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上传人:8****9 文档编号:125346646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第一节 精神分析主义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

2、的需求。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

3、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在应用于学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尽管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但是

4、他更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岁),婴儿必须学习相信别人。如果照顾者常以拒绝的态度或不一致的方式来照顾婴儿,婴儿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个危险的地方,到处充满不值得信赖或依靠的人。母亲或照顾者是最主要

5、的社会化代理人。自主对羞愧(13岁),儿童必须学习自主,自己吃饭、穿衣及照顾自己的个人卫生等。儿童若无法自己独立,可能会使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并觉得羞耻。父母是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主动对内疚(36岁),儿童企图向别人表明自己已经长大,并开始尝试作一些自己的能力尚无法应付的事。他们的目标或所进行的活动常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相抵触,这些冲突使他们觉得有罪恶感。儿童必须保持自动自发的精神,但也必须学习不去侵犯他人的权利、隐私或目标,这样才能克服这种冲突,家人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勤奋对自卑(612岁),儿童必须要能胜任社会及学习的技巧。在这阶段,儿童常会和同伴比较。只要勤奋,儿童就能学得社会及学习

6、技巧,就会获得自信;但若不能学习这些重要的特质,则会自贬自卑。教师和同伴是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观点虽然精神分析理论有许多的贡献,但只有小部分同时代的儿童心理学家支持这个观点,主要是因为精神分析的理论很难加以证实或证伪。而儿童心理学家放弃精神分析理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出现了更具说服力的理论即行为主义心理观。该理论观的最基本要旨就是认为心理发展都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是行为主义心理观在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一、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与洛克的“白板说”一样

7、,华生也把婴儿看作是一块白板,可以被各种经验填满。所以,他坚信儿童没有任何先天倾向,他们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养育环境,取决于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对待他们的方式,甚至号称能将12个健康的婴儿塑造成医生、律师、乞丐等任意的社会角色,而无需考虑这些婴儿的背景或血统。还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变化过程,是由个人独一无二的经验锻造的,因此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信条,与华生的刺激反应观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即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 (一)基本观点 1.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

8、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因而条件作用分为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应答性行为是由先前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如眼睛遇强光时,瞳孔是马上收缩等,是经典条件作用论中研究的对象。操作性条件作用是通过对人或有机体的行为进行奖励或惩罚而发生的学习。其基本原则是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在今后发生的概率就增加;如果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发生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今后发生的概率就降低,甚至消失,这就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 2.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理论。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

9、.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又称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1)正强化正强化是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得到正强化物,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正强化在塑造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负强化负强化是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负强化作用的类型分为: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之为逃避条件作用。它揭示了有机体如何摆脱痛苦。

10、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之为回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是在逃避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个体在经历过厌恶刺激的痛苦后,学会了对预示厌恶刺激的信号做出反应,从而避免痛苦。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都是在反应后撤除了厌恶刺激,加强了同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属于负强化的原理。 2.消退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称之为消退。 3.惩罚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第三节 皮亚杰

1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发展的实质: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即心理活动的结构和组织。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顺应即改变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平衡:个体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达到自身与客观环境的平衡。二、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

12、12-15岁)。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儿童只有动作层面上的智慧,语言和表象尚未产生。初生时,儿童仅有一些笼统的反射,靠感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在这一阶段后期,感觉和动作出现分化,思维开始萌芽。这一阶段儿童认知上获得了两大成就:一是,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例如,这时的儿童可以学会看着镜子,用手来摸自己的鼻子,而不是镜子中的自己。另一个是,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例如儿童在这一时期可以学会用手拿到面前的毯子,拿到毯子上放置的玩具,这就意味着因果性认识已经产生。 (二)前运算阶段(2-7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和上一阶段的儿童相比,

13、思维有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1.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2.不能理解守恒原理,思维具有集中化,不可逆性和只重状态的特点。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如下图中的这个儿童,即使亲眼看到两个烧杯中的水是一样多的,当把其中一杯水倒入到另一个长的烧杯中时,他仍然很难判断是哪一个烧杯中的水更多。3.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4.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如三山实验,实验中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

14、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无一例外地认为娃娃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样的!以此证明该阶段的儿童存在自我中心倾向。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正在小学阶段读书,此时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为: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2.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思维(例:可根据具体事物判断其逻辑关系)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1.命题之间的关系2.假设演绎推理3.抽象逻辑思维4.可

15、逆与补偿5.思维的灵活性第四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分类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参与性学习: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在做中学。替代性学习:也叫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行为。二、观察学习过程 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三、模仿动机来源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在社会认知理论中,直接强化的作用并不是增强行为,而是提供了信息和诱因。观察者对强化的期望影响了他注意榜样行为,激励他编码并记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四、替代强化在学校中存在着大量的观察学习。教师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本学科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热情等将感染学生。观察学习的概念:所谓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替代强化的概念:替代强化,即学习者不一定自己亲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