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邓稼先_解说稿

上传人:8****9 文档编号:125339441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邓稼先_解说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邓稼先_解说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邓稼先_解说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邓稼先_解说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邓稼先_解说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邓稼先_解说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邓稼先_解说稿(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 邓稼先 1999年,当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元勋称号时,他已辞世整整13年。而这时距他1958年投身原子弹的研究也整整过去了41年。鹿希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58年8月的一天,夜深了,辗转反侧的邓稼先久久地盯着窗外,窗外的夜色中一轮明月。她回忆说:邓稼先喜欢月亮,常望着月亮出神。突然,他坐了起来,将一只手轻轻放在我的手上,眼睛却盯着窗外的月亮,轻轻地说了声:“我要调动工作了。” 【采访妻子】 我以为他是从这个科研单位调到另一个单位,所以问他调哪儿去,但他说不能说。我说为什么,他说不能说,我说在不在北京可不可以通信联系,他说不行。后来,他就说他连家也顾不了了。他说就是为它

2、死了也值得。是什么样的工作要他下这样的决心,邓稼先没有回答,却说道:家里的一切都托付给你了。那一夜,许鹿希哭了。但她还是没想到,为这次调动付出的代价,将是夫妇俩寂寞的人生。向来不爱照相的邓稼先走进了照相馆,与妻子和一双儿女留下了这张全家福。那一年的邓稼先34岁。邓稼先被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但许鹿希以为只是普通的工作调动。他根本想不到丈夫是去造原子弹。因为邓稼先的专业虽然是核物理,但建国初期,新中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能把小麦磨成面粉,还能造纸。毛泽东说,“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没有人知道邓稼先在哪里工作。他白天消失,晚上神

3、秘地回家。其实,他那时工作的地方与家只隔着一站路。严格的保密纪律,让邓稼先的生活方式完全变了。此后,他没有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没有作过一次学术报告,甚至,亲友间的聚会也避开了。 【采访妻子】 有一回骑车过去,正好看见他,就问他怎么在这,我就根本没想到那就是他的工作单位。他就骗我说:啊,我去看人,在这儿下错车了。然后他看见公共汽车来就赶紧上车,我没想到他是骗我的。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2颗原子弹,使世界真切地看到了原子武器毁灭性的力量。2002年,美国解密了41份绝密文件,文件清楚地表明美国政府曾多次企图对中国发动核突袭。朝鲜战争期间,装有原子弹的导弹一度运至日本冲绳岛。美国人扬言要将核武

4、器当做普通炸弹来用。国际舆论称,自广岛、长崎被毁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新中国一样临近核威胁。居里夫人的女婿,一生为和平而战的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通过自己的中国学生转告毛泽东,“要保卫世界和平,要反对原子弹;你们要反对原子弹,必须自己先有。”邓稼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任核研究院理论部主任。理论设计是制造原子弹的“龙头”.那天,邓稼先接受任务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我行吗”。这时理论设计小组,只有邓稼先和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而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科研队伍,仅诺贝尔得主就有14人。 1957年,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签订,苏联表示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中国用农产品交换苏联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中国人充满期待

5、,希望在苏联指导下缩短研制周期和战线。但事实上,即使在常规武器上,苏联老大哥也只允许中国人仿制他们将要停产的武器装备。【采访】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竺家亨:) “苏联专家说你们不要太急躁了,你们现在技术也不行啊,你们就好好把书念一下,包括俄文念一下,于是他们给我们指定了14本书。邓稼先的工作任务,是向苏联专家学习原子弹的设计理论。但苏联专家的这一招就好比将邓稼先的理论小组带进了一个迷宫。【采访】 (竺家亨:)老邓自己归纳了几个关键问题,也跟我们讨论过,希望能够及时得到苏联专家的帮助。(胡思得说:)基本上得到的答案是零。所以我们后来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哑巴和尚。” 哑巴和尚不传真经,却列举

