了几百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它们,发出如同地下的泉流淌过沙石的飒飒声;风稍大一些,那声音就像是演奏高雅的乐曲;大风吹来,那声音就像水上扬起波涛,又像敲响大鼓,隐隐约约地很有节奏。有位法号叫方舟的老和尚,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起名叫松风阁。我曾经到过这里并在此停留,非常得意地想要留在这里,不愿归去。松风阁虽然处在山林之中,但又不远离人烟稠密的地方。夏天不因酷热而苦恼,冬天不因严寒而恐惧,观赏松树可以使我感到悦目,听着松涛可以使我感到快耳,安逸舒适而悠闲自在,自由往来而徜徉徘徊,没有身外之物来扰乱我的心情,可以欣喜快乐,可以整天流连,又何必要

13、像许由那样用颍河水洗耳朵而自命清高,像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吃野菜来表示清高呢?我是一个志在天下、四海为家的人,行踪去向没有一定,但对这松风阁感情很深,不能忘怀,所以在将要同老和尚告别之时写下这篇文章作纪念。日期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二)松风阁在金鸡峰下面,活水源的上头。我今年春天初到那里,停留了两天,不巧遇上下雨,只听见波涛的声音整天整夜地响个不停,而未能完全观赏到这里美妙的境界,到了这一次,来来往往在松风阁上住了十多天,于是得以详尽地知道这里变化多姿的情态。原来阁楼后边的山峰,独立高耸在群峰之中,而大松树又生长在峰顶。仰头观看,如同羽毛装饰的车盖遮在头顶上。每当太阳挂在天空正中的时候,就有风吹拂着树枝,松树就像龙在飞翔凤在起舞;树影洒落在阁楼的房檐和屋瓦上,金黄的和碧绿的光影交相辉映,编织成彩色的锦绣。观看到这种景象的人,眼睛都因它而更加明亮。还听到一种声音,像是下起阵阵大雨,又像是涧水冲激着崖石,有时又像战马飞快地奔驰,像刀枪剑戟互相碰撞;忽而又发出像草虫急促的细声鸣叫,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像是很远又像是在近前,简直无法形容它们的情状。聆听到这种声音的人,耳朵也因它而更加灵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