6、出和制造原子弹有关的上百个专业,其中还包括学习“花儿匠”。邓稼先很谦逊地向“老大哥”讨教,花儿匠和造原子弹有什么关系?得到的回答是:“你为什么不问原子核物理家要不要在开满鲜花的环境里工作呢?”【采访】 (竺家亨:)苏联专家不允许我们马上动手老邓是支持我们的,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开始调研,开始推测万一苏联专家来检查,赶紧把工作本往抽屉里一放,把教科书放桌子上,让他一眼就看不到。我们现在难以体会,在一穷二白的中国,一无所有的中国,邓稼先所承受的压力。尽管他是留美博士,学的是核物理,但做原子弹同样一无所有,还要受制于苏联专家。但很快,连这样不合格的老师也没有了,因为中苏关系彻底逆转。【采访】 (

7、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李英杰)当时赫鲁晓夫甚至说:没有我们的帮助,你们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来。毛泽东则说:“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很难还。” 【采访】 “我们的原子弹为什么叫596,就是苏联撕毁协议的那个日子(59年6月),所以我们的原子弹又叫争气弹。”但争气只是个口号,理论小组已组建一年多了,仍然没有人知道原子弹究竟是怎样的,应该怎么办。据说,邓稼先每天深夜回家,总是坐着愣神,愣神地看着月亮。许鹿希回忆说,那时的邓稼先很沉闷,他好像有无穷的重担在身上。【采访】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李英杰)他经常靠在床上,背靠着棉被的垛,两个手这样支着,眼睛就盯着老远

8、老远,你可以觉得他在想什么东西,小孩不管怎么玩,他好像就看不见小孩在旁边玩。妻子还是全然不知丈夫干的是什么。她只能常常梦见丈夫背着包,拿着书,像是去工作,又像是去学习。问他上哪儿去?邓稼先回答:“老地方”。“老地方是什么地方?”“你忘了,老地方就是保密。”邓稼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但温文尔雅的邓稼先不知是性格,还是压力太大的原因,接近他的同事都感受到他内心的紧张。【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要画出一个原子弹的设计出来谈何容易,而且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的学科,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数学问题,物理问题,中子问题,力学问题,哪一个问题如果出纰漏的话,这个原子弹就出不了。后来

9、的历史表明,苏联的断援竟成了分水岭,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核武器的道路。但这是一种怎样的艰难!而摆在邓稼先面前的问题很现实,首先要在“迷宫”中找到方向。终于,他将目光锁定在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这三个方面。这也是对中国原子弹研究的最大贡献。方向确立了,邓稼先晚上备课,白天给年轻人补习专业知识。有时上完课,站在黑板前便睡着了。【采访】老邓就提出来,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 当时的学术气氛也确实是这样, (胡思得):谁都可以上去讲,非常开放,非常自由,非常民主,并不是说哪个专家,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可以和专家讨论,你说我这个错了,我说我这个对的,我为什么对的,所以这个学术民主可

10、以说一直保留到现在,我就说这是中国的原子弹为什么搞得比较快的一个原因。这支年轻的科学家队伍,每个人专长不同,性格各异,相同的只有“争气”的劲儿和工作热情。他们为讨论技术问题经常通宵熬夜,邓稼先也常跟年轻人拍桌子辩论。但就像他们对原子弹艰难的摸索一样,学术民主也是需要学习的,讨论常常成了争辩,而缺少了倾听、吸纳和修正。【采访】“他很忠厚,他并不用那些刻薄的话反唇相讥,从来不这样,所以有时候人家也说这人挺窝囊,你怎么老受气啊,他有时候回家也跟我说气得要命,可是我们在家里随便聊些别的事儿,讲讲开心的事儿,他就马上笑容满面,就开心起来了。”就这样,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在两年中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朝着邓稼先

11、确定的方向迈出了大步。他们走到关键之处,寻找制造原子弹的一个关键参数。当年,苏联专家曾给过一个参数,竟导致邓稼先他们首先用“成千上万的数据”去验证这一数据的准确性。【采访】(竺家亨) 总是觉得你们年轻人当中,譬如状态参数是不是算对了,计算方法是不是对了,计算过程当中有没有误差。(胡思得)我们什么都不会,所以总怀疑自己错了。上万次的方程式推算的结果, 与苏联专家的爆炸参数相差一倍。计算用的纸装满麻袋,堆满了几个仓库。【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办公室主任胡干达) 24小时倒班,带个军大衣,带面包,带着军用壶的开水,饿了以后就吃点面包,或者吃点冷馒头,或者水。睡在那个计算机边上的地板上。突然,邓

12、稼先突然意识到,苏联专家给出的参数莫不是他们随口一说而已 。【采访】有一班人算题,有一班人画图,把计算结果画在图上。最后大家讨论以后,觉得我们算的是对的。 终于,关键性的参数被确定了终于,整个核武器研制的“龙头”昂起来了。数学家华罗庚说,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 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时,科学家们造精密、复杂的核武器,用的竟都是最原始的工具。炼制炸药用的是铝锅,精确计算时用的是手摇计算机,计算尺和算盘。这里有邓稼先和那一代科学家天才般的创造,有他们义无返顾的热情。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邓稼先和他的小组于1963年2月转战青海221基地。基地在海拔3200多米的高原上,空气稀薄,年无霜期仅40

13、天。当时是三年困难时期,每天只能靠酱油汤就饭。一米八个头的邓稼先很快就全身浮肿。【采访】(胡干达)生活上当时很艰苦,基本上油水很少啊,粮食定量也很低,吃不饱。工作到深夜,突然有同事拿出几个火烧,惹得大家一阵哄抢。邓稼先忍了许久,终于还是禁不住说道,你们吃,也给我留一小块吧。这是一个极度贫乏的年代。在北京的妻子听说“那边”没什么吃的,所以每当“那边”有人过来,许鹿希就骑40多分钟单车,用自己节省下来的粮票买回油炒面,托人带去。【采访】(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邓稼先妻子许露希)我说邓稼先你怎么吃的这么快啊。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同事都很喜欢晚上开会,不在会议室开,也不在办公室开,就专门到老邓的宿舍去开。每

14、个人都约好了,去了以后先找糖,每人口里含一颗糖。然后呢,都自备碗和勺,提着开水壶去打开水,一人冲碗面茶。但这时,比国内粮食短缺更严峻的,是紧张的国际局势。1963年,美苏英签订条约,禁止大气层核试验,以阻止中国核试验。美国的探测卫星徘徊在罗布泊上空。1964年,美国人探测到中国核试验正在临近。【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党委李英杰)他要准备破坏你这个核武器基地嘛,动外科手术,他叫“动手术”。与国际形势一样紧张的还有邓稼先的神经。【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仁宇)回忆说:“记得有一次,热试验以后,他紧张得都休克了,一下子血压都测不到了。”【采访】(胡思得) “他给周总理

15、汇报工作,他的手都在发抖。后来总理跟他开玩笑,稼先同志,你这么紧张,我们年纪都这么大了,万一心脏病发了可不得了,跟他开玩笑,他稍微放松下来了。”一穷二白的国家,为科学家提供的条件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物质的匮乏,技术的落后,乃至粮食的短缺和封闭的环境,同样转化成压力加剧了邓稼先的紧张。【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高潮) 作为那一代人,只要把他放在这个岗位上面,他都要去这么做,我们这一代人讲精神,就是敬业、奉献,把你放在这个岗位上了,我一定要把它做好,哪怕我的生命都不要了,我都要把它做好。奉献,要团结协作。终于,中国第一个原子弹爆炸了。时间是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几乎在同时,

16、美国总统约翰逊在被窝中被人叫醒。但他在随后发表的广播讲话中称,红色中国爆炸的原子弹是一个非常差劲的东西,它要达到做核武器的能力还有很多年。然而,美国人通过大气云层的取样分析,得到的结论却是中国原子弹爆炸当量远超过美国当年砸在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有了原子弹,打破了美苏核垄断。一个月后,在中美大使级第123次会谈上,美国代表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谓。日本记者这样写道:“在中国罗布泊这团蘑菇云的辐射之下,人类的战争即将放慢脚步。”【采访】(许露希) 当天晚上一成功,好家伙,北京的街头满街都是人,外面一车一车的号外,大家抢着号外。我父亲许德珩,他很高兴。他拿着号外高兴极了,恰好严济慈来了,严济慈是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我父亲就问严济慈,谁有本事把中国原子弹搞出来,他这么一说,严伯伯就哈哈大笑,你还问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